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传统知行观的简析

2018-09-26 11:03李帆
青年与社会 2018年18期
关键词:王阳明观点思想

李帆

摘要:在中国传统的哲学范畴中,认识和实践表述为知与行,古人关于两者的关系,分别有先知后行、知行轻重、知难行易、知行分离、知行相须并发等等看法。每个时代的知行观由于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难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从梳理其发展演变的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知与行作为两大力量一直在暗暗“较劲”,实质为两者谁先谁后谁难谁易谁轻谁重的问题。本文以诸多先哲对知行观的探索为线索,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以此视角出发,对传统知行观做出简析。

关键词:知;行;演进;简析

知行观作为古代文化中经常关注的问题,历代思想家、哲学家对此命题都做过大量的说明和论证,分别先后形成了先知后行、知行轻重、知难行易、知行分离、知行相须并发等等不同的思想,直至到明代王阳明时归纳为“知行合一”的思想。知行思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碰撞交融,其辩证关系也反映了古人对认识论的不断深化。后由于近代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产生,并在传人中国后盛行不衰,知行合一思想发展出认识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的新内涵。为有利于更好的认识中国传统的知行观念,本文首先就知行观演进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笔者对知行两个方面进行简析,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更清晰的观点与态度。

作为哲学的范畴——知行,是有一个起源、发展的过程。在最早的甲骨文里,没有“知”字但有“智”字。后来,“知”与“智”通,有认知、知道、智慧、知识等含义,而“行”在甲骨文里的意思则是四通八达的道路,其本意为走路、步趋,又引申为履行、行动、践行、执行的意思。“知行”的出现,最早则见于《尚书》。那时的人们认为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这是知行问题的最原始表述。

孔子将人分为四种品级,分别为:生知、学知、困学、不学这四种品级,他认为,从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属于顶级的人,因为学习而获得知识的人,是稍次等级的人,因为困惑而学习的人,则是更次一等级的人,那么因为困惑而不学习的人,则是更为低下的人,这是孔子对于知识来源的看法。他同时既说不需要“行”的“生而知之”,又说需要努力修学、践行的“学而知之”。孟子发展了孔子关于知识来源的思想,他提出认为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源于本心,而且不是外界所强加的,是生来就有的,是天赋的。因此,不需要学而知之,只需要恢复本心,就能明白这些知识。荀子则认为“知有明”,才能“行无过”。荀子的知行观则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在当时是难得可贵的。

主张知先行后的西汉哲学家董仲舒认为,所有人们想要去做的行为,都是先知道、明晰规则后再去行动的。这虽有“知”对“行”的指导作用的合理成分存在,但本意仍是“知”不源于“行”的知行观点。

直至宋朝,程颖、程颐两兄弟明确提出“知先行后”说,进而又提出了“知难行难”说,他认为人们要去做某件事情,必须要先知道这件事情,如果行动是难的话,那么认识也同样是难的。其后朱熹在继承二程观点的基础上而又有创新。他认为,就先后来说,知识在先而行动在后,就轻重来说,行动为重知识为轻;两者虽有不同,但不可过分偏颇。朱熹的观点确定了知行的次序与地位,在知行观方.面做了更为一步的前进。

到了明朝,王阳明集古人观点为一身,成为当之无愧的大学者。初次提出“知行合一”的学说,他从两个方面来论证:一是知识和行动共同前进,“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中包含着行动,而行动中则涵盖了知识,知识与行动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这就说明了知识与行动具有统一性;二是知识和行动本是一体。

在继承程氏兄弟、朱熹、王阳明观点的基础上,王夫之提出了自己的知行观,他把中国古代关于“知行”问题的看法推向更高水平,其重点就是建立了以“行”为根基的“知行”统一观。王夫之最具特色的思想是说明了“行”为“知”的来源、途径、标准、目的。

从知行关系发展演进的梳理中发现,古往今来,对知行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角度:准先谁后、谁难谁易、如何对待。笔者认为,知与行或许存在先后之分,但绝无轻重之分。早在古代,就有了这个世界是物质的这个思想的雏形。正因为首先存在物质,经过实践才有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我们也才得以认知世界。两者之间是有密切关系的,决不能割裂开来。我们的知识从实践中得来,并在实践中积累领悟更多的知识。知与行都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建立联系的重要武器,二者缺一不可。

知与行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密不可分,也没有难易之分。要真正认知某事物,需要我们从现象到表面、从宏观到微观、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与此同时还需反反复复无限的对事物进行认识,因此真正要“知”并不是件易事。之于“行”,也并没有那么简单。比如在汶川大地震中,我们的救援部队是人民子弟兵中的精英,技术一流,各种救援设备先进,党和政府也大力支持,可是在救援过程中遭遇各种各样的考验与阻力,并没能把所有受灾群众救出来。这就说明在行的過程中,并不是那么容易,会受到许许多多的客观方面的限制与困难。由此看来,知行都不易。

至此,本文对知行关系的演变进行了一个大概的梳理,从知行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不难看出古人对其的理解是一个由浅人深的过程,不可避免的是每个时代都带有自己时代的局限,因此只能达到对知行关系的一定理解与表达。但他们所提出的许多深刻的见解,对于我们仍具有启发意义,认真总结评析这些思想,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实践论的理解,并可作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诸子集成[M].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6.

[2]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M].北京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王阳明观点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观点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
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