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磊,陆咏江
(安顺市贵航集团302医院,贵州 安顺 561000)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1]。该病患者甲状腺内的癌细胞极易出现转移。因此,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应对其实施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以确保其手术的效果[2]。为了探讨用甲状腺腺叶加峡部切除术配合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效果,笔者进行了本次研究。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4年10月至2017年5月期间安顺市贵航集团302医院收治的17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在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69例,女性患者104例;其年龄为16~73岁,平均年龄为(41.32±4.54)岁;其肿瘤的直径为0.50~8.00 mm,肿瘤的平均直径为(2.43±1.26)mm;其中,有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27例,有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46例。在127例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有多发性结节患者54例,有单发性结节患者73例。在46例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有多发性结节患者34例,有单发性结节患者12例。手术前进行B超检查的结果显示,这些患者均存在中央组淋巴结肿大的症状。本次研究排除存在心、肺、肾等功能障碍及对治疗的依从性差、精神状态不稳定的患者。
这些患者入院后,均对其进行甲状腺腺叶加峡部切除术配合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具体的手术方法是:对患者进行双侧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对其手术部位进行常规的消毒、铺巾。麻醉起效后,在患者患侧甲状腺软骨的上缘与胸骨柄上缘之间做一个横切口,依次切开此处的皮肤、皮下组织及颈部括约肌,对皮瓣进行游离。用拉钩牵开患者患侧舌骨下的肌群,使其该侧的甲状腺充分地暴露出来。对患者患侧甲状腺的上极进行解剖,切断其患侧甲状腺的静脉和动脉。同时,将患者患侧甲状腺中极的静脉切断,翻起其该侧甲状腺的腺体。在环甲膜下部0.5 cm处探查患者的喉返神经,并沿着其喉返神经向下将甲状腺下极的静脉和动脉进行剥离,并对此处的动脉和静脉进行结扎、切断处理。将患侧甲状腺的腺体向健侧甲状腺翻起,用手术刀以患者气管壁的前筋膜作为起点,一直切至其对侧甲状腺的腺体,将其患侧甲状腺的腺叶和峡部全部切除[2]。切除操作完成后,将患者患侧甲状腺的上级作为入路,显露其喉返神经。首先,对中央区的第一层和第二层的淋巴结进行清扫。肿瘤若位于患者甲状腺的背侧,应对其中央区第三层的淋巴结进行清扫。上述清扫操作完成后,医生使用食指的第一节指肚紧贴患者的喉返神经进行仔细的触摸,并感受此处神经后方的淋巴结是否有转移灶[3-4]。如果此处有转移灶,将转移灶切除。最后,逐层缝合患者的手术切口。
1)进行手术后,统计这些患者并发症(腺外脂肪组织见癌侵犯、短暂性声带受损、短暂性低钙血症、呛咳、慢性甲状腺炎、一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发生情况。2)统计这些患者的癌灶向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的情况。
进行手术后,这173例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20%。详情见表1。
表1 17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进行手术后,在这173例患者中,癌灶向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有101例,其癌灶向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为58.38%。详情见表2。
表2 17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癌灶向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
在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进行甲状腺腺叶加峡部切除术后,应结合在手术前对其进行颈部彩超检查的结果对其实施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可有效地降低其病情的复发率。在对此病患者进行手术的过程中,需注重对其喉返神经的保护,可有效地降低其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5]。为了有效地保护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喉返神经,医生应熟练地掌握甲状旁腺的解剖结构、部位、大小、形态等。在手术中要仔细地辨认此病患者的甲状旁腺和淋巴结。在对此病患者患侧甲状腺的上极进行分束结扎操作时,应紧贴其患侧甲状腺的腺体,保持其上动脉后支主干的完整性,然后再对其进行 “甲状腺上极脱帽” 操作。在从此病患者患侧甲状腺的被膜表面脱离甲状旁腺时的操作应轻柔,严格控制电刀的功率及电切的时间,注重对其患侧甲状旁腺血管的保护。在手术结束前,再一次对此病患者患侧甲状旁腺的血供、颜色、位置等情况进行检查。患者患侧甲状旁腺的颜色若明显加深,应立即使用小号手术缝针对其甲状旁腺进行扎孔,以确保其甲状旁腺内的淤血可以正常排出。患者的甲状旁腺若无血供,应及时对其进行自体甲状旁腺移植术,以防其遗留永久性的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综上所述,用甲状腺腺叶加峡部切除术配合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效果较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