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微”观课的实践探索

2018-09-25 09:43蒋玉国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36期
关键词:课例研究小学数学

蒋玉国

摘要:针对传统听评课问题,将课堂观察技术运用于小学数学的课例研究中,创新了“三微”观课模式,对于改进一线数学教师的教学、落实学生的发展有很好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三微观课;课例研究;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6-0156-02

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关键在课堂。正如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所要求的一样,“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把教学改革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因此,运用“三微”观课模式,加强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查找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就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一种有效路径。

一、小学数学传统听评课存在的问题

传统听评课存在诸多的问题:听课时只重教师讲得如何忽略学生学习有无实效,只重课堂是否热闹忽略学生有无收获,只重数学知识点的掌握忽略学生素养的培养,评课时只重观课感受忽略理性分析,等等。一些数学老师参加教研听课只图完成学校规定的听课任务,课前是盲目的,手拿一支笔、一个听课本随意步入课堂,没有准备要听什么,更没有与上课者进行交流沟通。

二、原因分析

1.教学理念落后。在传统的数学教学理念中,数学教学是单一的传授知识的过程,关注的是教师的教,把教师活动作为数学课堂评价的重点。听课人员在听课前没有认真准备,缺乏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课堂教学目标、要听课的班级学生情况等信息的了解,对课堂家教学的参与程度不高。

2.缺乏科学有效的听评课技术。研究课堂常态的校本教研已走过三个基本阶段:听课评课、观课议课、课堂观察与诊断。[1]课堂观察是目前较为科学有效的听评课技术。沈毅、崔永漷将课堂教学的四个要素“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与“课堂文化”视作四个维度,并将每个维度分解成五个视角,再将每个视角分解成三至五个可供选择的观察点,形成了“4维度,20视角,68观察点”的课堂观察量表。[2]然而,当小学数学老师看到这么复杂的技术时,多数都望而生畏了。即使有些数学老师尝试运用,很多也是“用业余的思维或方法处理专业的事情”。

3.教师参加教研的动机存在问题,不少小学数学教师缺乏研究意识,只能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现象就事论事,不能深入透视分析,不能触动现象背后的教育理念,最终使听评课活动停留于表面化的肤浅。

4.教研活动缺乏必要的监督。一些校领导认为,教研工作对学校的教学质量作用不大,顶多是学校装点门面的工作,加之上级部门对于教研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教师听评课就成为了“走过场”的形式。

三、小学数学“三微”观课模式解读

为了落实深化课改的要求,不断改进教研方式,提高小学数学课例研究的质量,近年来,我们组织专职教研人员和一批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在学习研究课堂观察技术的基础上,立足一线老师操作简便、常态使用的原则,创设出了“三微”观课模式,“三微”观课模式是指教师团队为解决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课堂文化、学科性质等存在的具体问题,将问题聚焦转化为“微主题”;依据问题视角开发出“微工具”对特定课堂现象进行观测、量化和评价;最后依据观察中获取的数据、表象等结果以“微报告”的形式提出观察诊断与改进建议。“三微”观课的特点有:微主题、微工具、微报告。

“微主题”是相对于原来听评课中“面面观”而言,它是指观课有“点”,有聚焦。为使观课的过程和数据收集能做到精细化,主题的选定不宜过多,常规说来以1—3个为宜。

“微工具”是根据观课主题要求,设计与主题对应的微型观课量表,实施依据主题和观课量表的课堂观察活动,在完善观课量表的过程中收集、量化数据。这个量表不一定非得是专业级的高大上的编码式量表,可以打印,可以手绘,甚至一张白纸也可以,一切以便于操作为主旨。

“微报告”即课堂观察报告,在观课结束后,就观课主题分析收集的观课数据,以科学教学论为指导,客观真实地写出观课报告。这种观课报告属于微型报告,是对课堂行为真实的量化和分析,写作手法上以尊重事实的记叙写实为主。

“三微”观课模式就是根据真实教学情境,聚焦一个问题(主题),利用(开发)一个小工具搜集证据(信息),从搜集到的证据或信息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得到的经验或者改进数学课堂教学的建议。因此,这里的“微”字不只是小,更多的是小中见大、细致入微的意思。

四、小学数学“三微”观课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次完整的“三微”观课活动可分为五个步骤,下面结合一次“三角形面积”的观课过程说明。

第一步,集体备课,确定主题。观课者参与上课教师的备课过程,同上课教师一起备课,共商要研究的主题。“三角形面积”一课,课程目标中有句非常重要的话“探索并掌握”的“探索”,按照课程标准的注解:“探索”,包含“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等。结合教材内容安排,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其公式是经过截拼转化为长方形推导出来的,再学习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是用两个三角形先拼接再转化成学生熟悉的图形。转化思路相同,但方法却不尽相同,不能直接迁移。这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也是数学素养目标在课堂能否落地的关键。就需要教师整体思考落实课程目标,引导学生探索,把“探索”的目标设计出来。通过集体备课,我们提出结合教材,“三角形面积”的第一课时的第一条目标为:学生在回忆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过程中提出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在思维冲突中找到解决“计算三角形面积”问题的思路。同时确定这节课的研究主题就是:数学素养在公式推导课中的落实。

第二步,课前会议,编制工具。经过前面的集体备课,围绕要研究的主题,我们从第一条目标中,按照学生的探索過程及其表现描述,编制了微型的观课工具进行课堂记录。工具用表格体现,包括目标叙述、关键学习观察点、学生表现等项目。

第三步,课中观察,收集素材。课堂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学生及小组进行观察,记录在探究过程中的语言交流、动手操作和学习表现等。

第四步,课后讨论,提出看法。观课小组成员一起,按照分工对观课中收集的数据、现象归纳整理。

第五步,提炼总结,撰写报告。微型的课堂观察报告主要涉及兩方面内容:整理课堂中收集的素材,围绕研究主题提出观课的收获和建议。

课堂中教师由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导入,教师给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已知三角形的底和高,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带着问题,学生先进行自主探究,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在课堂中巡视并及时给予指导。观课发现,一开始学生画方格,把三角形放到方格图中,数出三角形所占的方格数,发现这样计算面积不准确。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问:能不能按照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样底乘高呢?(引起思维冲突)可否将三角形通过截拼转化已经学过的图形?学生按照老师的提示操作(进一步引起思维冲突,激发探究的欲望)。观课中发现一个学习小组学生的思路只在一个三角形上变换。这时教师提示学生思考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学生想不出来后老师进一步提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连接对角线后得到的两个三角形,他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了需要两个相同三角形一起拼接,老师继续提出问题:拼成以后的平行四边形中的底和高与原来三角形的底和高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多数学生发现了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本节课教师从发展学生数学学科素养从发,充分解读课程目标,达成了课标中要求的本节课“探索”目标。这样,数学素养中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目标在三角形公式推导课中得到了落实。

在小学数学“三维”观课模式的运行实践中,我们还总结出一般性的数学教师观课方式,如个体教学研究的观课,可以采取这样五步:围绕主题了解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前交流编制微型观课工具—课堂观察收集素材—课后交流查看教师对研究主题的看法——围绕主题撰写报告。

总之,“三微”观课模式是小学数学课例研究的一种很好的教研方式,这种方式扎根数学课堂,聚焦教师课堂教学与改进,研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对于当前小学数学课堂落实核心素养目标,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很好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红顺.课堂改革风向标[N].北京:中国教师报,2017-01-04(6).

[2]沈毅,崔永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04、76.

猜你喜欢
课例研究小学数学
关注细节?灵动分享?打造生态课堂
依托课例研究 成就高效课堂
基于课例研究下的高校英语教师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