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昕 裴建国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 延吉 133000
资料患者男性,63岁。2017年5月因右侧上颌后牙区不适1个月收入我院。该患者于1个月前戴义齿时右侧上颌有不适感,口服消炎药后症状未缓解,近期不适感加重。体格检查:口内见上、下颌骨部分牙列缺失,右侧上颌第2、3磨牙相应黏膜处见类圆形肿块,大小约3 cm×2 cm×2 cm,质韧,活动度尚可。CT平扫及三维CT示:右侧上颌窦不规则扩大,窦腔内见软组织团块,呈分叶状,大小约4.3 cm×3.4 cm×4.3 cm,密度不均,与周围组织分界欠清,向上突入眼眶,右侧上颌窦诸壁及部分筛板骨皮质变薄、不连续(图1、2)。增强MRI示:右侧上颌窦内肿块不均匀强化,累及翼外肌(图3)。择期行正电子发射断层计算机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CT, PET-CT)检查,发现多发椎体及四肢骨转移。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右侧上颌窦占位,考虑恶性。该患者于入院5 d后在局部麻醉下行局部切除组织活检术。术中见右侧上颌窦内充满灰白色、质韧肿块。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呈圆形和椭圆形或小多边形,核深染,胞质少,呈弱酸性,可见瘤巨细胞,大部分瘤细胞呈片状和巢状分布,部分处形成腺腔样结构,可见纤维间隔(图4)。免疫组化:肿瘤细胞呈波形蛋白(+)、Ki-67(90%+)、平滑肌动蛋白(±)、肌细胞生成素(+)、结蛋白(+)、S-100(-)、白细胞共同抗原(-)、抗黑素瘤特异性单抗HMB-45(-)、角蛋白(-)(图5)。病理诊断为上颌窦腺泡性横纹肌肉瘤。
2017年7月开始采用表柔比星+环磷酰胺+洛铂方案进行4周期全身化疗,并辅以保肝、保胃、止吐、支持疗法。经治疗5个月后病灶及颈部淋巴结较前缩小,但鉴于患者多次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反应,故减少剂量后以原方案继续姑息治疗。现患者一般状态尚可,生活质量良好。
图1. CT平扫显示:右侧上颌窦不规则扩大,窦腔内分叶状软组织团块,密度不均,向上突入眼眶 A.水平位;B.冠状位
图2. 三维CT示右侧上颌窦诸壁及部分筛板骨皮质变薄、不连续
图3. MRI强化示右侧上颌窦内软组织团块影,累及翼外肌,呈不均匀强化 A.水平位;B.冠状位
图4. 显微镜下见肿瘤细胞成腺样结构 (HE染色×400)
图5. 免疫组化(二步法)示:肿瘤细胞结蛋白(+)、肌细胞生成素(+) (×400)
讨论腺泡性横纹肌肉瘤多发生于含有横纹肌细胞的组织,以躯干、头颈部和会阴部多见,而发生于鼻窦腔者较罕见[1]。该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且多发生于头颈部[2],本例肿瘤位于副鼻窦内。由于该病发病率较低,且鼻窦部位较深,不易早期发现。该病恶性程度较高,瘤细胞分化较差,易发生早期转移。根据2017年版《WHO头颈部肿瘤分类》,可分为以下4型:胚胎性、腺泡性、多形性及梭形细胞性。头颈部最常见于胚胎性,而腺泡性少见。本例属于腺泡性。该病影像学缺乏特异性,CT多表现为密度不均,增强后不均匀强化。MRI多表现为中等信号T1中等信号T2,病灶较大时可见囊变、坏死,增强后不均匀轻中度强化。线状或葡萄簇状强化为本病特点[3]。CT联合MRI检查能够提高该病的诊断率,判断肿瘤分期,并为临床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指导性的帮助[4]。镜下特点为瘤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丰富,多为嗜酸性,部分因胞质内含有糖原而呈空泡状,瘤细胞可被纤维间隔分为巢状或腺泡状,周边可见横纹肌细胞。部分病例也可见梭型细胞及多核巨细胞。
该病需要与恶性黑素瘤、牙龈癌及嗅神经母细胞瘤进行鉴别。①恶性黑素瘤:原发于鼻腔的恶性黑素瘤罕见,其影像学特点为T1高信号、T2低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镜下可见黑素颗粒,免疫组化染色 S-100 和HMB-45阳性为本病最确切的证据[5]。②牙龈癌:多为高分化鳞癌,早期可向牙槽骨浸润,使骨质破坏。最终确诊仍取决于病理结果。③嗅神经母细胞瘤:起源于嗅神经上皮细胞,侵犯前颅窝可呈“哑铃状”。该病最终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通常以发现横纹肌母细胞、免疫组化结蛋白和肌球蛋白阳性作为本病的诊断依据[6]。
结合影像学特点及病理、免疫组化结果,可提高该病的诊断率,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治疗上常采用手术治疗为主,放化疗为辅的联合疗法[7]。由于该患者病灶较大,侵犯邻近软组织并引起骨质破坏,多发椎体及四肢骨转移,故未选择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