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英 董自光,2 张亚珍
(1.浙江树人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5;2.苏州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三部门2015年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把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然而,在传统的本科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培养方案、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均与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存在严重脱节,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讲授理论为主、忽视理论与实践结合、忽视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忽视认知与实践过程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既无法匹配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也难以满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知识获取与能力提升的多元化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国务院2017年出台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在此背景下,以浙江树人大学、常熟理工学院和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等为代表的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创新性地提出建立基于利益共同体治理理念和方式的具有跨界教育特征的行业学院,通过高校与行业(或行业中的骨干企业、典型企业)紧密融合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和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以及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教育部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背景下,行业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备受推崇,成为众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推进高校转型发展的突破口。朱林生等(2012)提出,“面向行业”是新建本科院校实现“一次转型”的必由之路,新建本科院校由专科升格为本科后,行业背景成为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逻辑起点,要求新建本科院校与行业的结合进一步向纵深和横向拓展,构建面向行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朱林生、孙金娟:《行业学院模式: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探索》,《大学(学术版)》2012年第12期,第18-23页。。李宝银等(2017)认为,行业学院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发展行业学院是适应经济结构变化的需要,是行业转制、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需要,是满足行业终身学习的需要[注]李宝银、方晓斌、陈美荣:《行业学院的功能分析与建设思路》,《教育评论》2017年第9期,第14-17页。。徐正兴等(2017)认为,在产教融合发展战略背景下,行业学院在定位上必须明确顶层设计,厘清定性、定向和定型的根本性问题,坚守“教育共同体”“办学行业化”和“全面应用型”[注]徐正兴、顾永安:《地方本科院校行业学院的定位与展望》,《职业技术教育》2017年第22期,第48-52页。。韩猛等(2017)在总结呼伦贝尔学院行业学院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行业学院的建立实现了校企合作的转型升级,创建了专业层面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平台共建、资源共用”的可持续发展新机制,增强了办学活力,也在合作中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双主体”共建共赢局面[注]韩猛、梁秀梅、金芳:《探索校企合作行业学院建设 助力学校转型发展》,《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第1-3、33页。。徐绪卿等(2018)界定行业学院的基本内涵和组织特征,认为行业学院是本科院校与行业(或行业中的骨干企业、典型企业)紧密融合,以行(企)业生产链、产品链、技术链和服务链为对象,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的应用型专业学院,组织特征表现为共同构建治理方式、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推进管理改革、共同打造产学研基地及共同开展项目研发[注]徐绪卿、金劲彪、周朝成:《行业学院:概念内涵、组织特征与实践路径——兼论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8年第1期,第1-6页。。
综上所述,学者们从建设意义、概念内涵、组织特征、功能定位和相关实践等视角对行业学院进行深入研究,认为行业学院适应了新时代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与创新发展的迫切要求,有利于推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路径。但现有研究多站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角度对行业学院建设展开战略讨论,鲜有以专业为基本单位,对接行业企业,聚合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力量,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微观研究。因此,本文以浙江树人大学投资学专业为例,从微观层面就如何在行业学院框架下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进行探索,旨在为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经验。
