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春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开通试运营2018年8月30日,长春地铁 2 号线一期工程正式通车试运营。
长春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东起东方广场,沿吉林大路、解放大路和景阳大路敷设,西至双丰,线路全长20.5 km,全部为地下线路,共设置 18 座车站,与地铁1号线形成打通长春东西南北的“大十字”骨架,与环状的地铁3号、4号线构成长春市轨道交通基本线网,线网总长达86.8 km。地铁2号线的通车运营,将市民出行乘坐的轨道交通由原来的散点、单线出行,变成点对面的网络化出行,使长春市轨道交通迈入了网络化运营的时代。
全线配备22 列6辆编组的 B 型地铁客车,单程运行时间为 36 min,发车间隔为 10 min,票制票价与 1 号线相同。首班车双丰站于 5 : 15 始发,东方广场站 5 : 55 始发;末班车双丰站 21 : 00 始发,东方广场站21 : 30 始发。
(吉林日报 2018-08-30)
● 苏州有轨电车2号线开通试运营2018 年 8月 31 日,苏州有轨电车 2号线正式开通试运营。
苏州有轨电车 2 号线全长18.463 km,初期开通 13 座站点,其地面站 11 座、高架站 2 座。全线途中 4 次跨越运河,下穿国道、省道,全线高架达5.84 km,下穿通道长1.086 km,有效避开沿线 25 个道路交叉点,运营环境得到明显提升,运行效率与 1 号线初期相比提高30%。
苏州有轨电车 2 号线开通后,票价按照 2 元一票制,各项优惠政策也与 1 号线一致。2 号线与 1 号线在龙康路站相互换乘,换乘收费参照公交车。
2 号线开通初期,线路运行速度27.46 km/h,全线单程运营 36 min。高峰段上线车辆 8列,发车间隔 10 min;平峰上线车辆 7 列,发车间隔 11 min 26 s。
(苏州日报 2018-08-31)
● 住建部发布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标准》
2018年8月24日,住建部正式发布《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标准>的公告》,批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 50546-2018,自2018年12月1日起实施。原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编制标准》GB/T 50546-2009 同时废止。
(住建部网站 2018-08-24)
● 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将正式开通运营香港特区政府 2018年8月23日傍晚正式宣布,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将于2018年9月23日正式开始运营。
高铁香港段开通运营后,将能到达内地 44 个站点,包括 38 个长途站点和 6 个短途站点。高铁香港段的开通,将香港纳入了全国高铁网络,可直达内地深圳、汕头、厦门、福州、南昌、杭州、长沙、武汉、郑州、石家庄、贵阳、桂林、昆明、上海、北京等城市。
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2018年9月7日发布的公告,自2018年9月10日8:00 起,各售票渠道开始预售2018年9月23日及以后的广深港高铁跨境列车车票,预售期为 30 天,即:互联网售票、电话订票预售期30天,人工窗口、自动售票机预售期28天。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关于在广深港高铁西九龙站设立口岸实施“一地两检”的合作安排》,旅客只需在香港西九龙车站采用“一地两检”方式办理出入境,过关时间可大大节省。以内地旅客为例,在香港西九龙车站下车后,先办理出境手续,离开内地口岸区,之后进入同一层的香港口岸区办理入境手续,然后出站。
(人民网 2018-08-23)
● 新一代智能地铁列车发布2018年9月7日举办的长春轨道交通展上,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新一代地铁列车,该车能实现全自动无人运行,采用全碳纤维车体结构,操作更加智能化、人性化。
新一代地铁列车采用国产无人运行系统,可实现自检、出库、行驶、停靠、折返、洗车、休眠,均不需要人为参与。智能系统还能实时监控全车运行状态,装备有“障碍物及脱轨检测”安全装置,大大提高了安全性能。
车厢内,车窗集成有 OLED 显示膜,通过智能人机交互系统,乘客能在车窗上在线观看喜爱的影音节目。此外,列车还实现了 WIFI 信号全覆盖,并且配备有可以通过灯光传输网络信号的 LIFI 系统。
列车车门上方的 3 D 双目摄像机可以自动精确计算乘客数量,判断拥挤指数,引导站台乘客乘车。在轮椅停靠区,残疾人助听服务也将为残疾人乘客提供更多便利。
由于采用了全碳纤维车体结构,新一代地铁列车比以往同类型的地铁车减重 15% 以上。同时通过采用永磁牵引电机、高压直进空调、电制动回收等技术,该型列车比同类型地铁节能近 15% 。
(新华网 2018-09-07)
● 北京地铁施工首用全自动无人监测系统正在建设的北京地铁 12 号线和平西桥站,首次采用了全自动化无人监测系统,该系统对地铁施工中的安全、高效、便捷起到重要作用。
实现无人监测的是智能监测点。在距离车站小导洞洞门 3.8 m位置,埋设了 1 排 10 个智能监测点,可实时监测前后 10 m 左右开挖过程中的沉降信息。智能沉降点能够将自身感知的沉降变形数据自动发射到电脑里,无需人工量测便可以迅速得出监测结论。利用这些基础数据,可有效指导现场安全施工。
与此同时,监测点埋设仅需 1 次即可完成,改变了人工大量掘路逐一埋点方式,降低人员安全风险的同时也节省了人工费,监测范围能够做到全覆盖、无死角。此外,这个系统针对不同类型的监测数据,建立监测数据黄橙红三级报警体系,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北京日报 2018-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