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和建筑读《安藤忠雄都市彷徨》

2018-09-26 08:03吴波
中华建设 2018年9期
关键词:风土旅行建筑

吴波

安藤曾经多次说过,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其他任何职业,二十几岁的年龄,是左右一生的重要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的年轻人正在探索和塑造“自己”,而这种自我意识的形成对以后的人生,能否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工作、生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与此佐证的是,赖特设计的帝国饭店让年轻的安藤(高二)树立了“一辈子搞建筑”的想法,而旅行则为他打开了一个更为宽广的建筑世界。

安藤忠雄出生于1941年。六十年代的世界正处于一个动荡的年代。当时在中国发生了“文化大革命”;法国爆发了青年人对抗旧体制的“巴黎五月风暴”;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和伯克利,大学完全被学生占领;在日本,东京大学的安田讲堂大楼成为一座象征性的城堡,众多学生与警察发生冲突。安藤在巴黎旅行时正好遇上五月革命,在日本也目击着以日本大学和东京大学为代表的学生运动,所有这些狂热的生活经历,让安藤意识到个人意识的觉醒和市民社会强有力的存在。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段时期所印刻在身上的否定意识、批判意识和由此产生的迈向创造的意志,现在仍然深深地烙印在他心中。而那种追究事物本源的激进主义态度,也浸入他的身心。

如果说上述事件促进了安藤自我意识的形成,那与当时的一些艺术家们的交往,则进一步滋润着年轻的他;和辻哲郎和西田几多郎的哲学思考,尤其是前者——和辻哲郎对以西方近代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价值体系的有限性和有效性、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是否能够被分割开来认识以及个人和群体存在方式等问题的思考——对于正在探索现代建筑与风土关系的安藤来说,是非常需要的。

安藤一再强调,旅行是他惟一的、最重要的“老师”。真正要理解建筑,不是通过媒体,而是要通过自己的五官来体验建筑空间,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旅行”不只是身体的移动,重要的是畅想、思考。在安藤的建筑观中,所谓“旅行”,就是离开日常的惰性生活,进行有深度的思考过程,是与自己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在旅行中,多余的、不需要的东西被甩掉,面对轻装的自己,反反复复进行思考。

环游日本让安藤第一次体验到了建筑的现代主义风格,丹下健三的广岛和平中心震撼着十八九岁的安藤。而欧洲之行中对欧洲建筑的近距离接触,却让安藤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了欧洲建筑与日本的不同,尽管拜见柯布西埃的念头最终没有实现,但安藤开始探索日本建筑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日本建筑先驱们的种种努力。在欧洲旅行之后,在印度圣地贝拿勒斯,对人生存意义的思考和顿悟,使安藤确立了这样的职业价值观——“将自己的职业作为武器,去抗争,去争取自由,要相信自己,负己之责,凭借自己的力量去与社会进行斗争。”

和许多设计师一样,安藤从新开的设计事务所出发,从不断挑战设计竞赛出发,他没有新陈代谢派们那样华丽的出场,而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前进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建筑界处于一种高科技形态、晚期现代主义、乡土主义、结构主义等并存的纷乱局面。安藤一边旁视,一边坚持以“游击战式”的建筑活动探索着自己的建筑道路。他认为建筑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就是在建筑与风土(或理念与现实)的反差上思考普遍性与特殊性的问题,通过对现代主义建筑和表现地域主义作品的研究和对比,通过对1976年的“住吉的长屋”、1981年小筱住宅的设计,安藤开始摸索到了自己的方向:建筑形式所要承担的责任就是——在一座建筑中,根置于风土以及生活文化的、用人的五官感觉到的东西,都一定要强烈地铭刻在人们的脑海。它包括从地理文化到历史脉络,从精神风土的宏观要素到个人的生活体验,甚至不引人注目的一草一木给人的印象和记忆等微小要素。换句话说,就是要将眼睛看不到的“精神”而非形体继承下来,即将属于地域的、个人的特殊性、具体性的东西继承下来。

伴随着现代化的步伐,国际主义建筑轰轰烈烈地登上了建筑舞台。“标准化”建筑思维无视建筑物所在地的特殊性,使方盒子建筑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中蔓延,使人们的生活空间千篇一律、单调乏味。许多建筑师对这种社会均质化现象进行了批评和抵抗,安藤也运用简洁的形态和具有普遍性的材料作为武器,进行了坚决的反抗。对这个阶段的安藤的建筑手法进行总结就是,运用现代建筑的材料和语言,以及几何学构成原理,使建筑同时具有时代精神和普遍性,将风、光、水等自然要素引入建筑,最终达到创造出既根植于建筑场所的气候风土,又表现出其固有文化传统的建筑。

在信息化的浪潮下,数字化技术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人们使用被选择过的世界来代替现实,安藤对此也表示了担忧,他认为地域性、场所性永远不应该被忽略,过渡地偏重信息会丧失自己对现实的感觉,会看不清更重要的东西。

在几十年的建筑师生涯中,安藤经历了许多次因设想和现实条件有出入而带来的面壁,设计竞赛也多以失败告终,至于他向城市方面的提案,几乎没人要听。但是,也正是在这种连战连败的状态中,安藤形成了建筑即战斗的理念——建筑师在战斗中必须持续保持紧张状态和对事物穷追不舍的态度,才能使问题明朗化,从而创作出能够突破羁绊的建筑作品。路易斯·康生前留下的一句话:“……创造,正是源于逆境。”或许,我们可以用安藤最喜欢的这个句子为本文作结。

猜你喜欢
风土旅行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一碗面”何以“煮”出经济风味?——区域产业往往源于地域风土
风土和历史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论《风土什志》中李劼人的饮食文化书写
建筑的“芯”
葡萄酒产区与『风土』
小黑的旅行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