吴彬 高海燕
[摘 要]美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语文课程的特点,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渗透美育,并且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朗读体验、欣赏语言等途径让学生感受语文的情境美、节奏美和语言美,从而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受到美的熏陶。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美;情境美;美育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2-0027-01
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载体,有“以美辅德,以美陶情,以美益智,以美健体”的积极作用。语文课程承载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美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小学生尚未洞悉美的丰富内涵,处在美感的启蒙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心设计,达成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相结合的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一、创设课堂教学的情境之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为此,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要态度亲切、语气和蔼,而且要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与他们平等对话,积极进行情感交流,鼓励他们主动探索思考。这样,在教与学中师生就能够相互交流,讨论合作,使课堂进入一种美的情境。不论是端庄得体的形象还是自然大方的教态都是美的体现。只要将这些美的东西充分展露出来,就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受到感化,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
教师的风度、气质也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时也是一种教育手段,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征服力,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风度美虽然是以人的外部形态呈现,其实质却是心灵美的体现。因此,要求教师要逐步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审美修养,从而感染学生。
二、用声音感知语文之美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要想感知语文的美,就应从朗读开始。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声情并茂的反复诵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浮现在脑海中,形成立体思维,从而能多角度感知教材、感受语文的美。
如,孟郊的《游子吟》,多少游子吟诵时,无不心灵震颤,热泪盈眶。这首诗吸取了民歌的优点,用白描的手法和通俗的语言,描写出母亲对儿女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学生口诵心惟,展开联想,他们的眼前便会浮现出白发苍苍的妈妈坐在炕头昏暗油灯下,一针针密密地缝着即将远行的孩子的衣服的情景。人间最美的不就是这份母爱吗?遥隔千年,又近在咫尺,仿佛一股清泉流进学生的心田。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语文的美沉入学生的心底,成为他们成长的精神之根。
三、琢磨语言文字之美
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或生动,或凝练,或严谨,或朴实,或感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语言,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又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一)推敲传神的词语
教材选编的文本和原文相比,显得更加字斟句酌。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发现语言的美,引导学生关注、品味、领悟。如,《鸟的天堂》一文中的“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段话,“堆”字用得传神,描绘了繁茂的枝叶层层叠叠,让人觉得旺盛的生命力扑面而来。一词一世界,巧妙的词语运用,把静默的榕树写活了。
(二)感悟优美的句式
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课文中的句子有长有短,有整有散。如,《桂林山水》这一课,句式非常讲究。在描写山水时,作者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排比和比喻手法描绘出桂林山水的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把水的“静、清、綠”和山的“奇、秀、险“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感受、体味语言文字的形式美,使他们受到美的感染熏陶,从内心深处产生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体味意境美
意境审美可以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处,获得自己的感悟。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注重意境的分析,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给学生美的享受。
如,《登鹳雀楼》一诗运用了鲜明生动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构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全诗虽然仅仅二十个字,但内涵丰富,画面广阔,引人入胜。诗人深知“欲穷千里目”,需要“更上一层楼”,这真可谓诗意高远、意境壮美。这样的意境,有苍茫壮美的画面,有游目骋怀的诗人形象,更有登高方能望远的生活哲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从内容到形式处处渗透美育,让学生感知美、理解美、赏析美、创造美,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