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静
(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 合肥 230011)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是指脑血供突然中断后导致的脑组织坏死。此病患者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语障碍和智力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康复护理是指应用专科护理技术,对出现残疾症状的患者进行训练,以尽量提高其活动能力,使其达到基本生活可以自理、重新参加社会活动等目的。此护理模式可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的残疾率。为了进一步探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笔者的团队对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这88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A组和B组。在A组的44例患者中,有男21例,女23例;其年龄为62~85岁,平均年龄为(43.2±2.4)岁。在B组的44例患者中,有男22例,女22例;其年龄为60~87岁,平均年龄为(44.3±2.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常规护理。护理方法是:1)为患者介绍一些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痊愈的病例,鼓励其树立起及早康复的信心,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和护理。2)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病房环境,并叮嘱其在卧床休息时将头偏向一侧。3)保持患者床单位的整洁、干燥,每隔2h为其翻身一次,早、晚用温水对其进行全身擦浴。4)告知患者以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和易消化的食物作为主要食物,必要时可对其进行鼻饲。在此基础上,对B组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方法是:1)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训练。鼓励患者用健侧肢体辅助患侧肢体进行伸肘、翻转和上举等动作,每次锻炼50min,每天进行3~4次锻炼[1]。2)指导患者进行翻身训练。在患者患肢的肌力完全恢复后,让其练习翻身,每次锻炼20~30min。3)指导患者进行坐位运动训练。让患者将健侧的上肢作为支撑,缓慢坐起。在进行康复训练的早期,让患者先取30°半卧位,每次坚持锻炼5min,每天进行2次锻炼。在进行康复训练的晚期,可让患者取80°坐位,每天坚持锻炼1h。4)指导患者进行行走训练。在患者可以长时间站立后,让其进行行走训练。在进行康复训练的早期,指导患者先练习原地踏步,并尽可能地抬高其患肢。在患者可以进行原地踏步后,让其在两个人的搀扶下练习行走,也可让其扶着椅背练习行走。在进行康复训练的后期,指导患者练习上下楼梯、自行穿衣和梳洗等日常生活技能,以促使尽快恢复瘫痪肢体的功能。5)指导患者进行肌群运动训练。让患者进行唇、舌、齿、软腭、咽、喉和颌部的肌群运动。6)指导患者进行发音训练。在进行康复训练的早期,患者进行发音训练的顺序是诱导发音-发唇齿音-发舌音-发反复单音节音。在进行康复训练的后期,指导患者正确复述单词和词汇,每个词3~5遍。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认知功能的评分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将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录入到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治护,与A组患者相比,B组患者认知功能的评分更高(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的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分的比较(分,)
注:*与A组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定向力评分 记忆力评分 注意力评分 回忆力评分 语言力评分A 组 44 5.48±1.25 1.63±0.52 2.24±1.23 1.56±1.24 3.35±1.24 B 组 44 7.58±0.63* 3.65±045* 5.63±0.82* 4.52±1.36* 5.36±1.24*
经过治护,与A组患者相比,B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低(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n)]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急性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康复护理作为一种专科护理技术,可帮助脑梗死患者快速地恢复健康,并可降低其关节挛缩变形和废用综合征的发生率,使其能够尽快地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3]。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经过治护,与A组患者相比,B组患者认知功能的评分更高,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低。这说明,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的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其认知能力,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