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文化视角下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
——基于浙江省的实证调查

2018-09-27 12:29
关键词:应用型评估院校

高 飞 勾 丽

(浙江树人大学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5)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职责,同时致力于从事开发性研究和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其存在和发展既具有理论依据、又回应现实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1997(ISCED)》以能否直接获得高级研究资格为据,将高等教育分为第5级和第6级两个阶段,第5级又包括5A级和5B级两类,前者提供为研究作准备的或可从事高技术工作的课程,后者提供面向具体职业的实用性课程。在此基础上,我国研究者又提出将5A划为5A1和5A2的分类方法,5A1侧重于基础理论学科,为更深层次的研究作准备,相当于中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和硕士教育;5A2偏向于需要应用科学理论的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专业工作,相当于中国的工农医师等本科以及硕士教育。由此可见,以教学和本科教育为主,注重知识转化、面向行业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契合5A2的教育定位和建设目标。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长提供了现实依据。为缓解入学人口增加带来的生源压力,我国通过升格、合并或新建等方式,推动高校数量不断攀升,截至2014年底已达2 824所,居世界第二位。但高校也因此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单一的学术化道路已难以为继,应用型方向则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特别是2015年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后,各省纷纷开始探讨院校转型策略、确定试点高校名单,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水平提升和内涵凝练提出了新要求。不少定位于应用型的本科院校,目前亟须从新建之初对于数量指标的追求转向关注内涵质量的建设,质量文化作为阐释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重要范式,可以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质量文化既关注测量、评估和提升质量的各种制度、程序及工具等结构管理要素,也重视在追求质量过程中体现出的信念、态度和价值等文化心理要素[注]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 Quality Culture in European Universities: A Bottom-up Approach,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 2006,p.10.,强调以柔性的内控机制来规范和激励全体教职工的质量行为,是高校质量管理活动中意识形态、行为模式与物质特征的总和[注]唐大光:《高校质量文化及其培育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第23-24页。。

本研究围绕质量文化建设问题,对浙江省6所应用型本科试点院校的186名教师开展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79份,回收率为96.2%。在被调查的6所高校中,有4所公办高校和2所民办高校;学校所提供的最高层次教育为3所本科、2所硕士及1所博士;在校生人数在10 000人以下、10 000—15 000人以及15 000人以上的各2所。被调查人员主要为专职教学科研人员、基层行政管理人员、学院(部门)管理者和校级管理者,学科主要包含人文、社科、工学和理学四类,职称从初级到高级、学历从大专到博士研究生均有覆盖。研究采用的12项指标代表影响质量文化生成的变量,其KMO值为0.934,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显著性为0.000,说明数据非常适合进行因素分析;进而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因子,依靠最大方差法的正交旋转获得各因子的载荷系数,根据该系数大于0.5的标准,最终提取4个公因子,累积解释的总方差为84.99%;最后对4个公因子各自包含的调查题目进行信度检验,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928、0.919、0.902和0.830,表明各公因子内部因素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调查结果信度良好。4个公因子可以概括为立足地方的战略规划与管理机制、面向实践的内部评估与反馈机制、围绕应用的信息数据建设机制以及依托行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

一、立足地方的战略规划与管理机制构建

准确的定位、合理的规划以及科学的管理,既是推动高校构建质量文化体系的起点,也是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重要保障。

(一)质量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出台

质量战略规划主要包括与质量相关的愿景、价值标准和预期指标等内容。愿景代表着组织的主要目标和发展方向,价值标准是组织运作的信念理想,预期指标则是最终要实现的具体化的可测量的指数和规格,不同类型的高校在规划定位上应各有侧重。与其他高校相比,应用型本科院校更突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教育,同时兼顾专业硕士培养;更注重教学职能的发挥,同时也开展针对现实问题的实用性研究;更强调立足地方定位区域社会发展,同时部分有条件的学科专业也面向全国服务。即使同属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规划制定过程中也要彰显自身的理念和特色,有的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可以在参考学科分类的基础上,围绕产业关系调整和满足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专业布局;有的则在某一领域内较为突出,比如工程类、财经类或外语类院校就可以依托具体行业进行专业改造,强化与行业的对接性关联度。如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围绕“抓学科建设,促教学质量,上科研水平,办应用型大学”的办学思路,确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外向型创新人才的总体培养目标[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4年度)》,第1页。。质量战略规划作为大学的行动指南,需要体现在学校的各项政策、部门的各条规章以及工作的各个流程中,在总体规划的指导框架之下,高校还需逐步形成年度分规划以及相应的人财物配套政策,最终落实为每位成员的职责和行为。

(二)质量活动的管理与协调

质量活动的开展必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组织结构。调查数据显示,应用型本科院校质量保障机构主要包括质量管理组织、教师发展中心、质量委员会、信息数据中心以及学生服务部门五类,教师们最看重前三种形式,占比依次为75.4%、71.5%和67.6%。正是依托于这些组织,应用型本科院校才能更有效地制定各类与质量相关的政策制度,监督质量保障工作的开展,并为教职工提供相应的咨询培训。

