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 因此,诗歌教学中朗读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把握好朗读的步骤对于诗歌教学至关重要。
一、听读——调动学习兴趣
教法课上听刘占泉老师满含深情地或是吟唱或是朗诵诗歌,自己也有了一种跃跃欲试的朗读感觉,在老师的教导下美美的和老师一起朗诵了《渭城曲》《枫桥夜泊》,感觉在老师的指点下朗诵诗歌是一种美的享受。因此,我们在诗歌教学时应该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先听名家的配乐诗朗诵或者教师的配乐诗歌朗读,借助于范读指导,让学生有迹可循,首先,通过听读学生扫清了字面障碍,其次,学生会根据范读,对字音、节奏、语气等进行模仿,体会揣摩,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如教读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应指导学生打破古诗朗读一般的2/2/1的音节划分,要按音节兼顾意义的方法朗读此诗,“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样有助于学生读懂诗歌。因此,倾听高水平的朗诵,是学生理解诗歌的一种方式,同时再模仿学习朗诵,则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迅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美读——激发学生情感
余映潮老师说:“朗读,是一门用心来揣摩、用情来表达的声情并茂的艺术;是体味作品的艺术,是欣赏词句的艺术,是调动情感的艺术,是波动心弦的艺术。朗读,是用声音来传达作品内蕴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因此,在初步读准字音,把握住诗歌的节奏和语气后,学生该声情并茂的朗读了,这时的朗读应该提醒学生重在体味情感,能够用音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要让学生按照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来读,只有自己先感动了,才能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鳴。如教学《天净沙·秋思》通过听读,同学们已经把握了诗歌朗读的基本音调,可以模仿录音读出一种沧桑、孤独的语气,通过节奏语气的变化,把九种意境结合起来,才能感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所表现的情感,伴随着感情的抒发,同学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由萧秋的景物组成的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似乎看到了一位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深刻的体会到一种凄美、孤独的景象。同学们身处其中,犹如身临其境,深深地激发了他们的情感。
三、品读——感悟诗歌内容
诗歌的语言凝练浓缩,感情深厚,思想深远,字少意多,我们除了初步感知诗歌的意境和感情之外,还要进一步领会诗歌的深刻含义,领会诗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理解诗歌的主题,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与意境时带着感情,细细的品读,不仅读,而且在读的时候要对每个字细细的揣摩,重在“品”,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对诗歌用词的研究、鉴赏、品味,以加强对诗歌深层次的理解,发掘其深远意境。如教学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人用幽怨的笛声表达自己的感慨,玉门关外没有春天,不仅仅说不须吹奏《折杨柳》来悲怨春天不来,而是说寒冷的天无人关心戍守边疆的士兵,朝廷不给他们温暖。通过细细品读抓住“何须”二字,诗人通过“何须”二字婉转的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感情,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深刻的把握了诗歌的主题。又如教学《泊船瓜洲》随着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诵,他们会发现一个“绿”字,使整首诗有春天的色彩感觉,让人满目绿色,对春天气息感受无遗。一个“绿”字使诗歌也有了动感,好像春风将绿色带到江南,吹过,然后江南便开始变绿。会明白“绿”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
四、复读——升华诗歌意境
在充分理解了诗歌的内容,理解了诗歌的内涵之后,我们要进入更高层次的朗读,就是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以诗人的身份切入,把自己对诗歌的感悟全部倾泻在朗读之中,通过朗读升华对诗歌意境的感知,通过朗读使诗人的感情再现。例如教读曹操的《短歌行》,诗歌开始给人一种消极低沉的感觉,我们会认为全诗笼罩在一种颓废消极的基调当中,但是当我们理解了全诗的内容,了解了诗人的感情之后便不难看出诗中饱含了浓郁的抒情气氛,而这种气氛包含了相当强烈的政治目的,诗人故意要用低沉的调子来发端积极的目的。因此,了解之后再读诗歌,感情基调就会发生变化,由最初的低沉慢慢变成低沉中的昂扬,诗的意境也随之得到了升华。
朗读在诗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多层次、多形式朗读,让学生在语言上欣赏诗歌,在情感上理解诗歌,在内涵上体会诗歌,在意境上升华诗歌,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作者简介:
张菡, 性别:女,河北省沧州市,1977年出生,学历:本科 职称:中学二级 单位:华北油田采一中学,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