浙江树人大学自2003年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率先确立“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指导意见》《浙江树人大学应用型试点示范建设方案》和《浙江树人大学产学研合作平台认定与考核办法》等文件,先后实施“千人业师计划”、应用性课程建设和校企合作(虚拟)班等系列措施,稳步推进应用性改革。2015年,浙江树人大学提出“要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不断加强与业界的联系,以建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开放办学体制为重点,引入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和其他合作方作为学校办学的咨询机构和重要参与方,建立有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企业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或校企合作委员会,组建行业学院,增强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行业发展的契合度和依存度,提高专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度与贡献率”。为此,专门出台《浙江树人大学关于行业学院建设的若干指导意见(试行)》《关于进一步推进行业学院建设的若干意见》,并立足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围绕浙江省八大万亿级产业布局,先后成立山屿海商学院、树兰国际护理学院、浙江省养老与家政产业学院等 9 个行业学院。
为满足新技术、新业态发展对金融投资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浙江树人大学投资学专业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需充分体现多样性、动态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基本要求,以行业人才需求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逻辑起点,在学校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的基础上,2016年5月,基于与同花顺小微创投实训中心的良好合作基础,与浙江核新同花顺网络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深化校企融合,成立金融信息服务学院。该行业学院成立以来,校企双方不断凝聚共识,拓展合作领域和深度,推进行业结合向纵深和横向拓展,完成了金融信息服务学院由面向企业到面向行业的转型,进一步强化了校企资源和人才培养诉求的有效整合,人才培养目标与业界需求的有效匹配,实现了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的有机联动、协同并进。
目前,金融信息服务学院已成为由中国金融信息服务龙头企业——浙江核新同花顺网络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与浙江树人大学一起牵头,联合银行、证券和投资等金融企业,银监会、新三板协会等政府单位,为金融行业各类公司培养和输送投资学应用型人才的专门学院。校企双方共建管理团队,采用虚拟运营模式,依托企业在市场人才需求、社会资源储备、行业发展趋势把握、市场信息获取等方面的优势和高校拥有完整理论教学体系及师资力量的资源优势,在教学实训、科学研究、师资提升、教材开发、学生竞赛以及创业辅导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探索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行业学院建设框架之下,校企双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组建教学团队、推进教学改革、鼓励创新创业及强化实践教学等方面展开积极探索,深入推进投资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效。
结合学校确定的“教学服务型”大学发展定位和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依托行业学院的平台优势,通过多方征求专家意见和深入探讨,确立了投资学专业的发展定位,即依托学院建构的现代服务业专业生态群落和自身积累的资源,努力对接专业与职业、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以及实盘交易与虚拟交易,通过“四个对接”模式培养更多“懂经济、会管理、精投资”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打造人才培养定位明确、师资力量充足、课程体系合理、产学结合突出、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投资学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
在行业学院的指导和参与下,投资学专业还制定了《“十三五”时期投资学专业建设规划》,提出实施师资队伍、精品课程、校本教材和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四项重点建设计划,形成特色鲜明的“双高定位、双证培养、双师型师资和双轨制培养”四双培养模式,厘清了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围绕投资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依托浙江核新同花顺网络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积累的社会资源,借助行业学院平台,与金融行业各企业专家沟通交流,进一步明确培养熟悉国家有关投资与金融的政策法规,具有处理固定资产投资、金融投资、国际投资、政府投资、企业投资和投资宏观调控等方面理论基础与业务技能,面向大中型投资项目、投资公司、投资咨询公司、证券公司、银行、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各类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投资管理及其相关业务,“懂经济、会管理、精投资”的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同时,通过调整部分课程设置、增加应用型课程建设、设置短学期实践环节和实施创新实践学分替代等举措,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一是降低必修课的学分和占比,提升选修课、实践和素质拓展类课程的学分和占比,其中公共基础平台课、学科基础平台课和专业基础平台课构成的必修课减少15个学分,占总学分的比重下降9.4%;实践类增加23个学分(包括集中周、课内实验和素质拓展),占总学分比重增加14.7%。二是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确定投资学、金融理财原理、金融风险管理、项目评估与管理、公司金融、保险理论与实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以及产业经济学8门核心课程。三是紧跟行业发展前沿,明确人才培养的特色方向,设立股权投资与证券投资两个模块方向。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方面,投资学专业依托行业学院的平台影响力和资源优势,瞄准行业前沿,有的放矢,金融信息服务学院成立2年来,先后举办了金融数据分析、金融产品营销和新三板信息披露实务基础3个虚拟班,并探索出一套“业师进课堂,学生进企业”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操作实践“两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累计受益学生166人,覆盖现代服务业学院和管理学院投资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等多个专业,并打通了学生的毕业实习与就业,拓展了就业渠道。
