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去向选择及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2018-09-26 22:46张佳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6期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影响因素

张佳

【摘 要】 本文采用共识性质性研究方法,通过访谈,分析了大学生的毕业去向选择及受到的影响因素。得出结论:性别和学习成绩对大学生就业去向选择影响显著;学生党员、干部身份和家庭经济困难情况对大学生的就业去向选择影响不显著。而从教育学角度考察,其家庭因素、高校因素和社会因素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去向选择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去向选择;影响因素

一、引言

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2017年12月6日,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发布会上,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2018届毕业生预计将达820万,比今年会增加25万,就业创业的任务很重,要做好全方面就业指导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努力实现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广大学生及其家庭切身利益,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关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的信息冲击,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东西方文化的不断整合,大学生的毕业去向选择受到严重影响,如何在新时代下,引导大学生做好合理的毕业去向选择,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大学生的毕业去向一般有三种:直接工作、国内深造和出国深造。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学生毕业去向存在一定差异。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大学生个人的生涯发展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大学生在毕业去向选择中的考虑因素是什么?毕业去向的规律是什么?明确了这些因素,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对学生实施成长成才指导,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服务质量。

梳理以往大学生毕业去向的研究发现,大多数研究者多以问卷调研形式得出大学生毕业去向的数据统计。相比马克思理论的量化研究,质性研究的目标是对人类行为和经验的理解,研究、表达和解释人类的主体感受(经验)。他们寻求掌握人们建构其意义的历程,并描述这些意义是什么。他们使用经验的观察,因为探究者从具体事件中产生对人类状况更清楚、更深层的思考。[1]本文采用共识性质性研究方法 ( Consensual Qualitative Research),简称CQR。该方法是依托建构主义思想,在1994年起,由Hill 等多名研究者开始在研究中尝试提出和实用的方法。[2]

二、研究过程

本文采用共识性质性研究方法 ( Consensual Qualitative Research),简称CQR。该方法是通过对10~12位被试者进行半结构化的访谈,掌握每个个案的信息并对现象进行推论,最后由多名研究人员讨论得出一致结论的过程。

1、研究小组

访谈工作由2位思想政治教育学副教授担任核查员,2名高校专职辅导员和1名高校研究生兼职辅导员,共计5人。

2、访谈对象

依托生涯咨询工作室,在某高校公开招募大三学生,被访谈的大学生可以得到一对一的生涯咨询机会。考虑学生的身份特征,为了尽可能的覆盖全部学生特点,经过研究小组共同讨论筛选,最终确立48名成员作为研究对象,具体身份比例如表1所示。

3、访谈过程

提前预约被访谈学生的时间,并与被访谈学生签署知情同意书,每次访谈时间约45分钟。访谈以录音和一名访谈者记录两种形式进行信息采集,之后与小组成员详实核查,最后形成访谈记录稿。

三、结果分析

1、不同类型的毕业大学生就业去向选择分析

(1)性别对大学生就业去向选择影响显著。男生更倾向于选择直接就业,为家庭减轻经济负担,女生对该方面的考虑较少。

在选择的48名访谈者中,12名女生选择出国或国内深造,12名女生选择直接就业。12名男生选择出国或国内深造,12名男生选择直接就业。性别变量对大学生就业去向选择的影响因素不显著。访谈者12说道:“男生对于很大年纪还靠父母养压力会大一点,我会选择大学毕业后直接就业”。访谈者1说道:“我年纪还小,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尝试,爸妈会无条件支持我,包括经济和情感方面的支持。如果我考研失败,也可以选择来年再考。”

(2)学习成绩对就业去向选择影响显著。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选择出国深造或国内深造的比例较高,他们希望延续“好学生”的身份时间长一点。

