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文化及相关理论梳理评析

2018-09-27 06:50赵林科
今传媒 2018年7期

赵林科?

摘 要: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传统文化焕发了时代生机,较为典型的是我国传统社会盛行的彩礼文化在我国当前时代背景中产生了有强大的生命力。彩礼文化成为影响我国当前农村婚姻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彩礼相关理论和文化的总结和梳理,本文认为既有的关于彩礼的理论研究缺乏社会性别和家庭研究视角。本文从城市家庭制度转变的家庭马赛克主义—代际共生理论出发,论证了从“代际共生”的视角对高额彩礼展开研究的合理性。并认为现代文化建设要从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鼓励支持传统优秀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关键词:彩礼文化;青年女性;权力地位;代际共生,文化自觉自信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7-0177-02

彩礼文化在较多西方国家的历史中以及我国传统社会中普遍存在,在我国当前农村社会,彩礼实践及彩礼文化表现出了有异于传统时代特征,彩礼文化在我国遵循不断演化的过程。在不同时代和地点,彩礼文化被概括成不同的彩礼相关理论。彩礼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存在于乡土社会的土壤之上,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1]。较多的学者[2][3][4]从中国的文化背景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村婚姻彩礼做了较多的研究,发展出了在特定情境下具有解释效力的彩礼文化理论。下文试图对这些理论进行评述。

一、婚姻偿付—代内剥削理论

婚姻偿付—代际剥削视角是对我国彩礼文化及实践的较早的理论总结。在婚姻偿付理论视角下,彩礼被理解为新郎家付给新娘家的费用,用以弥补女方家庭对女性养育的费用以及劳动力外流的损失。补偿概念是婚姻偿付理论的核心,作为新娘的妇女被客体化了,女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理解成“被交换的礼物”,用女儿的外嫁换回经济上的补偿。

陶自祥2010年在对中国部分省份农村早婚现象的研究之中,根植地方的彩礼实践,发展和总结出了出代际剥削理论。陶子祥认为女性早婚是“代内剥削”的结果。在多子女贫困家庭中,家长为了筹集到儿子结婚的彩礼,被迫让女儿早婚,父母得到女儿结婚的彩礼进而支付儿子的结婚彩礼,在这种情况下,女性不但成为家庭中被剥削的对象,而且也是家庭内性别关系不平等的体现。

婚姻偿付理论和代内剥削理论具有内在一致性,“代内剥削”是婚姻偿付的内在机制之一。在婚姻偿付解释框架下,财富实现的是家庭之间的转移。在较为贫穷的多子女共存家庭,女性被迫早婚换取彩礼进而作为儿子结婚的彩礼费用,“代际剥削”是婚姻偿付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多子女家庭逐渐成为少数,“代内剥削”逐步失去了现实基础。

二、婚姻资助—代际剥削理论

阎云翔,刁统菊等较多学者总结和发展了婚姻资助理论,在该理论视角下婚姻过程中的彩礼支付不能仅仅看做是对女方家庭劳动力“流失”的补偿,婚姻资助理论认为,彩礼最终流向了新郎新娘组成的新家庭,成为新家庭事业起步的“基金”。彩礼最终向新成立的家庭的流动预示着新婚夫妻双方家庭权力地位的趋向平等化。

王德福[5]发展了代际剥削理论,代际剥削理论涉及对家庭中亲子之间的权力义务关系的分析。中国农村家庭家长对子女的婚姻倾向于承担无限兜底责任[6],男方家长彩礼支出的可行性是“代际剥削”的现实基础。王德福认为彩礼本应是代际之间均衡的财富转移方式,现在却变成了代际剥削的手段,子代借此向父代索要高额家庭财富,推动了彩礼数目的暴涨。该理论的明显缺陷是只看到了父代对子代在婚姻上的支持,没有论及到子代对父代的义务,是单方面而非互动的,而在当前的彩礼实践中过程中,父代对子代的支持和子对对父代的索取是同一个故事的两个方面,这是该理论明显的时代局限。

三、女性市场要价理论

桂华、余练[5]提出了婚姻市场要价理论,该理论认为,在目前的婚姻市场上女性处于主动地位,婚姻市场上的要价是女方的要价,并以彩礼的形式表现出来。该理论从从市场要价的可欲性、可能性、基础性多个角度加以分析,认为农村中封闭的通婚圈打破,开放的婚姻市场形成是女性要价的可欲性基础,打工经济兴起,收入的增加为女方的婚姻市场要价提供可能,婚姻市场的中心边缘格局是女方要价的基础。婚姻市场要价理论敏锐的捕捉到了當前农村婚姻市场的变化,由于农村地区宏观的人口结构的改变,在当前农村适婚人口比例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农村婚姻市场表现为较为明显的女方市场,女方在婚姻市场上占据着主动权。农村处在一个多领域全方位的转型过程当中,在多种素的影响下,农村青年女性在婚姻市场上的地位大大提高。

