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社区医务人员食源性疾病认知及临床诊断能力调查

2018-09-26 03:46:08李佳凡吴金菊赵存喜
安徽医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食源性医务人员态度

李佳凡 吴金菊 赵存喜

食源性疾病是通过摄食方式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1]。与过去50年相比,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2],但由于其疾病特征,其报告率低于实际水平[3]。美国每年约有7 600万人患有食源性疾病,32万人住院,5 000人死亡[4]。2001~2010年,我国食源性疾病暴发涉及人数1.4万,共计5 021起[5],而上报不到实际的1/10[6]。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居民疾病治疗和预防的第一道防线,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准确诊断、及时上报成为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关键。本研究旨在了解合肥市社区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知识、态度、行为(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的认知和临床诊断的能力,探讨其可能的影响因素,为食源性疾病监测的相关培训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2 方法

1.2.1 问卷设计和调查方法 查阅相关资料设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情况、食源性疾病监测知识、监测态度、诊疗行为和临床情景模拟案例[7-8]。正式使用前开展预调查,条目标化后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869,KMO(Kaiser-Meyer-Olkin)值0.737,问卷信度和结构效度良好。调查采用匿名自填方式进行并经调查员核查后当场收回。

1.2.2 问卷评分 食源性疾病KAP共3项40题,知识部分15道,态度部分10道,行为部分15道,满分40分,答对1项为1分,答错1项为0分。临床情景模拟案例共10题,每题包括3个问题,3项全部答对计1分,共10分。相关评价指标:知识答对率(%)=答对项目总数/应答题目总数×100%;态度积极率(%)=答对项目总数/应答题目总数×100%;行为正确率(%)=答对项目总数/应答题目总数×100%;模拟诊断正确率(%)=答对项目总数/应答题目总数×100%;高于各项平均分为认知高水平,以低于各项平均分为认知低水平[9]。

1.3 统计学方法 Epi Data 3.1建立数据库,采用双录入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应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临床模拟诊断与KAP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多种因素的独立作用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29份,有效率为92.29%。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2.2 食源性疾病KAP与临床情景模拟案例情况 知识题答对率为55.88%(7 787/13 935),得分(8.38±2.92)分;医务人员在食源性疾病定义(90.31%)和主要致病因子(85.58%)上得分率较高;但对致病因子具体种类(49.52%)、食物中毒事件主要特点(38.00%)的认知度较低。态度部分得分(7.18±1.64)分,态度积极率为71.88%(6 678/9 290),96.02%的医务人员认为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十分必要,表示接受食源性疾病培训的愿意很高(92.90%)但实际参加院内相关培训的不高(42.84%)。行为正确率为63.37%(8 831/13 935),得分(9.51±3.41)分,65.02%的医务人员接诊疑似食源性疾病患者时会询问饮食史,当患者出现发热、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等症状时,近半数医务人员会考虑饮食因素,71.80%会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或登录“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上报;临床情景模拟案例正确率为54.89%(5 099/9 290),得分(5.49±2.54)分,霍乱弧菌感染模拟诊断中90.64%的医务人员答对检验方法,87.30%的医务人员会选择疾病上报。见表2。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n=929)

表2 食源性疾病KAP与临床情景模拟案例的部分调查内容(n=929)

2.3 食源性疾病KAP与临床情景模拟案例单因素分析 不同性别、科室和职称的医务人员知识水平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不同科室和是否参加食源性疾病相关培训的医务人员态度、行为水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食源性疾病KAP与临床情景模拟案例诊断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将食源性疾病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与临床情景模拟案例得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知识及行为与临床情景模拟案例得分呈正相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2.5 食源性疾病KAP与临床情景模拟案例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知识、态度、行为和临床情景模拟案例的水平高低为因变量(高水平赋值为1,低水平分赋值为0),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引入变量的标准P=0.05,剔除变量的标准P=0.10,以性别(男=1,女=2)、科室(急诊科=1,外科=2,检验科=3,内科=4,儿科=5,预防保健科=6,护理办=7,其他科室=8)、职称(无职称=1,初级职称=2,中级职称=3,高级职称=4)和参加培训(是=1,否=2)为自变量,采用强制引入法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科室是食源性疾病知识及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是否参加培训是食源性疾病态度及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5。

