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真的是气死的吗?

2018-09-27 00:00郭希芝
赢未来 2018年7期
关键词:气死建安孙权

郭希芝

在日常生活中,确实有人不愿看到别人的进步,更不愿别人超过自己,只希望自己比别人强。尤其是看到别人受称赞心里就生气、难过,甚至不择手段地中伤、打击别人。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叫嫉妒。每当谈到嫉妒的危害,人们往往就以周瑜为例,说周瑜就是因为嫉妒心极强,机关算尽,最后被诸葛亮气死的人物。我不认同这个看法,今天我就要为周瑜鸣不平——“三气周瑜”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才华横溢、仪表堂堂的统帅奇才。“公瑾雄烈,胆略兼人;孤非周公瑾,不帝矣。”这是孙权对周瑜的评价;“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这是蒋干对周瑜的评价;“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这是刘备对周瑜的评价。由此可见,周瑜是一个文武双全、胸怀宽广的人,而绝非那样的小气和嫉妒。

周瑜心胸广阔,很能容人。程普起初瞧不起周瑜,甚至“数凌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终于感动了程普。程普以后非常敬重和钦服周瑜,告诉别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由此看来,周瑜也不是一个高傲、自以为是、心胸狭窄的人。

在《三国志》里,陈寿对于周瑜的评价是,政治上高瞻远瞩,忠心耿耿;军事上“胆略兼人”,智勇双全;人格修养上,“性度恢廓”,情趣高雅。 作者陈寿,是在周瑜身后20年才出生的史家,他对于周瑜的描写虽然轻描淡写,但已近乎完美。由此看来真正的周瑜也并不小气 。

《三国志》里对于周瑜的评价还算公允,而到后来受正统思相的影响, 加上“帝蜀寇魏”论的潜移默化,人物的善恶褒贬也随之潮起潮落,数度浮沉,对于周瑜的评价,虽肯定了他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础,但其形象到民间文化里,却出现了巨大的偏差。特别是到了宋代,周瑜的形象已经是一落千丈,出现了质的下跌——在政治上,他鼠目寸光,为一己私利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在军事上,他看似颇有才华,但更多的时候却是才智平庸,屡战屡败。在人格修养上,他好大喜功,心胸狭隘。而市民的好恶在那时候已经不以统治者的正统观念为转移了。他们对人物的褒贬品评是有着自己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他们“尊刘”,拥“帝蜀”,而对于站在对立面的周瑜,自然不会有好感。于宋元之际,在强烈的市民意识的关照下诞生了一个不是很光彩的周瑜形象,并随着戏曲的广为传唱而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作为一名落拓江湖的书会文人,罗贯中一方面深受雅文化的影响,对三国人物,尽量地靠近史实。而另一方面,混迹于市井,又让他不由得对世俗化的评价产生认同。

作为“三分虚构、七分真实",但实际上是"七分虚构、三分真实"的《三国演义》,其中的人物周瑜在中国家喻户晓。但人们所知晓的这个周瑜与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就判若两人了。

《三国演义》中广为人知的周瑜是一个风流倜傥、有些才干,但心胸狭窄,总想算计诸葛亮却总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大都督,是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是一个性格暴躁,政治、军事才能远逊于诸葛亮最后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的人,这是与“三气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既生亮,何生瑜”这些典故相联系着的。所以人们对周瑜形象把握不准就有情可缘了。

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却是东汉末年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之一,是一个品行高洁、忠勇侠义、智勇双全、雄烈过人、才华横溢、忠于友情、忠于爱情、“性度恢廓”、仪表堂堂、风流倜傥的大英雄!是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中国古代完美男人、伟丈夫。

说他完美,当之无愧!他有德又有才;有风度又有朝气。

周瑜举贤荐能可比鲍叔;折节为国可比蔺相如;谦礼忠君无人能比;性度恢弘众将诚服。周瑜弱冠征伐为东吴开国立下汗马功劳;赤壁之战力挽狂澜立下头功;后又亲冒矢石为东吴开拓荆州,丰功伟绩不必再提,文武全才已万众瞩目。

