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晓燕
顾明远,1929年10月生,江苏江阴人。中共党员。苏联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毕业。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教育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北师大珠海分校教育学院名誉院长兼首席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教育比较、教育理论。发表中外学术论文200多篇,主编大型中外教育系列著作14种,共指导中外硕士、博士研究生30余名。自1974年以中国代表团顾问的身份赴法国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以来,多次赴日本、韩国、香港、美国、加拿大、巴西、西班牙、前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199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8年获曾宪梓师范教育一等奖,1999年被北京市授予“人民教师”称号。 妻子周蕖,系周建人(鲁迅之弟)与王蕴茹夫妇之三女,同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
1948—1949年 上海容海中小学任教员
1949—1951年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肄业
1951—1956年 苏联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教育系毕业
1956—1965年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助教、讲师
1958—1962年 兼任北京师大附中教导处副主任
1965—1966年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副系主任
1966—1972年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劳动
1972—1975年 北京师大二附中革委会主任
1975—1979年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革命组副组长兼文科组组长、教务处副处长、社会科学处处长
1979—1981年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系主任、副教授
1979—1984年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所长
1983年 比较教育博士授权点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
1984—1991年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1984—至今 兼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国家教委华北地区教育干部培训中心主任)
1987—至今 兼任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名誉院长
2005—至今 兼任杭州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一本书,用独特的方式给中国学校画像。
4月23日,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学堂第五会议室,一场“讲中国故事:学校在变革中发展暨《中国学校研究》中英文图书研讨会”正在进行。
“我觉得这本书让懂教育、不懂教育的中国人、外国人都能很好了解中国教育。”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师教育系教授德尔文(Fred Dervin)情不自禁地说。
其实,《中国学校研究》英文版的书名《中国学校的肖像画》更能直接描述这部书。它以近乎白描的手法记录下学校的一天,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学校充满张力的状态和变化:学生成长中的快乐和痛苦,家长的期盼,老师的职业操守,校长的挑战和约束。这是从学术的角度、用国际学术规范的方式来展示中国教育发生了什么,呈现中国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与经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这本书的领衔人就是顾明远——著名的教育家、比较教育学家。正是他,打开了中国教育国际化的视野。
“眼睛始终看着世界。”日本著名教育专家佐藤学这样评价他。从全球视角来研究中国教育问题,反思中国教育的模式,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让西方的学者正确地认识中国教育,在世界范圍内提升中国教育的影响力。
人们常常惊讶于88岁高龄的顾明远有着年轻人般的朝气,对教育一往情深,对学术执着追求。作为一名“教育老兵”,顾明远一路尝试,披荆斩棘,永不停歇。作为国内最早倡导“终身学习”的学者之一,人们说他本人就是一个终身学习的典范。
报考清华大学建筑系未果,遂到上海一所小学教书,迫于生计的选择,却决定了顾明远一生的事业。67年的教育生涯,他亲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系列变革:提议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从此中小学教师有机会在工作后继续深造;用12年编了《中国教育大辞典》,又用12年编《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尽管吃苦受累,但他还是觉得很幸福;2016年出版《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教育漫谈》,探析未来我国教育改革的路向,对于我国教育理论的一些重大问题特别是素质教育问题做出回答,提出应对策略。
其实,现在的顾明远眼睛不太好,看书很吃力。其实,这个年龄也该休息休息了。“但是这次,我为何又要写这样一篇长文章呢?因为教育已经是全社会的热点。”顾明远抑制不住。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这是他的教育信条,也是他对走出中国教育困境的一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