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贾囡,曲 忻
(长春市中心医院 眼科,吉林 长春130061)
根据国际葡萄膜炎研究组1979年制定的分类,葡萄膜炎可分为前葡萄膜炎、中间葡萄膜炎、后葡萄膜炎和全葡萄膜炎。前葡萄膜炎(anterior uveitis)是葡萄膜炎中最常见的类型,患者多呈HLA-B27抗原阳性,同时常合并有强直性脊椎炎、Reiter综合征、牛皮癣性关节炎和炎症性肠道疾病等免疫性疾病[1]。目前,这类葡萄膜炎的主要治疗手段是全身或局部的激素,但通过临床随访发现长期效果欠佳,有相当比例的前葡萄膜炎经常有反复发作。根据祖国传统医学理论,在急性期,急性前葡萄膜炎以热邪为主,应予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本研究拟通过观察、比较龙胆泻肝丸与激素对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3(IL-23)水平的影响,来探讨其产生作用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1.1一般资料我院2016年3月到2017年3月确诊的急性前葡萄膜炎的患者42例,诊断依据2008年版《葡萄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杨培增主编)。所有观察患者均填写知情同意书并得到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42例急性前葡萄膜炎的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4例。年龄在21-65岁(41.2±17.3)。HLA-B27检查采用PCR进行,由长春市中心医院检验科完成。健康对照组为我院体检中心体检正常者共25例,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在25-63岁(43.9±15.5)。
1.2治疗方法及分组42例急性前葡萄膜炎中,激素治疗组20例,给与泼尼松片口服,1 mg/Kg体重,清晨顿服,疗程1周。龙胆泻肝丸组22例,给与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四颗,每日三次,疗程一周。以上全部病例,局部均给与0.1%的地塞米松滴眼剂,每两小时一次滴眼。两组急性前葡萄膜炎病例共42例均在治疗前及治疗一周后获得外周血标本,进行外周血清IL-23水平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
1.3ELISA检测外周血清IL-23水平
通过离心外周血获得血清标本。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外周血清IL-23水平。ELISA实验方法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试剂盒为武汉博士德公司产品,利用Biotek多功能酶标仪检测获得每个样本IL-23水平数据结果。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IL-23水平数据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及组间统计分析均采用t检验进行,P≤0.05视为有统计学差异。
42例急性前葡萄膜炎的患者均为HLA-B27阳性。健康对照组中HLA-B27阳性4例。激素治疗组20例与龙胆泻肝丸组22例在接受治疗前外周血清IL-23水平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激素治疗组20例在接受治疗后外周血清IL-23水平与治疗前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龙胆泻肝丸组22例在接受治疗后外周血清IL-23水平与治疗前比较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比较激素组治疗一周后与龙胆泻肝丸组治疗一周后的外周血清IL-23水平发现两者之间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两组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各组急性前葡萄膜炎病例治疗前后外周血IL-23水平
本研究中,比较了泼尼松和龙胆泻肝丸在HLA-B27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治疗一周后IL-23的水平。发现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以下调IL-23的表达水平。但在比较激素组治疗一周后与龙胆泻肝丸组治疗一周后的外周血清IL-23水平发现两者之间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随访一周时,泼尼松下调IL-23水平能力高于龙胆泻肝丸组。可见泼尼松对外周血清中IL-23水平具有较强的调节能力[2]。但相关研究表明,当随访三个月时,两种治疗在对IL-23的水平调节能力上没有差异[3]。此外,在随访一周时发现,两组IL-23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可见两种治疗一周时,IL-23还不能达到正常水平,还需要进一步的继续治疗。IL-23是一种促炎性的细胞因子。研究表明,IL-23主要由巨噬细胞产生,其可作用于TH17细胞,能显著促进TH17细胞增殖及分化,在抗感染及自身性免疫疾病的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IL-23还能诱导Th17细胞分泌IL-17、IL-21、IL-22等多种细胞因子。HLA-B27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与银屑病等多种自身免疫疾病和炎性疾病可能都有IL-23以及Th17的参与。所以探讨IL-23在HLA-B27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治疗方法中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4]。总之,本研究比较了激素和龙胆泻肝丸在治疗HLA-B27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一周时IL-23的水平,讨论了龙胆泻肝丸治疗急性葡萄膜炎的可能机制,对龙胆泻肝丸治疗急性前葡萄膜炎提供分子生物学基础,为进一步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前葡萄膜炎也提供了一定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