周瑜是出了名的儒将,精通音律,雅量高致,即使在喝醉时也能听出曲中的谬误。他并非赳赳武夫,而是一位风雅超群的人物。

周瑜锐意进取自信豪迈。对自己人谦逊有礼,对敌人和挑战又表现出蔑视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刘备和周瑜在赤壁战前相会时,当刘备说起兵力太少时,周郎“此自足用”的回答是多么有气势,而刘备的拖延在后相比又是多么的猥琐。周瑜的谋略也无不透出这种先发制人,锐意果敢的气质。

如此一个刚柔相济的人物,又有无可挑剔的优秀品格和令人赞叹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别偏爱给了他俊美的外貌,内外皆秀又风度翩翩,周瑜就像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完美无瑕。

再说周瑜之死,也并非被诸葛亮气死的。有不少史学家认为“三气周瑜”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三气周瑜”在《三国演义》却是脍炙人口的片段——“一气”:赤壁大战第二年,周瑜去夺取荆州,被诸葛亮抢先夺去;“二气”:周瑜本想借把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而将其扣下,逼诸葛亮交出荆州,不料诸葛亮用计使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三气”:周瑜向刘备讨还荆州不利,又率兵攻打失败,结果病死了。临死前,他说:“既生瑜,何生亮!”在这段记载中周瑜是被活活气死的。这三气顺理成章,一气呵成。但公瑾气量真如此之小,那程普可真活不长了。因为程普最不服的就是周瑜了。周瑜能够礼让程普,足证其大度。

此中露出破绽的是“二气”。因为放虎归山者,不是别人,正是孙权。以下逐条解说如下:

“一气:赤壁大战后,第二年,周瑜去夺取荆州,被诸葛亮抢先夺去。”

有历史资料可以证明: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第二年就是建安十四年,而这一年周瑜正带兵与合肥的曹操较量,怎么又会率兵攻取荆州?况且此后的建安十五年,刘备还向孙权要领地以屯军。

《三国志》相关传记与《资治通鉴》均无片言记载周瑜袭荆州之事。其实借荆州的事是鲁肃给孙权出的主意,当时的意图是便于组成孙刘联军共抗大难。可见这“一气”是没有历史根据的。

第二次气周瑜更是没有依据。刘备娶孙权妹是建安十四事(权以妹妻备。妹才捷刚猛,有诸兄风,侍婢百馀人,皆执刀侍立,备每入,心常凛凛。),刘备返荆州发生在建安十五年。虽然在刘备留置东吴的期间,周瑜与吕范均劝孙权看住刘备,让其死在所谓的“温柔乡里”。但考虑时势,孙权未予取纳,终至放虎归山。但对此事,周瑜更没有什么好气的,因为决定权并不在他。

至于第三次更是荒唐。因为周瑜并不死于攻打荆州的战场,而是死于征蜀的备战中,箭疾为与曹仁合肥鏊鏖兵时所留。其《吴书九-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记载甚详:

“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戚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於巴丘病卒,”

“臣松之案,瑜欲取蜀,还江陵治严,所卒之处,应在今之巴陵,与前所镇巴丘,名同處异也。”

那么有人会说,周瑜为什么会被人编排为气死呢,我想考虑当时成书的外族统治环境,大概是著书的人以刘备为汉之正统,为了突出刘备与诸葛亮的智计吧。一人之言误千古,当为著书者鉴。

猜你喜欢
气死建安孙权
Fraud detection on payment transaction networks via graph computing and visualization①
建安区
昔日“气死龙王爷” 如今变身金银山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谫识——从不合时宜楔入
请你悄悄地批评我
孙权:“包邮”好有说服力
PHOTO FINISH
任用拆台的人
后悔
在不幸的婚姻里抱团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