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2018-09-26 22:46尚楠楠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6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困境

【摘 要】 本文阐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指导,从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保障学生主体地位真实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等几方面着手。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路径选择;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育人的全面性,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丰富,主要从人的能力、能动性、个性、主体性几个方面来阐述。

1、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

人的体力指的是人的身体机能,而智力则是指精神能力的集合体,人的能力是体力和智力的统一。马克思非常重视人体力和智力的作用,“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一个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2]人可以根据社会需求或是个人主观爱好从事不同的活动,使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2、人的才能的多方面发展

人的才能的充分发挥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包括思维能力。”[3]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就是创造性的充分发展。自由发展是人的才能充分发展的前提,但是人的自由发展往往受到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所以必须积极寻求人的能动的自主性活动与外部环境的统一,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3、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物的依赖关系阶段、自由个性阶段。第一个发展阶段是最初的社会形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度高,人的个性被忽视;第二个发展阶段,人摆脱了人身依附,却又沦为了物的附庸,人的个性被压抑;第三个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资料极大丰富基础之上的自由个性,只有到自由个性阶段,人才能摆脱外在世界的枷锁,由理念的自由人变为实践的自由人,成为具有个性且自由发展的人。

4、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展

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马克思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反对人工具化的异化趋势,强调人自主的对象性活动,指出人的主体性不仅表现为自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动性,还体现于处理各项事务,应对各种挑战的能力;在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中,维持个性化类本质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充分发展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困境

1、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普遍存在学生主体地位被忽视的问题。许多高校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案的过程中,以自身的主观经验为主,极少对学生主体进行深入探析,造成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取向分離。新时代,社会进入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大众化时期,许多高校教师致力于教学方式的改革,多数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有的教师片面追求教学方式的新颖性,却疏于教学内容的锤炼,从形式上改变了灌输的方式,可是在实质上仍然是照本宣科的灌输,只是改变了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内容却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政课呈现低效化趋向。

2、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欠缺

高校除了开展思政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大学生综合素质体现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相辅相成。大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社会关系,提升自己能力,有助于将课堂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但是,长期以来,高校对于学生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修养的引导,片面重视理论的传授,忽略了相关实践活动的同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存在形式化严重,实践平台严重欠缺的问题。在实践活动与理论传输比例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印象只停留在纸上谈兵,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甚至产生厌烦心理。

3、高校德育建设的缺失

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任务,在培养目标上,德育居于首要位置,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德育建设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主阵地,却变成了智育的陪衬。高校过分重视专业课和特色课的建设,资金投入两极分化,严重失衡。资金缺乏限制了德育建设活动的开展,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扩大。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思政教育相关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都是以本专业学习为主,思政课沦为披着必修外衣的选修课,课程不断被压缩,严重影响德育效果。

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理论来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和育人途径提供了理论基础,我们必须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指导,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教学中要保障学生主体地位真实性

高校开展思政课要做到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方案的制订、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联系学生实际,同时结合社会发展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体现历史性、时代性和时效性三重维度的结合。受教育者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转变教育者、教材和课堂三位一体的传统模式,逐渐向受教育者、舒适的教学环境、个性化的教学活动、实效化的教学方式四位一体的现代路径发展。主体性的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在理论传授的同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学校要集思广益,征询学生建议,除了传统精品活动的沿袭,应该积极创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在开展社团娱乐活动的同时,也要重视挫折教育活动。高校开展社团活动,为了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通常以群体娱乐性活动为主,而忽视了挫折教育活动。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青年一代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精神,适当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除了校内活动以外,也可以开展校外实践。利用寒暑假实践,结合实事热点,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调研或志愿者活动。学生通过参加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人际关系,提高主体能动性,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

人的全面发展是能力的综合发展,忽略了任何一种能力,都是片面发展。教育的全面发展是保障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全面化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四个维度,它们各有特点,相互独立,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缺一不可的,不能互相代替,要实现人得全面发展,必须确保教育的全部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即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的发展指明方向,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诸要素中占据主导地位,应该把德育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4]高校应该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导,改善德育教育边缘化的情况,把德育建设落实到实处,真正把德育建设放在高校改革的首要位置,增加相关课题的资金投入,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积极引进思政相关人才,扩大德育的师资队伍;多渠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度和关注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在逐步加強,但问题仍然不少,需要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锤炼教育内容,拓宽教育途径,改进教育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实效性、科学性。

【注 释】

[1][4]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5.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330.

【作者简介】

尚楠楠(1993—)女,山东烟台人,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伦理文化.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选择困境
跟踪导练(一)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