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昆松:让果蔬生命更持久

2018-09-27 07:45李名生吴梦昕
中国农村科技 2018年9期
关键词:枇杷杨梅果蔬

文/特约记者 李名生 吴梦昕

〉 在柑橘园

“没有故事、不提过去……”,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陈昆松坦言自己是一位没有故事的人。陈昆松,先后担任“十二五”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和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的首席专家、“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他在鲜活农产品贮藏物流技术创新方面不断探索,为果蔬保鲜贮藏作出突出贡献。

应该记住,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

——童第周

刻板印象下,概念化、模式化的舆论,为科学家蒙上了一层虚幻的神秘色彩。似乎他们身上,必须贴满苦中作乐、执着追求、无私奉献、大爱无疆这样的标签,才配被称作科学家,而科学家本身的魅力,也被裹挟得愈发单调了。当下,我们不妨摘除思维定式,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像陈昆松教授这样的科学家的模样。

陈昆松,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校长助理,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十二五”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和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的首席专家,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教育部第七届科技委农林学部委员,浙江省首批“万人计划”杰出人才,科技部“食品冷链物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

从事果实品质生物学与贮藏物流研究数十年,陈昆松何以成为“没有故事”、“不提过去”的科学家?因为他关注的是科学内涵,而非过去或现在的生活情节。

一味讲故事的学者,不是好科学家

科学本身具有无穷的魅力,这种魅力,使衷爱科学、从事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沉醉于其中。

“没必要为了传播科学编故事,尤其是编虚假的故事。”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农业生命环境组团的办公室里,陈昆松起身招呼我们时,手头工作仍难停歇。他浑身散发书卷气,讲起话来神采奕奕,若不是有关生命科学的专业书籍在桌边、柜里随手可及,很容易叫让人误会他是位作家。

陈昆松教授认为,在生命科学领域,还有太多有待自己研究、发现的东西。正因如此,陈昆松把有限的精力和资源,全都扑在了自己研究的果蔬上。

在他看来,这不过是作为科学家应有的研究精神。在果实品质形成与维持调控理论方面取得新进展面前,在果实提质栽培和贮藏物流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面前,在研发技术的集成应用、新增经济效益数高达十亿元面前,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面前,陈昆松将个人的故事,看得很轻。

〉 陈昆松参加杨梅产业推进活动

“真正的科学,总是需要沉下心来推理和论证的。学术界的影响力,酒香不怕巷子深,新发现、新方法、新概念或新理论的背后,免不了酸甜苦辣咸的细枝末节,但它的直接受众,更多还是关心学术的学者群体。”陈昆松如是说。

突破果实贮藏物流新术,让吃货享受新鲜杨梅和枇杷

中国地大物博,从南到北地理环境各不相同,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果蔬”,但现代人的胃,却早已不仅仅满足于只食“一方水土”。

杨梅和枇杷是我国重要特色果品,甘之如饴、美味可口,深受消费者喜爱。作为我国南方的特色水果,杨梅和枇杷又都属最不耐贮藏物流的果品,加之杨梅和枇杷采收季节又都是高温高湿天气,损耗率往往高达25%~50%。所以,在过去,北京等北方城市的居民要想品尝它们的鲜美,也确实是一件奢侈的事,陈昆松及其团队解决了这一问题。

2013年,由浙江大学等单位联合完成的“杨梅枇杷果实贮藏物流核心技术研发及其集成应用”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陈昆松教授与他带领的团队发明并推广了若干核心关键技术:在杨梅上,发明了安全、绿色的果实乙醇熏蒸防腐技术,创新了增强空气流动的新型预冷工艺等;在枇杷上,发明了显著减轻红肉枇杷果实冷害木质化的LTC技术,研创了1-MCP等防冷害辅助保鲜技术。

陈昆松所在项目组先后集成制订了杨梅和枇杷果实贮藏物流技术标准,推广应用后,商品果率(即好果率)提高了30%~80%。现在,近到我国北方,远至俄罗斯、加拿大、法国、南非、巴西、澳大利亚等国的“吃货”们都可以吃到鲜美的杨梅和枇杷。

