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技 全面开拓产业发展新局面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着力解决产业技术关键

2018-09-27 07:45戴炳业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中国农村科技 2018年9期
关键词:专项装备加工

文/戴炳业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经过数个“五年计划”的持续支持和不断积累,我国在食品加工高新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已将一大批高新技术应用于食品生产实际过程中。但当前我国食品产业仍存在食品科学基础研究相对薄弱、食品加工与装备研发滞后、中华传统与民族特色食品工业化刚刚起步等不足和问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立足食品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以现代食品加工“连续化、标准化、安全化、工业化”产业特点和食品装备自动高效、节能降耗、安全卫生、综合利用为目标,为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今年是落实《“十三五”食品科技创新专项规划》重要一年,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年,我国食品工业正处于不断调整优化、转型升级的进程之中。

食品加工产业迎来新时代

现代食品加工产业涵盖食品原料控制与储运、加工与转化、物流与消费等全产业链各环节,是与人类营养科学、现代医学、生物化学、农业科学、食品安全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以及生物、信息、新材料、现代制造和智能化控制等多种学科和高新技术密切关联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餐桌子工程”,也是“惠民生、利三农、快增长、新优势、高科技、助健康、大潜力、可持续”的“民生大产业”和“国民健康工程”。

我国是食品生产和食品消费大国,也是位居世界第一的食品加工制造大国,但不是世界食品科技强国。作为我国工业体系中第一大制造业,现代食品加工产业始终保持20%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一大批新技术(如先进制造、智能化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开发;新业态(如电商、物联网和健康配送)的出现;新模式(如控制全产业链和建立可追溯体系)的形成;新产业(如现代调理食品和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现代食品加工产业不仅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已成为引领、带动乃至决定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动力”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新空间”。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食品工业经济效益整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效益和投资规模继续扩大。41623家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97万亿元,同比增长5.4%,食品工业实现利润总额8285.34亿元,同比增长2.9%。

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在食品加工领域已经建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学科优势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培育了大批优秀的人才队伍,产生了一批具备技术研发和装备开发能力的食品加工创新性企业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初步构建起技术创新体系。“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围绕涉及量大面广、与亿万农民密切关联的大宗食用农产品大量转化与高效利用和涉及国计民生、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的食品现代加工与绿色制造两个主要方向部署专项任务。专项实施两年多来,已取得不少阶段性成果,有力支撑了食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专项瞄准制约我国食品科技发展的关键难点

当前,全球食品产业正在向多领域、多梯度、深层次、全利用、信息化、智能化、高科技、高效益、低能耗、低排放、可持续的方向迅速发展。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引领和带动产业持续发展,食品非热和瞬时高温杀菌技术、多效浓缩技术、膜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分子蒸馏技术和智能化自动控制技术等现代食品高新技术已得到普遍应用,全面提升了食品加工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目前,我国虽然已在真空技术、非热加工技术、工业化分离技术、超低温粉碎技术、挤压膨化技术、超高温瞬时杀菌技术等食品加工高新技术领域的研发取得长足的进步,并已将一批新技术广泛应用于食品生产过程中。但必须清醒认识到,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食品加工与装备的研究开发仍然滞后。食品科技发展的关键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食品科学基础研究相对薄弱,源头创新能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食品基础科学研究是食品产业高新技术发展和创新的源头和内在动力,事关食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由于我国食品科学基础研究起步晚,系统性不足,致使我国食品科学的基础研究比较薄弱。基础研究的加强将成为食品科学发展的重点,具有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突破性的研究项目应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

食品产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前沿技术开发需求迫切。我国食品产业的核心技术开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具体表现为大宗食用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较低,增值转化程度不高,工业化食品占食品总消费量的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在农产品加工转化方面,产量位居世界首位的粮食、蔬菜、果品、肉类等大宗食用农产品,均存在加工程度浅、半成品多、制成品少的问题。食品现代加工制造技术等食品产业主体核心技术水平的提高已成为我国食品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迫切需求。

食品产业能耗物耗偏高,食品低碳制造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开发应用潜力巨大。我国食品加工制造技术装备与工程数字化设计水平以及食品物流微环境控制、运输车辆与装备比较落后,导致我国食品产业能耗、水耗、物耗、排放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同时也导致我国食品物流的腐败损耗问题突出。此外,由于我国食品企业总体规模普遍偏小,工业化程度偏低,总体上我国食品产业仍然处于资源高耗型产业,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巨大差距。研究开发食品低碳制造技术应用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

