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世界电影的崛起

2018-09-26 10:15宋德辉
戏剧之家 2018年18期
关键词:自由人权梦想

宋德辉

【摘 要】宝莱坞电影形式以独具特色的歌舞片闻名,呈现印度人能歌善舞的生活状态。伴随时代的转变,第三世界以自己的方式向世界证明他的存在与态度,同时也勇敢地直视社会中流露出来的种种问题。

【关键词】人权;自由;梦想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8-0139-01

一、叙事结构的同一

葛雷玛斯以二元“联结和分离”对立原则进行了语义基本结构的研究,并从弗拉迪米尔·普罗普的童话叙事分析出发,归纳出了几种不同的行动素,即主体通过欲望支配成为客体,发讯者通过客体的存在把信息传送给接受者,而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收到助手的帮助实现目标,也受到敌手的阻挠。

《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都是用感人的故事凸显戏剧张力的敘事。主要人物都具有非主流的行动趋势,都是具有思想的主体,在梦想欲望的发酵中努力从现实世界到达想象世界,从超我到本我最终达到社会我与意识我的统一。这一点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和拉康的镜像理论不谋而合。

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支持自己的其他客体的存在,但是也有持反对意见的群体。主要人物的命运转折好像是被控制、压抑的。无法与外部世界达成和谐统一,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个体。尽管命运多舛却总能突破重重险阻,最终达到幸福美满的结局。起初人物的梦想是被放大的,是神圣的,是真空的,却被社会现实不断地蹂躏,但是终会实现梦想。伴随人物美满的结局,观众在心理上也达到了期待的满足。观众与演员与情节达到了高度统一,实现了似梦非梦的状态,成全了商业电影最初的期待。

二、集体认知的异化

《摔跤吧!爸爸》和《神秘巨星》都是描述普通人生活的寄托和无奈。因此他们的苦恼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印度浓郁的宗教气息,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都是女性自由的枷锁。这种迹象在电影中也得以表现。《摔跤吧,爸爸》中,认为摔跤只能是男性从事的事业;《神秘巨星》里家暴行为的爸爸,这些都是表现印度男权社会下忽略女性存在的标志。

造成这种个体反叛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女性一直被放在一个不平衡的状态下对待,缺少了该有的尊重,不仅在生理上更是在心理上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表明,在长期的体制制度之内,人们完全接受了当下的社会状态,即使有个别个体具有反叛心理也只能如同傀儡一般本能拒绝。所以对女性主义的呼吁也是电影首要的任务和目的。

而相对的集体认同机制在这里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首先存在于此机制的是拒绝追求权利的多数群体。也同样是因为他们的不认同,才形成反叛个体在寻求自由时遭受的拒绝和排斥。其次,这种认同机制对于远离印度社会的观众而言,构成了对反叛个体的同情和支持,使观众再次进入到电影“梦工厂”的陷阱里,使个体情绪渲染为集体感知。

三、新旧的形式冲突

这里的“新”代表印度电影对于新思想、新形式、新概念的接受。第一,于商业电影而言,虽然明星具有号召力和吸引力,但更多是在于电影可以看到生活。把敏感的社会现状表露出来,这是对于社会观念新旧的冲突。第二,就电影本身情节而言,新鲜思想的产生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响应时代的号召互相碰撞而来。虽然故事是在两个相斥的环境下生成的,但是这两个环境并不是绝对极端,而是在不断排斥、接触的重复过程中交替直至容纳。《摔跤吧,爸爸》里女摔跤手的成功是经过了群体驳斥和自身排斥再到坚定信念这样一个过程。第三,就符号元素来说,具有叛逆性格的人物并不是完全拒绝旧的传统的东西。《神秘巨星》里追求唱歌梦想的小女孩在具有传统守旧意义的黑罩纱的帮助下一举成名。电影无不强调自由,但根本又摆脱不了限制自由的符号,这是民族宗教与现代人权的冲突。

四、迎合世界的响应

电影市场的宽泛性使第三世界电影走向世界。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第三世界电影业不断强大的结果。就国内市场而言,强烈的视觉冲击不断地刺激着观众的神经中枢,观众也对所谓“大片”模式产生疲劳。尽管好莱坞电影制作团依然领军电影行业。如果说20世纪初期,是科技匮乏、通讯滞后的时代,那么新技术的追求和探索是义不容辞的。好莱坞的奇幻电影最符合受众心理需求,此类型的电影是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技术映入眼帘,从以前的闻所未闻变成现在的司空见惯。这些讲求技术而忽视内容的电影正在自己的躯壳里萎缩。快时代的生活节奏,人们更注重以内容为王的品质作品。电影不再是远离生活的奇异王国,而是真实反映现实存在的工具,观众也不再是通过电影来弥补自己空虚的“白日梦”。

因此,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第三世界真实描写生活细节的电影,成为人们反思现实的对象,是后现代语境下对现实社会生活不平衡的认识。所以也是受众群体追求的类型。此外,第三世界也正以百秒冲刺的速度提升着自己的国际地位。虽然宗教信仰和国际冲突一直困扰着第三世界的发展,但是依然能够看到他们突破自己的勇气。

参考文献:

[1]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2]斯坦利·罗索门.电影观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自由人权梦想
梦想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梦想
论社会组织的人权价值
论人权的三个化身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