四、姻亲互惠理论

在婚姻偿付理论和婚姻资助理论的基础上,刁统菊,熊凤水、慕良泽[6]发展出了姻亲互惠理论,姻亲互惠理论认为彩礼依然是对新婚家庭的资助,但是彩礼的重要作用是把婚姻的缔结的两个家庭连接成为命运统一体,彩礼加强了姻亲双方的纽带连接。姻亲双方家庭都会给予新成立的家庭各方面的支持,同时新家庭对姻亲双方家庭承担同样的养老责任,姻亲互惠其中重要的情感凝聚作用。在姻亲互惠理论模型解释下,彩礼使得三方家庭紧密联系,成为命运的统一体,彩礼情感性表达的呈现。彩礼是三方家庭建立关系的纽带。因此三方家庭的互惠是建立在彩礼基础上的互惠,姻亲互惠理论是一个与彩礼理论联系密切的理论。

在彩礼文化及模式演变的过程中,彩礼本身的意义由彩礼支付到彩礼资助再到姻亲互惠的演变过程。在彩礼的支付模式发生转换的同时,也体现了女性家庭地位的变化,在姻亲互惠模式下,女性成为连接双方家庭关系的桥梁,在家庭关系中女性逐渐具备了与男性处在平等地位的可能性,女性的家庭权力进一步得到提升。在姻亲关系强化过程中,农村女性无论已婚还是未婚,他们在夫家的地位、权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7]。

五、代际共生理论

在对中国城市家庭制度转型的研究过程中,Ji[8]发展出了家庭马赛克主义—代际共生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当前中国城市社会中,家庭受到在来自于传统和现代的双重张力。在这个张力过程中,家庭中的个人的消费需求急剧增长,由于个体经济能力的脆弱加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经济纽带和感情联结。同时个人在市场上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使得个人更加依赖于家庭,家庭对个人来讲变得更加重要了,同时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纽带及互助性变得更为。

虽然代际共生理论视角是中国城市家庭研究的理论总结,但是该视角同样适用于当前中国农村地区急剧转型过程中的婚姻家庭研究。在农村地区家庭内父代与子代同样呈现出较强的“共生”关系。在农村家庭中,子代的教育、消费婚姻依靠父辈的支持,但是父辈对子代的付出并非完全是无私的奉献,这其中暗含了父代对于子代在赡养义务的期望,因此当前农村地区的高额彩礼就成为了家庭关系中“代际共生”的物质工具与情感表达。

农村高额彩礼是农村家庭中子代与父代之间情感联系与物质支持的联结与纽带,彩礼是婚姻得以成功缔结的关键性因素,子代高额的彩礼需求需要得到父代的支持,同时父代在给子女经济和情感支持的同时,子代作为回报也需要对父代尽赡养义务,因此,从“代际共生”的角度阐释,可以为当前农村地区高额彩礼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六、总 结

中国历史上和当代社会婚姻过程中的彩礼实践是我国不断发展的彩礼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彩礼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较多的彩礼文化理论试图对农村婚配过程中的彩礼现象加以解释,但均缺少对社会性别和家庭关系的探讨。家庭马赛克主义—代际共生理论不是在对农村婚姻彩礼研究中得出的结论。但是与城市家庭制度变化相类似的是农村家庭也是“共生”关系,而在当前农村地区核心家庭化和少子化的背景下,“代际共生”是家庭“共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这种共生关系中父代给予子代的高额彩礼和子代对父代承担的养老责任是“代际共生”双向的工具性表达。因此从代际共生的视角,可以给当前农村高额彩礼的成因提出创新性的理论解释。

彩礼实践和彩礼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各个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彩礼实践特色,也发展出了具有特定解释效力的彩礼理论和彩礼文化,这不但解释了特定的彩礼现象,并进一步推动了彩礼实践和彩礼文化的发展。总之,不同时代和地点的彩礼实践构成了不断发展的彩礼文化,不断发展的彩礼文化又给特定的彩礼实践做出解释和说明,由此推动了彩礼实践和彩礼文化的共同发展。彩礼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在婚姻缔结及家庭关系中发挥着积极的正向作用。高额彩礼是时代背景下彩礼文化表现形式的典型特征。因此应该要给与积极引导,消除其不利影响,积极发挥传统文化在时代背景下的积极正向作用,在传统和现代的交织中维护优秀文化传统,促进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白莉.陇东农村彩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

[2] 刁统菊.嫁妆与聘礼:一个学术史的简单回顾[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55-160.

[3] 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和亲密关系,1949-1999[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6.

[4] 阎云翔. 中国社会的个体化[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5] 王德福.變色的嫁衣:作为代际剥削手段的彩礼--转型期农村彩礼习俗的性质嬗变研究[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32(2): 26-30.

[6] 桂华,余练.婚姻市场要价: 理解农村婚姻交换现象的一个框架[J].青年研究,2010, 3:24-36.

[7] 贺雪峰,郭俊霞.试论农村代际关系的四个维度[J].社会科学,2012, (7): 69-78.

[8] 熊凤水,慕良泽.婚姻偿付·婚姻资助· 姻亲互惠——对农村婚姻支付实践的尝试性解读[J].新疆社会科学,2009(1): 101-105.

[9] 夏支平,张波.农村姻亲关系强化之探析[J].西北人口,2009, 30(2):62-66.

[10] Ji, Yingchun. A Mosaic Temporality: New Dynamics of the Gender and Marriage System in Contemporary Urban China. Temporalités. Revue de sciences sociales et humaines, 2017, (26). doi:10.4000/temporalites.3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