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显花
我国马铃薯种植活动逐年增多,这能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马铃薯种植的过程中,为提高马铃薯质量、增加马铃薯产量,应合理控制种植密度。本文首先介绍种植密度与马铃薯农艺性状间的关系,然后介绍种植密度与马铃薯产量间的关系。
马铃薯种植的过程中,应合理控制种植密度,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马铃薯生长周期,导致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周期受影响,最终会降低马铃薯质量,减少产量。受种植密度影响,马铃薯出苗率一致递减,或者一致递增。随着种植密度的减少,马铃薯主茎数目相应减少。
适中的种植密度会大大增加马铃薯产量,主要原因为:种植间距合理控制能够更好保证通风效果,加快马铃薯养分吸收速度,同时,有机物合成能够得到有力支持。此外,马铃薯蒸腾效率会大大提高;种植密度适中,能为马铃薯生长提供充足阳光,这意味各个生长阶段均能得到光合作用,这对马铃薯健康生长有促进作用,同时,有利于提高马铃薯产量;马铃薯种植密度合理,说明马铃薯地上生长空间较广阔,这能为马铃薯健康生长提供良好条件。
种植密度非合理控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方面即种植密度过低,第二方面即种植密度过高,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意味着马铃薯种植数量固定。对于种植密度过低导致的减产,主要是因为种植密度低于规定的平均水平,最终会导致总产量减少;对于种植密度过高导致的减产,主要是因为马铃薯种植间距较小,虽然能够增加产量,但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光合作用、通风,同时,还会对养分吸收起到制约作用,不利于马铃薯生长。
由于马铃薯品种多样,不同品种对土地耕种间距提出了不同要求,对耕种方式有差异化标准,其中,喜肥品种适宜的耕种方式主要为浅翻深松宽垄式,这种耕种方式能为养分补给、吸收提供便利;较强耐阴寒能力品种适宜的耕种方式,即结合土地生长情况,以及地势特点,同时,观察马铃薯自身生长情况以及肥力效果,选用精准耕种技术,这不仅能够挖掘马铃薯潜在生长能力,而且还能伪科学种植提供依据,确保马铃薯生长需求被及时满足;抗旱能力较强的品种,最适宜的耕种方式即垄作、平播平作等,该种植方式能在维持土壤水分的基础上,有效抑制其他类型疾病,大大降低疾病发生几率。
影响马铃薯种植密度的因素有多种,常见因素主要有品种、生长条件、土地环境等,因此,具体种植时应结合土壤实际情况,优选适合的马铃薯品种,确保种植密度控制的适宜性。例如,丽薯6号种植最适宜的区域即云南地区,适宜的种植密度为3400~4100株/hm2。
通过试验组织、试验结果分析的方式,掌握马铃薯种植适宜密度,以及不同种植密度对马铃薯主茎数、产量的影响,这对马铃薯种植业持续发展、马铃薯产量增加有促进作用。
马铃薯品种为垦薯1号,马铃薯质量大约在51~74g之间。试验区域主要选为东北地区,该地区土壤为黑钙土,年平均气温在0.8℃,年平均日照2576h,土壤养分有机质主要有速效磷、速效钾、碱解氮等。
马铃薯播种方式设置为整薯播种、双行种植,其中,垄长、垄宽、垄台高分别为 4.6m、1.2m、75cm,行距依次为14cm、21cm、24cm;株距依 次 为 14cm、21cm、24cm;种植密度分别为121205 株/hm-2、90905 株/hm-2、72705 株/hm-2。
比较分析相同行距不同种植密度主茎数、产量比,其中,马铃薯开花期间确定主茎数;成熟期间测定产量。最后数据处理的过程中选用 Excel2003,单因素方差分析选用SPSS20。
相同行距不同密度影响主茎数:14cm行距下,种植密度越高,主茎数随之增加,种植密度为121205株/hm-2时,主茎数为40.72个·m-2;21cm行距下,种植密度越高,主茎数相应增加,种植密度为121205株/hm-2时,主茎数为38.82个·m-2;24cm行距下,种植密度与主茎数仍呈正比例相关,种植密度为121205株/hm-2时,主茎数为38.25个·m-2。对比分析可知,不同种植密度对主茎数有不同影响。
相同行距不同密度影响产量:14cm行距下,种植密度越高,产量随之增加,种植密度为121205株/hm-2时,产量为4.38kg·m-2;21cm 行距下,种植密度越高,产量相应增加,种植密度为121205株/hm-2时,产量为 4.26kg·m-2;24cm 行距下,种植密度与产量仍呈正比例相关,种植密度为121205株/hm-2时,产量为4.15kg·m-2。对比分析可知,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有不同影响。总结可知,种植密度为121205株/hm-2时,生产种薯适宜性较强,并且小于21cm行距马铃薯产量最高。
综上所述,马铃薯种植影响因素较多,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合理控制种植间距,了解不同种植间距下,马铃薯农艺性状以及马铃薯产量。最后通过试验的方式探究马铃薯适宜种植密度下,最高生产效率,这能为马铃薯种植户提供参考。除此之外,掌握马铃薯种植技术,最终马铃薯产量会大大增加,马铃薯质量能够得到保证,以此增加马铃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