食品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加工装备需求突出,应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食品产业已成整体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型食品企业使用的现代食品加工装备60%以上依赖进口,技术含量高的国产化食品制造装备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需求迫切。虽然,我国国产食品装备在稳定性、可靠性、自动化程度、加工成品率、制造质量、柔性调控以及食品装备与工程数据化设计等方面均与国外同类产品存在较大技术差距,但技术开发能力和发展速度明显增强。食品加工技术的提高依赖于食品装备的技术升级,食品装备的高技术装配改造和整体升级应成为我国食品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重点。

食品高新技术与装备的应用提速,食品产业的国际竞争明显加剧。发达国家以及全球跨国大公司,长期占据全球食品装备的主流市场,并借此抢占了食品产业发展的核心主导权。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食品装备创新能力缺乏、设备材质粗糙、机械加工匮乏、自动化控制技术和元器件开发能力薄弱、设计水平落后等问题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食品装备发展的瓶颈。并由此导致难以满足我国高速发展的食品产业的整体装备升级需求,形成不得不长期依赖高价进口。依靠高新技术创新发展来不断提升我国食品装备整体开发水平,积极应对国际竞争,最终打破国际垄断,已成为我国食品产业持续发展中刻不容缓的重大需求。

专项明确了目标和任务

“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具体目标为:

科技支撑目标。按照“惠民为根本、问题为导向、理论为基础、工艺为先导、技术为支撑、装备为保障、产业为中心”的技术路线,依靠科技创新,有力支撑我国食品产业保持10~15%的年均增长速度快速发展。到2020年食品产业总产值突破20万亿,工业食品的消费比重和农产品转化率均超过70%,科技贡献率达到70%以上。

科技创新目标。实现产业技术快速升级,食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资源利用率和重点装备自给率分别提高15%~20%;食品物流损耗率、能耗与排放水平分别降低10%-15%;使我国食品产业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接近世界水平,在中华传统食品加工关键技术与制造水平等个别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科技效应目标。在食品资源的高效利用、食品生产的减损增值、食品产业的节能减排、现代食品的绿色制造等方面,形成一批自主创新技术成果;开发一批新工艺和新技术,创制一批新装备和新产品;突破一批高效转化和综合利用的关键技术,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并能够实现产业化示范推广与应用。

科技影响目标。通过项目、人才、基地和产业创新能力建设等整体推进,有效整合区域、产业、科技、部门和社会等优势资源,构建一批开放、高效、具有较高水平的自主创新平台和国际合作基地,凝聚培养一支创新人才团队;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研发创新中心;建立一批现代食品绿色制造产业创新基地。

专项围绕涉及量大面广、与亿万农民密切关联的大宗食用农产品大量转化与高效利用和涉及国计民生、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的食品现代加工与绿色制造二个重大方向;聚焦资源环境新约束和增长方式新要求下的国民经济新常态;现代农业新潜力和传统食品新空间下的产业发展新模式;食品消费新需求和市场经营新业态下的产品创制新机遇;食品科技新趋势和创新食品新态势下的新挑战等具有紧迫性和全局性的重大需求,凝练和明确具有前沿性、前瞻性、战略性和现实性的食品产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系统确立总体任务为:

优质营养:以“营养健康是食品之本,品质特性是食品之魂”为目标,针对食品现代加工与绿色制造、中华传统与民族特色食品工业化、食品加工制造与现代物流过程中品质质量与营养安全综合保障等重大科技问题和核心需求开展研究,为新兴食品产业发展提供科学基础与新技术支撑。

方便特色:针对食品现代加工高新技术与绿色制造前沿技术开发,以及中华传统食品工业化技术突破等现代食品加工的核心需求与关键科技问题开展重点研究,为食品加工制造产业向绿色低碳和中华传统食品工业化与现代化方向发展提供基础科技支撑。