表3 食源性疾病KAP与临床模拟诊断单因素分析[例(%)]

表4 食源性疾病临床情景模拟案例得分水平与KAP相关性分析

注:*P<0.05

表5 食源性疾病KAP与临床情景模拟案例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着居民基础医疗卫生服务,监测食源性疾病的动态连续资料,有利于对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早期识别、食品安全隐患的提前预警和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10-11],医务人员对于食源性疾病的知识、态度、行为直接关系到食源性疾病发现、诊断、治疗和上报[12-14]。

3.1 食源性疾病监测知识 85.58%的医务人员答对我国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致病因子,但对于致病因子种类、食物中毒事件的主要特征认知度较低,细节问题认识不清,与国内研究[7,14]结果一致。男性的知识和行为水平高于女性;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较低,但其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承担着重要工作,提示今后应增加护理人员的培训;岗位年限<5年和初级职称的医务人员知识水平低,张秀平[15]等人发现新录用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认知较低,提示应对新入职人员进行食源性疾病知识再教育工作,增加对其日常诊疗行为的指导和监督。

3.2 食源性疾病监测态度 47.67%的医务人员表示参加过相关培训,说明过半的人员没有参加过相关学习,提示应增加培训频次。急诊科积极态度水平较高,可能与科室接诊职能有关,对于其他科室人员可让其了解食源性疾病的知识和危害,从而提高正面影响和积极作为。

3.3 食源性疾病监测诊疗行为 当患者出现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症状,分别有43.92%和49.30%的医务人员会考虑饮食因素,表明明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造成的非特异性症状掌握较弱。但在知识测试中,有71.04%的医务人员认为食源性疾病不限于消化系统,表明诊疗知识的掌握和正确的诊疗行为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提示今后医院相关部门应严格报告审核,加强监管,定期开展现场指导。

3.4 食源性疾病临床情景模拟案例诊断能力 合肥市社区医务人员在霍乱弧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蜡样芽孢杆菌毒素中毒感染临床情景模拟中的临床诊断能力较弱,但检验方法的选择和疾病上报认知较高,反映出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具体案例分析能力不足,对食源性疾病从诊断到上报的连续过程认识不清,提示今后培训中,应强化监测工作连续性和完整性的认识,增加医院内部和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交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业人员可进驻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全员培训,重点分类讲解常见的食源性疾病,强调监测的积极意义。

3.5 食源性疾病KAP和临床情景模拟诊断多因素与相关性分析 科室是食源性疾病知识及行为的影响因素,是否参加培训是食源性疾病态度及行为的影响因素。临床模拟诊断得分与知识、行为呈正相关,提示食源性疾病知识和行为认知的提高可对临床诊断行为产生正向影响。提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部门应定期开展现场指导,考虑到社区医务人员日常工作负担较重,培训工作可以采用轮转方式,以增强培训有效性。

综上所述,合肥市社区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认知程度和诊断报告水平有待加强,今后培训应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区别不同科室与涉及人员开展分类培训,提升医务人员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和诊断能力,从而减少漏报率。

猜你喜欢
食源性医务人员态度
秋冬季高发食源性疾病的危害与预防
中老年保健(2022年1期)2022-08-17 06:14:22
论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的控制
夏季食品安全头号杀手——食源性疾病
中老年保健(2021年6期)2021-08-24 06:54:00
浅议医疗纠纷中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护
医学与法学(2020年3期)2020-09-18 09:21:28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态度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8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 01:29:32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19:28
态度决定一切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
现代食品(2016年24期)2016-04-28 08: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