质量活动的管理与协调,一方面要求对质量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既包括人财物的调拨,也涉及成员时间和精力的安排;另一方面还必须处理好质量建设中的沟通合作问题,主要涉及沟通渠道、协调配合以及校内外矛盾处理。学校应根据既定目标,既做好质量的整体布局工作,又对某些重大项目和工程进行专项扶持,如浙江科技学院与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浙江科技学院——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致力于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建设课程体系、组织教学过程以及评估人才质量等途径,推动院校更好地服务地方实现转型,该项目也由此入选教育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注]陈跃泉:《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索——以浙江科技学院为例》,《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第6期,第44页。。这些项目作为战略规划和管理中的重点、亮点与创新点,是质量战略实施的凝聚点和着力点,能进一步带动其他质量举措的落实并最终实现全校的质量目标。

二、面向实践的内部评估与反馈机制的确立

内部评估与反馈,既是高校实现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有效机制,也是自觉接受来自政府和社会监督的基础,在质量文化生成中举足轻重。

(一)内部评估与反馈内容的组成

作为质量文化生成的核心问题,内部评估与反馈涵盖的领域相当广泛。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对大学发展中的各项职能进行检视,评估的各项指标都要紧密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思路展开,比如教育教学重点考察实践课程的数量和比重、校内实验实训中心的数量、校外实习基地的数量以及实践教育的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重视生师比、“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比重以及外聘行业教师的数量和比重;科学研究关注科研论文的引用率、应用型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经费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率;社会服务涉及校地合作的成效、本地区对学科专业的需求度、本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和比重以及本地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特别是教学质量评估,其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评价与反馈的中心工作,需要全面和细化的考察。调查显示,教师们对于教学质量评估各项内容的重视程度如下:课程建设(88.3%)、专业建设(83.2%)、教学水平(82.7%)、教学效果(79.9%)、教学管理(77.1%)、师资素质(64.8%)以及教学资源(63.7%)。相较而言,前三项尤其应当成为内部评估和反馈的重点。

(二) 内部评估与反馈方式的设定

高校内部评估与反馈的方式主要由日常性评价和系统化评估两类组成。前者一般采取多方听课、学生评教、教师评学、试卷和毕业设计(论文)评估等方式,属于常规性检查督导,如日常性教学检查、随机性校内监督和常规性信息调查等均属此类;后者既可能来自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或其评估机构的要求,也可能源于高校自我管理的需要,一般是每隔几年定期进行的系统评价,其流程包括成立评估专家组、制定评估活动方案、组织培训评估人员、下达评估计划、高校开展自评、专家现场考察、形成评估结论以及评估后的改进等步骤,又可细化为周期性系统评估和周期性专项评估两种。各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被调查者对各类评估形式的认可度如图1所示,其中周期性系统评估、随机性校内监督(如听课)以及日常性教学检查(如到课率)是最被教师们所广泛接受的方式。

图1 对高校内部评估形式的认可度分布

总之,内部评估与反馈在高校规划、管理和决策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充分、妥善并合理利用评估及反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诊断、导向和调节的功能。

三、围绕应用的信息数据建设机制的形成

高校信息数据的合理建设,既有利于充分利用办学资源、又能够提升管理水平,还有助于增强院校的社会公信力和认可度。基于此,本文从质量文化的量化维度、质性层面以及整体水平三个方面出发,探讨其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信息数据建设的相关性。本次调查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进行问卷设计,“非常不符合”为1,“非常符合”为5,程度依次递进;将信息数据建设分解为质量信息的系统整合、充分运用和合理公开三项内容;用高校成员的共识达成状态代表质量文化的质性层面,高校指标制定情况代表质量文化的量化维度,生成成效表示质量文化的总体水平,从而对信息数据建设与质量文化生成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质量信息的整合、运用和公开均与质量文化的构建呈显著正相关,特别是信息合理公开与质量文化的三项指标均在1%水平上显著相关。三者具体作用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信息数据建设与质量文化生成的相关性

注:**表示在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表示在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一)信息数据的整合

高校信息的整合既要反映整体性和统一性,围绕质量问题尽可能广泛地收集相关数据,又要体现兼容性和针对性,对已掌握的信息进行取舍、归类和统合,还要坚持连续性和持久性,注重资料的更新、修正和完善。以学生信息为例,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关注入学、就读到毕业的整个流程和各个环节。入学记录应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家庭信息、联系方式、所属院系班级以及身份证号等内容;就读期间学生的学业成绩、实习实践、活动表现以及奖惩情况等也要系统地记录在册;毕业时详细登记学生的就业去向信息,有助于对毕业生就业进行统计并为校友网络的建立奠定基础。

