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 冰
刚刚落过的雨滴还挂在树叶草尖之上,河里的流水声,也从落雨时的奔腾喧嚣,婉转成舒缓的浅吟低唱。阵雨将古镇“吕家村”的石牌楼洗得清亮。远处,山上云雾笼罩,草木葳蕤;近处,绿树繁茂,古镇悠悠。
沿青石板路蜿蜒前行,就是吕家村。石头砌成的门楼屹立在村口,仿佛矗立在风雨沧桑之中,让人联想到这个古村无数的传说。
据史料记载,井陉县吕家村始于明永乐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古村背靠青山,错落有致,因“环村皆山”,吕家先祖就地取材,依山建造劵石窑居,当地俗称“靠山家”,村里明清古院70多处,现今保存较好的有三滴水院、日月楼、绣楼、福寿宅等,时光荏苒,烟火深处,恍若隔世。
走过门楼,沿着光洁石头铺成的小巷,走进吕家村,也走进历史深处,酒坊的遗迹犹在,仿佛闻到空气中飘荡的丝丝酒香,醉了游人,醉了古村,醉了小巷里的多少前尘往事。
前行不远,石磨静静地躺在窑洞之内,磨盘、碾子俱在,只是听不到“吱吱呀呀”的碾面之声。斑驳的石磨,一如历经沧桑、饱经风霜的老人,走过了辉煌,宁静祥和地坐在岁月的角落里,审视着人间大舞台,也给后来人留下了一份怀念,一份情怀。
石巷时宽时窄,因势而为,转角处,便看到“绣楼”。这是一座独立的阁楼,高墙青瓦,小窗对山,遥想当年,那位被封建思想禁锢在绣楼里的千金闺秀,面对如画风景发出无限的人生磋叹。往事悠悠,绣楼里的故事,如今永久地藏在石墙之上,阁楼之中,铭刻在起起伏伏的石头巷里……
吕家村不仅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书,还有一段风云激荡的革命历史。从绣楼拐出来,就是“129师指挥部”,一座古宅门口竖立着“长生口战役后方指挥部”的长条木牌。向一位买菜路过的老人打听,老人把菜放在石台上,娓娓向我们讲述那场激动人心的战役。1938年2月,八路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率部队驻扎在吕家村,在这个村庄里,指挥了著名的长生口伏击战,伏击战中,击毙日军130多人,炸毁军车5辆,缴获迫击炮、重机枪等大批武器弹药,日军警备队长荒井丰吉少佐在激战中丧生,长生口战役取得了全面胜利。
老人说到伏击战胜利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细问得知,老人姓吕,1965年石家庄师范学校毕业,毕业后去四川支教20多年,后调到山西太原工作,退休后又回到了故土吕家村。
“前面的院子就是邓小平旧居,邓小平政委就是在这个院子里指挥的长生口伏击战。”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了一幢高大坚固的院落。院子宽敞干净,站在院子里,当年此起彼伏的电话声和电报声似乎仍响于耳际,将帅们运筹帷幄、指挥杀敌的身影永远镌刻在这个古村里,也铭记在中国革命的史册里。
旧居门前的两方石碾和一副磨盘,也是吕家村人难以磨灭的记忆,这是那个时代村民赖以生活的工具,家家户户排队碾米磨面,石磨的吱呀声和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构成了一幅军民一家亲的温馨画面,留在这片红色革命纪念地,成为永远的红色遗址。
吕老热情,在向我们讲述了红色历史后,盛邀我们去他家里参观,让我们切身感受到吕家村人的热情好客。吕老家门口挂着“美丽庭院十星级文明示范户”的标牌,可见吕老一家在村中颇受尊敬。看到来了客人,吕老的老伴迎了出来。小院不大,正屋是一孔石砌的窑洞,两侧各一间厢房。建筑有了年头,里面的设施却完全实现了现代化,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均布置得井然有序,洁净无比,做饭用上了天然气,卫生间有抽水马桶和淋浴,身在古村,却享受着现代的生活。红色古村、美丽乡村,往古与现代的交融,犹如天成。
告别吕老夫妇,我们流连在古巷之中,久久不去。花草正盛,红叶相映,这是最美的小巷,也是最美的古镇。遇见的村里人,都如泉水般洁净,他们把日子过得风清云淡,又如山上的草木,怡然自得,大抵陶渊明桃花源也不过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