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宪恩 许培成
随着农村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加大,广大农民普遍都实现了增收。但是要想让所有的农民都能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实现从增收到致富,还必须发展村集体经济,只有村集体富了,才能带动全体村民致富,因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了反过来又能够为村民个人发家致富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在新形势下,如何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成为了广大农村干部急需破解的难题和面临的首要任务,如果起不到引领作用甚至是负作用,这样的农村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就成为了发展集体经济的瓶颈。
首先要避免一刀切,所有的村子都一窝蜂似的上项目,不能一哄而上,套用一个模式,而必须充分立足当地实际,以项目开发为载体,发挥当地比较优势,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充分考虑村子的自然资源适合发展啥样的项目,否则只能是弱化集体经济甚至是负债累累。以我县发展集体经济的情况为例,这种现象特别明显。
全县14个乡镇,129个村,2016年的村集体经济项目346个,平均每个村子两个项目,实现总收入4245.4万元,这是总结材料上的数字。可是真实的情况却不是这样子。多数村集体经济来源的渠道不多,除了上级转移支付,像城郊结合部的村就是来源于各种形式的占地补偿和租凭,再有就是通过关系千方百计地争取上级一些专项补助资金,根本没有发展集体经济的基础。组织部个别领导凭着职权优势和自己的想当然,强令各乡镇必须每村发展一个种植或养殖项目,向省里争取到一部分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项目资金,每村五万元,县里配套五万元,这样,每村的发展集体资金的启动资金就有了十万元,要求年底必须创收十万元,年收益率达到100%。这样的官僚作风自然是违背市场规律的。可是到了年底村村都完成了任务,难道是我县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真的有这样大的利润空间吗?当然不是,所有的种植项目和养殖项目,能保持微收入就是不错的了,多数是收不抵支,乡镇领导为了政绩都在弄虚做假,采取少记费用或费用不入帐甚至是由村干部垫付收入来充顶收入的办法,全部完成了年收入过十万元的目标。结果是村集体经济不但没有增加收入,反而因此背负了债务。这里有个奇怪的现象,个别村子的项目或村办企业,因为排斥上级领导的干扰,不受外来因素的干预,反而会良性发展,有较好的收入,比如北岗镇的北岗村的塑料厂,每年都会有近40万元的收入。某近效村子,近几年被占地而拥有了几百万元的村集体积累,可是因为要发展村集体经济,前后投入了一百多万元,上了木耳基地和花圃基地,管理混乱,干预过多,结果所剩无已。
其次是要想健康地发展村集体经济,就必须有一支责任心强,头脑灵活的村干部队伍。要有一套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否则,这也将成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又一个瓶颈。比如北岗镇的北岗村和东泉村,这两个村子的村干部都能不贪占村子的一砖一瓦,都能抵御外部力量的干预,按照规章制度行事,所以深得村民拥护和爱戴,所以这两个村子的塑料厂都能良性发展,每年都会有三四十万元的收入。而兴参镇的东兴村,从县农村经济管理总站借入资金120000元,筹建了一个油坊。由原村部做厂房,承办各种植物油料代加工业务,年收入近百万元,按理说话实现年纯收入几万元是不难的,结果却是一直负债经营连年亏损。究其原因,主要是生产经营管理混乱,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出库入库管理登记制度:赊销代销产生的应收款的清收没有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应收款高达8万余元:生产销售具有盲目性,收购大豆时没有计划,随意性强,也没有很好地挖掘销售渠道,造成积压豆油现象发生。
第三就是要立足自身优势,采取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为增强集体经济拓宽发展渠道,否则,人云亦云照搬照抄,将会成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另一类瓶颈。我县有一个领导,上山东考察种植项目,回来后引进一种蔬菜叫冰芹,没有考虑作物的生长因素和费用销路等市场因素,结果长势不好又无销路,白白让一个穷村又背上了几万元的债务。与之相反的是,兴参镇的二道沟村,村干部根据本村的土质情况,充分借鉴了外地经验,积极引进了蓝莓种植项目和灰苏子种植项目,每年都能收入近十万元。
从我县的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看,如果即要避免官僚主义带来的危害,又要避免村干部素质低能力差选错经营项目而给村集体经济带来损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村集体积累变成门市房出租对外租凭,即能保证房产每年都在升值又有固定的租金收入,保证了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比如抚松镇的西川村是个近效村,近几年因城镇化进程占有地获得了近千万元的土地补偿费,村干部用这些钱购置了五处门市房,每年都能有十几万元的租赁收入。
除了上述的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主要瓶颈,还有一些阻滞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因素,比如大部分村子没有发展村集体经济必须的知识型技术型人才,村干部大都文体水平比较低,没有技能,市场意识差,发展村集体事业的积极性不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