(二)信息数据的运用

质量信息数据的合理利用,是高校科学制定规划、有效执行政策和重组优化资源的重要路径,但目前信息利用仍是一个薄弱环节。一方面,由各职能部门主动收集到的信息确实在高校的决策和管理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往往使用范围有限、参考力度不足;另一方面,对从团体和个人搜集到的信息缺少反馈,特别是对无职务、低职称和工作年限少的人群的建议没有作出有效回应。

(三)信息数据的公开

质量信息数据对外公开,有助于推动高校发展的透明化,实现数据的及时反馈和良性循环。当前,高校信息不对称问题仍未得到有效改善,一方面,在高校内部,知情权往往仅限于管理层,普通教师和广大学生难以及时获取相关信息,部门间也存在壁垒,缺少信息的合理流动和有效共享;另一方面,在高校与外部社会之间,高校主动提供给社会公众的信息十分有限。针对这一情况,教育部先后颁发《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等相关政策,还要求各高校编制《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现已取得一定成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质量报告体现出高校自身的特点,比如杭州师范大学几年前就有了不少创举:优化专业结构,以应用型经管类、文创类、与区域产业结合度高的工科类专业为增长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教育深化双导师制;建立区域性教师教育联盟,探索高校—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模式等多个方面[注]杭州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4年度)》,第6-7页。。这既是对自身经验的总结,又有利于公众了解高校发展,还为同类高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依托行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的健全

(一) 利益相关者群体的构成

在质量文化的生成过程中,各类与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关、受影响和感兴趣的个人及团体都可归入利益相关者之列,有的属于组织内部,有的来自高校之外。内部利益相关者由管理者、专职教学科研人员、行政人员和学生组成,外部利益相关者涉及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本地区的企事业单位、本地其他院校、家长以及校友等。

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需要管理者对高校发展有通盘的考虑和长远的眼光,办学定位如何突出应用为本的目标,办学理念如何彰显需求为导向的特色,办学模式如何走上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这些都是领导层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教学科研人员应具备丰富的应用知识、充足的职业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熟悉本行业一线的生产、管理、服务和运作流程,并与本行业的企事业机构、协会组织以及学术机构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强调学以致用并更多面向实践工作。在外部利益相关者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重点关注与当地民生相关的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加强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及合作高校的沟通和交流。

(二) 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参与

各类利益相关者因其职务高低、能力大小以及关系强弱不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质量文化生成中的参与领域、参与程度和参与力量也存在差异。调查表明,参与质量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依次是:参与质量管理机构(77.7%)、参与质量咨询团体(73.7%)、参与内部评估活动(69.8%)以及作为调查对象(27.4%)。不同群体参与质量文化建设的方式和机会并不均等,管理者往往拥有最多的机会,上述四种方式都能涉足;教学科研人员一般作为咨询组织或评估活动的专家;行政人员承担着质量管理机构中政策执行者的角色;学生则常常只有机会作为评教、测验和调查的对象。与校内成员相比,校外人员的参与机会更是相当有限,往往难以影响到课程和教学等大学教育的核心领域。因而,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必须更关注学生的职业需求和专业能力,吸纳来自社会其他机构的人员和观点,通过合作创设优势专业、发展特色班级、管理实习实训、开办行业学院以及从事科技开发等途径,与企事业单位建立起更加密切的关系,开创双向介入、资源共享以及协同创新的共赢局面。此外,校友、家长及本地区其他院校中也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值得应用型本科院校重视和挖掘。

五、结 论

质量文化既包括程序、工具和手段等管理体系的内容,又涉及价值、承诺和态度等精神心理因素[注]Vettori O,Examining Quality Culture Part Ⅲ: From Self-reflection to Enhancement,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 2012,p.1.。质量文化视角强调围绕内涵建设和水平提升,力图通过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来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上述4项为自变量,以质量文化生成绩效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从而检验各项机制的显著程度和作用大小,结果如表2—4所示。

表2 模型汇总

表3 回归方差分析

表4 回归方程系数、显著性检验及多重共线性检验

结果显示,经过因素分析提取的4个公因子相互正交,进入回归分析,表2中DW统计值为1.577,序列相关不明显;表3中F为18.668,P为0.000,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证明回归效果较好。表4中4项因素的显著性均小于0.01,证明其对质量文化成效都具有较高的解释力,同时VIF值均为1,表示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然后,根据标准化系数建立回归方程: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质量文化成效=2.888+0.348×围绕应用的信息数据建设机制+0.250×立足地方的战略规划与管理机制+0.254×依托行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0.229×面向实践的内部评估与反馈机制

上述四项机制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质量文化的生成具有重要影响,而质量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实际反映了高校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各项机制均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其中科学的战略规划是前提,有效的信息数据建设是基础,充分的利益相关者参与是条件,完善的内部评估与反馈是保证,四者共同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向高水平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评估院校
不同评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