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青青,潘 婷,杨胜萍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动脉粥样硬化所致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病变。目前临床上治疗此病的主要方法包括实施介入手术、药物治疗等。有研究指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发展与患者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密切相关。夏文豪等[1]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补充血管内皮祖细胞可修复受损的血管,从而可有效地根治动脉粥样硬化所致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为了进一步评价用血管内皮祖细胞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所致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效果,笔者进行了以下研究。
选取60只Wistar大鼠作为实验对象。这60只大鼠均为雄性;其体重为200~300g。将其建立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大鼠模型。方法是:对大鼠的股动脉进行钳夹、结扎,对其股动脉的分支血管进行离断。然后使用高脂饲料对其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血管内皮祖细胞是由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分离培养诱导获得的第4代血管内皮祖细胞,其存活率在90%以上。本研究中所使用的仪器主要包括冰台、石蜡切片机、石蜡包埋机、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器、图像采集系统、高速离心机等。本研究中所使用的试剂主要包括胎牛血清、L-DMEM培养基干粉、PBS缓冲液、枸橼酸盐缓冲液、过氧化氢溶液等。
将本组6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和实验组(20只/组)。为实验组大鼠肌内注射血管内皮祖细胞溶液。方法是:在大鼠双下肢的股四头肌、腓肠肌内注射1ml浓度为4~5×106/ml的血管内皮祖细胞溶液。为对照组大鼠肌内注射生理盐水。方法是:在大鼠双下肢的股四头肌、腓肠肌内注射1ml的生理盐水。对模型组大鼠不进行任何处理。在14d后处死三组大鼠。对其进行解剖,以获取其股动脉根部血管的切片。使用苏丹Ⅲ对切片进行染色。使用图像自动分析系统对大鼠股动脉根部血管切片中斑块的面积、斑块负荷进行测定,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其Foxp3的表达水平。
对比三组大鼠股动脉根部血管斑块的面积、斑块负荷和Foxp3的表达水平。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本文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大鼠股动脉根部血管斑块的面积、斑块负荷和Foxp3的表达水平等计量资料用(±s)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的比较采用F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模型组大鼠与对照组大鼠股动脉根部血管斑块的面积、斑块负荷和Foxp3的表达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大鼠股动脉根部血管斑块的面积、斑块负荷均小于模型组大鼠和对照组大鼠,其Foxp3的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大鼠和对照组大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1。
表1 对比三组大鼠股动脉根部血管斑块的面积、斑块负荷和Foxp3的表达水平(±s)
表1 对比三组大鼠股动脉根部血管斑块的面积、斑块负荷和Foxp3的表达水平(±s)
注:*与实验组相比,P<0.05。
组别(n=20)斑块面积(×105μm2)斑块负荷(%)Foxp3的表达水平模型组 53.4±3.0* 37.9±2.1* 1.62±0.34*对照组 52.8±5.4* 37.9±2.0* 1.58±0.26*实验组 44.9±5.4 34.4±1.8 2.31±0.76
临床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血管内皮细胞受血脂异常等因素的影响,易发生功能异常,从而可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血管张力异常等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最终可引发血管内皮损伤及动脉粥样硬化[2]。饶璇等[3]研究指出,通过补充血管内皮祖细胞可修复受损的血管,从而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Foxp3是一种转录因子,能够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活性。此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越高,表示受损血管修复的效果越好[4]。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股动脉根部血管斑块的面积、斑块负荷均小于模型组大鼠和对照组大鼠,其Foxp3的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大鼠和对照组大鼠。
综上所述,用血管内皮祖细胞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所致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效果确切,可有效地抑制此病模型大鼠血管斑块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