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晓,令狐庆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徐州市中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0)
混合痔是肛肠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发病率高达80%[1],临床上对于混合痔最为有效的疗法是手术治疗。而术后便秘是混合痔术后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常常会诱发或加重术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目前针对便秘的药物种类繁多,但疗效不尽相同。近年来,笔者跟随导师在临床上采用腹针联合穴位埋线疗法治疗混合痔术后便秘,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80例患者均来源于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就诊于徐州市中医院肛肠科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26~58岁,平均年龄(39.8±10.6)岁;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23~62岁,平均年龄(41.4±11.5)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得到徐州市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试验过程中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的相关规定。
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组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3]。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且伴有术后便秘;②术前3个月内无便秘病史,既往无长期服用任何泻药病史;③年龄>20岁者;④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它肛门疾病可能影响混合痔手术及术后切口愈合的肛周疾病;②电子肠镜检查除外肠道其他病变;③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血液、免疫系统等严重疾病者;④正在接受其他临床试验者。
所有纳入患者均在同等条件下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相同的术前准备、同一手术团队进行手术等),术后常规行抗感染等治疗。
1.3.1 观察组 予腹针疗法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腹针疗法选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大横和天枢;操作方法:仰卧位,暴露腹部,常规消毒,针刺进入穴位后采用不同补泻方法(实证便秘者采用捻转泻法,虚证便秘者采用捻转补法),使之得气,每次留针20 min,1次/天,拔针后以无菌棉签按压针孔防止出血。穴位埋线取穴:天枢、大横、气海和关元;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取1.0号可吸收手术缝合线(强生公司生产)剪短至2 cm,用注线法将可吸收缝合线埋在已消毒的穴位处,完成后针孔处覆盖创可贴,预防感染发生,每周埋线1次。疗程共4周。
1.3.2 对照组 予聚乙二醇4 000散(法国博福-益普生工业公司生产)口服,每次1袋,溶于200 mL水中,每日1次,疗程共4周。
1.4.1 便秘症状评分 参照2005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便秘症状及疗效评估》[4]制定,分别从排便困难程度、粪便性状、排便时间3个方面进行比较。
1.4.2 肛肠动力学指标 在干预前后,分别采用胃肠动力检测系统检测肛管静息压(ARP)、直肠静息压(RRP)[5]。
1.4.3 肛门功能评分 采用肛门失禁严重指数表(FISI)评定患者的肛门功能,主要包括气体失禁、稀便失禁、干便失禁、黏液失禁等,分数越高表明肛门功能越差[6]。
两组患者干预前排便困难程度、粪便性状、排便时间3个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两组在排便困难程度、粪便性状、排便时间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而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便秘症状积分的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ARP、RR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ARP、RRP较干预前升高(P<0.05),而对照组ARP、RRP的水平较干预前无明显改善(P>0.05)。见表2。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FIS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FISI评分均出现降低(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FISI评分较对照组下降程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肛肠动力学指标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表3 两组患者肛门功能评分比较
注:与干预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成年人的便秘发生率在4%~6%,60岁以上人群的发生率达到22%,而混合痔术后便秘的发生率高达50%以上[5,7]。混合痔术后一旦发生便秘,可引起手术伤口出血、感染、肛周组织坏死等,严重的还会导致手术失败,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因此,如何有效的干预混合痔术后便秘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腹针疗法是薄智云教授创立的针刺疗法,以脏腑、经络为基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辨证施治、神阙布气假说为核心,是针刺腹部穴位从而调节脏腑、经络,最终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疗法[8]。本研究中腹针疗法的主穴采用“引气归元”的穴位,即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穴,加用针刺天枢、大横两穴位,起到健脾补肾、调理中焦的作用。中脘、下脘可以调理中焦、调节气机升降;气海、关元具有健脾益气、培肾固本,起到“以后天之气补先天不足”的功用;天枢可以调节脾胃经脉,刺激肠道蠕动;大横可以祛湿健脾、推陈致新;此六穴合用可以体现中医的“整体观”“治病必求其本”的观念,共奏通腑导滞、理气通便之功。穴位埋线疗法是通过线体对穴位的持续刺激,提高腧穴的兴奋性,从而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9]。现代研究证实穴位埋线疗法可以纠正胃肠道平滑肌生物电紊乱状况,加强肠道平滑肌的紧张性,还可以解除大脑皮层对排便的抑制效应[10-11]。覃海知等研究发现穴位埋线可以对高张力的胃肠平滑肌具有抑制效应,而对低张力的胃肠平滑肌具有有兴奋效应[12]。动物研究证实穴位埋线疗法可以改善大鼠结肠Cajal间质细胞的表达,从而改善便秘症状[13]。
本研究通过对混合痔术后患者进行腹针疗法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并与单纯口服聚乙二醇4 000散进行对照,观察两组的肛肠动力学及肛门功能。其中肛肠动力学的指标主要是ARP、RRP。ARP主要体现的是肛门内括约肌张性收缩能力,而RRP则是安静状态下直肠壶腹部压力状态[5,14]。本研究显示,采用腹针疗法联合穴位埋线疗法可以明显提高ARP、RRP水平,提示本疗法可以明显改善肛门内括约肌张性收缩能力,促进排便功能的恢复。本研究中肛门功能的评估采用FISI量表,结果发现干预结束后观察组的分值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腹针疗法联合穴位埋线可以更快的恢复肛门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腹针疗法联合穴位埋线可以明显改善混合痔术后便秘患者的排便情况,快速恢复患者肛门功能,提高肛门内括约肌张性收缩能力,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