高效低碳:针对食用农产品的资源高效利用与减损增值转化;以及食品产业节能降耗与减排低碳等产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求与重大科技问题开展研究,为产业向高效低碳方向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智能绿色:围绕粮食等大宗食用农产品现代仓储与鲜活农产品保鲜配送,以及食品现代物流技术保障与冷链控制等重要方向,针对“从农田到餐桌”全产业链物流服务的智能化、低碳化和可(追)溯化等迫切需求与重大科技问题开展研究,为食品物流产业向智能、高效、低碳、优质、安全方向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创新设计:围绕关键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设计和成套装备制造,以及中华传统与民族特色食品工业化加工专用装备国产化等产业发展迫切需求和重大瓶颈问题,重点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化、成套化食品装备开发研究与产品创制,为提升我国食品产业装备自给率提供科技支撑。

能力条件:加强产业科技协同创新能力建设,构建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强化我国食品现代加工与绿色制造、食品品质质量与营养健康、食品工程装备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型人才及队伍的培养;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速建设企业创新中心(基地),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产业创新平台。

针对未来5年现代食品加工制造与装备开发产业及粮食收储运行业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食品专项按照全链条布局、一体化组织实施的总体思路,设置食品加工应用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开发与装备创制、工程化集成应用与产业化示范三个板块,分三批共立项启动44个项目。

构建多方位保障体系

在当前科技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还需构建多方位制度来保障专项的实施开展,切实把握食品产业发展“新常态”和科技发展新需求。

首先,建立科技部协调多部门、多地方联席参与,协会与学会、大专院校与科研院所和企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共同合作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适合科技体制与项目计划改革新制度的管理与运行新机制;其次,充分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重要作用,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着力建立食品产业协同创新的组织方式与新模式,通过项目、人才和创新基地建设的统筹实施,充分发挥部门、地方、企业和科技等各方特点和优势,在政府平台构建与项目引导作用下,有效整合强势企业和优势科技资源,整体推进我国食品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工作;最后,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食品产业科技领域的产学研紧密型合作及国际间融入式合作,加快食品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构建一支适应未来食品科技发展需求的高水平人才队伍,提升我国食品产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以及产业的可持续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五个一体化”专项实施体系

作为食品专项管理专业机构,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建立了“五个一体化”专项实施体系,有力支撑了专项管理的精细化、专业化。一是责任体系一体化。构建完成专项主体责任体系和专家实施责任体系,专项主体责任体系由专项主任、专项主管和项目专员组成,专家实施责任体系由总体专家组和项目负责人组成,两体系并行管理、落实责任,共同推动专项组织实施,实现专项目标。二是制度保障一体化。围绕一体化管理的各个环节,遵照农村中心统一制定的《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项目管理专业机构重点专项项目评审工作办法(暂行)》、《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项目管理专业机构重点专项形式审查规则和内部审批程序(暂行)》、《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项目管理专业机构重点专项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暂行)》等20多项管理制度进行食品专项过程管理,各项制度覆盖项目管理整个链条,共同构成支撑项目管理的制度闭环,确保项目管理科学、规范、高效。三是管理流程一体化。按照项目受理、评审立项、过程管理、结题验收等串联式流程,农村中心组建完成综合、协调、监督与财务、实施、成果转化与服务、人才与基地组等工作组,形成包含3个综合部门、4个实施部门和2个服务部门的层次清晰、责任明确“3+4+2”项目管理组织框架,主要负责食品专项管理的实施组与其他各组通力配合,实现了专项分段管理、相互串联、协调统一,有力支撑保障项目的一体化管理。四是交流协作一体化。搭建完成项目管理交流协作一体化平台,围绕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典型应用示范研究任务,通过项目(课题)启动会、协调会、推进会,利用信息化手段等,建立起专项内部项目(课题)交流协作机制。截至目前食品专项共召开50多场项目(课题)启动会、协调会、推进会,加强了创新链上中下游之间的有效衔接,强化资源共享和成果交流,开展协同攻关,整体推进项目实施。五是项目实施与预算执行一体化。围绕专项目标在项目和财务两个层面做好任务分解,实行一体化实施部署。在项目实施阶段,各项目围绕任务目标,在项目专家组和经费管理专家组的指导下,撰写项目实施方案和预算执行计划,将项目规划落实为具体的执行方案,做到项目部署和预算执行同步推进。将实施方案和预算执行计划汇编成册,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依据,实现了科研任务实施和经费执行一体化管理。

猜你喜欢
专项装备加工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港警新装备
“七选五”阅读专项训练
防晒装备折起来
复杂三维微细加工技术创新与研究
看,塑料制品是这么加工来的
“专项巡视”,打虎上山再出发
单项选择专项训练(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