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平 孙桂军
杨树花叶病毒病是世界性病害,为系统侵染性病害,一旦发病很难防治,已成为我国杨树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了解和识别杨树花叶病毒病,并采取相应的防治策略,有助于杨树生长。
近年来,在许多地区陆续发生,并日趋严重,以美洲黑杨、细齿杨、无性系杨树受侵染最重,主要侵染杨树形成层、韧皮部和木质部等的所有组织,危害株率达100%,主要危害幼苗、幼树,以1~2a生苗圃苗木受害重,幼苗高生长、径生长受阻,幼树生长量,林龄10a以上的杨树,杨树花叶病毒病对其生长无明显影响。患病严重的树木,氮、磷、钾含量明显降低,干物质损失25%,胸径小,高生长减少10%,木材结构异常,木材比重和强度降低,叶片长度较正常叶短1/2,宽度窄1/4~1/3,极大的影响杨树的生长,导致生长量至少下降30%,使用价值降低。有的杨树患病不易发觉,因花叶表现甚轻,容易误认为是生理失调。
国内常见杨树花叶病毒病明显表现在黑杨派、青杨派杨树,受害初期在植株下部叶片上出现花叶,初为散生的淡绿小点,进而沿小叶脉分布,聚集为不规则橘黄色花斑,边缘褪色发焦,沿叶脉为晕状透明;发病后期,叶脉和叶柄上有紫红色坏死斑,叶柄基部隆起,叶片皱缩,病斑中心组织枯死。个别杨树无性系叶片变硬、变厚、变小,甚至畸形,重者植株明显矮小,叶片变黄,两粗枝间的分支变形变形萎缩、枯死,顶梢或嫩枝的皮常形成破裂,干枯,无主干,树木明显生长不良。要特别注意区分普通花叶病与花叶病毒病之间的症状差异:普通花叶病发病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期间,叶部症状呈浓淡相间的花叶或斑驳;花叶病毒病发病盛期在8月底以后,叶部症状呈橘黄色线纹或斑点。
杨树花叶病毒病病原为杨树花叶病毒(PMV),属香石竹潜隐病毒群,与同属的忍冬潜隐病毒有血清关系。粒子略弯曲,各国报道的粒子线状长度不一,英国为679nm,加拿大为654nm,荷兰为735nm,我国观察到的从I-69取样病毒粒子平均长度717nm,长度在434~894nm之间,宽12~14nm,该病毒耐高温,致死温度在75-80℃,PMV的侵染力在在4℃下能保持6天,体外存活时间不超过7天;20℃时可保持两天,在0~4℃冻干保存3个月后,仍有侵染性,因此,温度不是限制杨树花叶病毒病病扩散蔓延的因素。在杨树内部主要表现为系统感染,发病后难以防治。
在自然界,种条及根部的自然接触是杨树病毒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人为调运种条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试验证实病树与健树的根部接触也会传病。
杨树花叶病毒自然宿主广泛,带毒植株是杨树花叶病毒主要的越冬场所和初侵染源。林业生产中可以通过嫁接传染,目前公认是随带毒插条传播,根接、嫁接和修枝都能扩散病害,插条浸出液同样传病。已知杨树花粉种子不带病毒,杨树因品种差异,其无性系、杂交组合抗性的差异也很大,抗病类型杨树对该病毒免疫,如107等品种较抗病;耐病类型症状不表现或表现不明显,可感染病毒;感病类型叶部表现明显症状,如I-63、I-69、I-72杨易感病,一般黑杨派比青杨派受害重。从表现看,病叶从春到秋均能发生,春天、秋后花叶或斑块明显,夏天气温升高到32℃以上时,病叶症状潜隐。从时间上看,6-7月病害开始发生,有病植株下部叶片上出现点状褪绿,新梢增多的季节是发病高峰期,即8-9月病情发展较快,杨树病株从下部到中上部叶片呈明显症状。扦插苗于4月底零星发病,6月中旬大量发生,从发病情况看,不同树龄发病不同,杨树病毒病的危害与树龄成反比,三年以上大树发病症状不明显;二年生苗中部以上叶片,几乎都有花叶;1年生苗木、幼树初萌发叶片不一定为花叶,个别叶片上出现轻微失绿、大小不等斑块是在5片叶子后,幼树发病最重,造成的损失也大,由此可见,树龄越小,症状越重,杨树病毒病的危害与树龄恰好成反比。土壤肥沃湿润地块相对干旱地块发病较轻。再侵染源是当年病发植株。目前已知下列蚜虫:扁豆蚜、桃蚜、马铃薯长管蚜、豆卫矛蚜及杨纹翅大蚜不传毒,菟丝子也不传病。
6.1 加强苗木检疫,严禁带病疫苗和插条从疫区或疫情发生区调出,进入非病区,发现染疫的苗木、繁殖材料就地销毁。
6.2 把好产地检疫关,严禁用病苗育种、造林;严格检查生产苗和平茬苗;苗区发现病苗,在苗圃剔除病株较易实行并可靠;将防治重点放在育苗阶段,育苗阶段精选种条做插条苗,这是防治杨树花叶病毒病重中之重。
6.3 加强检疫和预测预报,发现疫情,拔除销毁感病植株周围1~3 m范围内的全部植株;用0.1%~0.3%硫酸锌溶液喷施病株,用药量为0.75~2.25 kg/hm2。发病初期也可喷20%病毒A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600倍液控制病情发展。
6.4 淘汰带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也可培育无毒组培苗,在苗圃用组织培养方法进行茎尖脱毒培育。
6.5 集中培育苗木的地区,严格控制苗木蚜虫危害,清除杂草,减少蚜虫栖息的场所,减少传播媒介。在苗圃剔除病株较易实行并可靠。
6.6 发现蚜虫用无毒高脂膜或银灰色塑料膜浓乳剂200倍液物理防治,也可用25%甲萘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000~5000倍液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