金融信息服务学院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一方面,针对专业核心课程,邀请有丰富理论水平的行业专家参与《金融学》《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和《保险理论与实务》等课程教学,组建由“校内讲师+企业业师”共同构成的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另一方面,为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根据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校企双方精心设计,共同开发了一批紧跟产业发展前沿、能满足行业发展需求的实践课程和特色课程,形成了一支来自政企一线、有丰富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业师队伍,既覆盖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传统金融领域,也涉及互联网金融、量化投资、新三板和大数据金融等新兴金融领域。
结合学校有关行业学院建设的指导意见,在校企双方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金融信息服务学院定期举行会议,针对如何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展开广泛讨论,并积极申报学校相关教研、教改项目,既丰富了教学资源,也提升了投资学专业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2016年,金融信息服务学院成功获批“浙江树人大学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基于行业学院推进投资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成功立项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7年,《ifind金融数据库及应用》《金融学教程》两部校企共编的教材成功立项为校级应用型教材。
根据投资学专业能力构成和学生成长阶段特征,投资学专业探索形成集社会调查、课内实验、岗位实训、定岗实习、短期实践和自主创业等多种实习实训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和阶梯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一条递进式、全流程和实战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行业学院的成立和各方的积极参与,有力支持了这一实践教学体系的全面落地。一方面,依托金融信息服务学院组建的多元化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和业师团队,通过加强课内实验,提高金融理财师仿真模拟实验室、同花顺金融数据分析实验室的利用率,指导小微创投实训中心创新性地开展校园金融服务,强化校内实训实践;另一方面,依托金融信息学院聚合的社会资源,先后与杭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浙江复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浙江浙企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京银行杭州新天地支行、江苏银行拱墅支行、浙江高诚担保有限公司和浙江兴合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等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增加教学实践基地的数量,丰富行业类别。
图1 浙江树人大学投资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为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金融信息服务学院整合企业资源,通过赞助、指导等形式,与校方共同组织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来校对学生科技活动进行全程紧密指导,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竞赛和社会调查,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取得了良好成绩。学院成立以来,投资学专业学生先后获得浙江省挑战杯三等奖1项;浙江大学生证券投资竞赛二等奖3项、三等奖14项;“大智慧”杯全国金融精英挑战赛团队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杭高校财经菁英论坛评议大赛一等奖1项;“创青春”浙江省第十届挑战杯奥康大学生创业大赛铜奖2项。
金融信息服务学院以面向大学生宣传投资理财知识、提高投资理财技能、扶持创新创业、搭建实习实践平台为宗旨,以发售小微基金、发放创业贷款和举办专家讲座为主要服务内容,成立校内实践实训平台——小微创投工作室,已累积发售小微创投基金9支,募集资金超过200万元,支持学生创业项目6项,年均举办理财知识专家讲座5场以上。2018年,金融信息服务学院将与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分行合作成立建行校园E银行。校园E银行以“学生服务师生”为宗旨,运用“互联网+校园金融”的服务理念,在校园普及金融业务知识,推进普惠金融进校园,打造校园金融生态圈,为师生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按照校园社团模式管理,并将校园E银行作为金融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校园金融课题研究的平台;由在校学生担任校园E银行的行长和行员,为学生提供宝贵的金融实践机会,创新教育和培养方式,打造学生服务工作的新品牌。
在行业学院指导下,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办学特色愈加鲜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的社会声誉显著提升。截至2018年4月,通过对投资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的统计发现,第一批毕业的2013届76名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为93.2%,直接从事银行、证券、保险和投资管理等与所学专业完全契合的学生占41.1%,考取公务员、升学和选择创业的学生占16.4%,进入非金融企业间接从事投资管理工作的学生占35.6%(见图2)。据不完全统计,目前2014级在校生中,已有51人次考取银行、证券和基金等从业资格证书,占58.6%。
图2 浙江树人大学2013级投资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
自2014年浙江树人大学实施大类招生以来,新生报考投资学专业意愿强烈,报名人数逐年递增,从最初的2个班计80人左右增至目前的4个班计120人左右(见图3)。
探索和总结出一套能够满足产业发展需求、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相比以往的校企合作,基于利益共同体理念和方式建设行业学院,可以强化校企全面合作、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促进工学紧密结合,进而实现多元主体的共赢。在行业学院框架指导下,浙江树人大学投资学专业为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了初步尝试,为如何依托行业学院探索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积累了一些经验,可给地方本科高校相关专业的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图32013—2017年投资学专业报名和招生人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