学习成绩排在专业前50%的学生,经常获得学业奖学金,他们一般选择出国深造或者国内深造。选取的24位成绩在专业前50%的访谈者中,有12位选择出国深造,8位选择国内深造,4位选择直接就业。访谈者16说道:“由于我从小就是三好学生,高中党员,我一直是老师同学家长心中的“好学生”,所以我会选择国内深造,学习更多的知识后再考虑就业。”访谈者2说道:“我从小时候的人生目标就是做一名科研人员,所以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的学习,我英语和数学都稳定在90分,我应该选择考研。而且,由于我成绩好,大二时候就跟着专业课老师做项目,我已经慢慢开始学术研究了,还参与了导师的科研项目”。

(3)学生党员、干部身份对大学生的就业去向选择影响不显著。学生党员、干部更愿意选择服务类工作。

学生党员指大学期间发展的党员,学生干部指在班级、社团等组织担任过班级或者部长等职位的学生。選取的16位学生党员或者干部访谈者中4位选择国内深造,4位选择国外深造,8位选择直接就业。访谈过程中访谈者均没有学生提及党员和干部身份对就业去向选择的影响。访谈者3说道:”入党的过程是对我另一份严格的考验,这个过程让我更加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我选择继续深造,投身科研,希望能更好的为国家的新能源产业服务。”访谈者18说道:“大一来我就担任班长,我在班级工作中得到了锻炼,我在实习工作中能很好的做好沟通协调工作,能很好的为公司同事服务。”

(4)家庭经济困难情况对大学生的就业去向选择影响不显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在家庭经济情况达到学校标准规定为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选取的8位家庭经济困难访谈者中4位选择国内深造,4位选择直接就业。访谈者1说道:“虽然家庭经济情况不乐观,但是我父母支持我继续深造,我主要从自身兴趣和爱好考虑我的就业去向。”访谈者27说道:“家庭经济情况对我的就业去向选择没有太大影响,只是督促我快点做出决策,最好是选择一条不会有很大波折的一条道路”。

2、影響效果的交叉分析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解决教育问题、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从教育学角度考察,可从家庭因素、高校因素和社会因素三方面进行分析。48名访谈者都提到的类别或子标注为“General”;24-47名访谈者都提到的类别或子标注为“Typical”;1-23名访谈者都提到的类别或子标注为“Variant”。如表2所示。

(1)家庭因素。该类别分析了家庭对大学生就业去向选择的影响效果,可以从父母职业和亲子关系两方面具体阐述。48名被访谈者都在访谈中提出家庭对自身就业去向选择的影响。12人提到父母职业对自己“影响很大”。比如“我父母都在银行系统工作,我一定也是这样”;“我父母是做生意的,工作很累,我肯定不会选择创业的”;“我爸妈希望我今后在教育行业发展,我觉得也挺好的”。24人提到亲子关系对自己毕业去向选择有影响。

(2)高校因素。该类别介绍了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去向选择的影响情况,主要分布在教师、同学和学长学姐三方面。12人提到教师的言传身教对自己去向选择和价值观有影响。24人提到同学对自己影响很大。一般会出现男女朋友一起考研或一起就业的情况;还有同一寝室全部考取研究生的情况。12人提到学长学姐对自己的影响很大,主要源于在社团活动中,或者老乡直接的相互帮助。

(3)社会因素。该类别主要解释了社会因素对大学生毕业去向选择的影响状态,主要体现在社会潮流中的传统观念、大学生本人的社会实践经历以及家庭高校除外的重要他人等因素上。全部被访谈者都提及了传统观念对自己的影响。比如只要好好读书就会有好工作;男主外女主内;成绩差的同学不应该选择继续深造等等。29人提到了社会实践对自己的影响。大部分毕业生会选择继续实习的工作内容,或者完全打破实习的工作内容,可见实习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13人提到了心目中的名人或重要他人对毕业去向的正面或反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丁纲.教育叙事的理论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1)32-37.

[2] Hill CE,Nutt-Williams E,Heaton KJ,et al. Therapist retro-spective recall of impasses in long-term psy chotherapy: A qualitative analysi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96.43(2)207-217.

【作者简介】

张 佳(1985—)女,河北保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大学毕业生影响因素
高校图书馆嵌入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模式探讨
大学毕业生租房消费影响因素研究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准备三步法则
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