果蔬皆生命,需要科学来“拯救”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国人总有一种进口货品质高于国货的心态,消费者更愿意将进口果蔬与品质好、营养优划等号,并愿意为其支付高价。然而,五彩斑斓的果蔬犹如万花筒般诱人,不同于一般的日常用品,果蔬生鲜的保质期十分短暂。同样的是存储,一箱纸巾被晾在那大半年你可以毫不担心,生鲜果蔬呢?恐怕很多品种不到一周就“失去生命体征”了。

在陈昆松眼里,任何一种瓜果蔬菜都有自己的生命。不同于其他标准化产品,每种果蔬对于贮存和物流的要求和周期都不一样,有时温度上的一度之差,就可能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并且种植过程并非工业流水线生产作业,靠提速就能保证高产,果蔬受制于土壤、日照、水质等各个因素,品质调控是难题。

比如,苹果在完好无损且拥有良好仓储条件的情况下,可保存个把月,但香蕉就算被“打入冷宫”,也很难挺过一个月,普通的樱桃就更脆弱了,到采摘第三天就有可能腐败变质……生鲜食用产品物流环境适应性及品质控制机制,从来都是果蔬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目前,国内的冷库物流很多,不论你身在何方,总能尝得到新疆的蜜瓜、海南的椰子、山东的樱桃……但真正能达到生鲜果蔬保质要求的究竟有多少,还未可知。由于地域和季节限制,从采摘到运输,从贮藏到销售,不可避免地会“因机械损伤、自身呼吸等生理代谢作用和病原菌的感染”而造成损失。因此,找到一种更加简单方便,更加经济有效的果蔬保鲜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2016年,陈昆松及其团队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鲜食用农产品物流环境适应性及品质控制机制研究”项目,对生鲜农产品采后保鲜机制进行进一步研究。“我们研发了采后热激降酸技术、防腐保鲜剂减量增效、适温冷链物流、贮藏物流的信息化管理等核心技术,降低柑橘果实采后物流损耗20%左右,物流节能近50%-60%,成果推广后,近2年实现采后增值5亿元。我们的研究成果可进一步优化鲜活农产品产后贮藏物流技术体系,若实现减少现有损耗的20%,每年即可减损增效上千亿元人民币。”说起正在研究的项目,陈昆松告诉记者。

〉 陈昆松(左)与泰国专家合影

多年来,他主持国家基金重点项目2项,先后在《植物生理学》(Plant Physiology)、《植物学杂志》(Plant Journal) 等 发 表 SCI论 文150余篇,2014—2017年连续四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其研究成果促进了果实物流等新兴学科方向的发展,为园艺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可行的系统解决方案……

对未知的执着探索,都是理想与情怀的投射

作为我国居民日常饮食必不可少的营养来源,中国果蔬产量居世界首位。“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饮食的要求必然会不断提高。”陈昆松调侃,自己将果蔬作为研究对象,是为了生存。这种生存,显然并非金钱至上的意思。我们将它理解成安身立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更为贴切一些,只是这种“粮食”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粮食而已。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科技奖励4项,所带领的团队,有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1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陈昆松的前半生,与果蔬为伴,他将心血和精力付于果蔬采后保鲜,不断探索。科学研究,是对未知的执着追求,对自然之美的深深着迷,对先贤智慧的崇拜敬仰,这些无不是理想与情怀的投射,也并不枯燥。

“未来,想让更多人吃上更多更好的果蔬,就必须匹配专业的冷链物流。”在陈昆松的选择、追求、反思等等细节中,我们得以看到一位科学家真正的魅力和感召力。在生命科学领域,他与千千万万从事其他职业的普通人一样,也会有着难以摆脱的利益纠葛,也能感受到亲朋、师生间的爱与温暖,并且不断为自己的梦想奋力拼搏……只是,他的身上,自觉承载了更多为公众和社会谋求进步的责任。

猜你喜欢
枇杷杨梅果蔬
想去旅行的杨梅等7 则
枇杷
枇杷
果蔬PARTY
杨梅
奇思妙想的果蔬们
枇杷
腊月杨梅红
枇杷糖浆
孙来达:梅老大的杨梅不愁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