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懿明 宋岳琪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基本特征,针对其特征提出了在培养过程中,较易出现的几个共性问题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希望在今后的工程硕士招生、培养过程中有所帮助。
关键词:在职工程硕士;培养;问题;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0-0205-02
自1997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以来,这类以边工作、边学习方式就读的研究生,在校规模越来越庞大,由此相应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于是国家在2016年开始将在职联考纳入到全国研究生统一招考管理系统中。为此我将结合平时工作实际,针对在职工程硕士联考停招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原因,做一个梳理和回顾。
一、在职工程硕士教育主要特征
1.学生来自于企业,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在职工程硕士一般都是大中型企业的技术骨干,在企业一线工作,拥有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他们迫切希望参加适合自己发展要求的研究生教育,一方面,通过在职学习,能够掌握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用以指导实践工作;另一方面,希望通过自己努力,在学业方面更上一层楼,获得相应学位认可,能够加快他们升等、升职的步伐。
2.培养方式采用进校不离岗的模式。在职工程硕士学习方式决定了学习时间和全日制学生相比差距不小。由于学习采取的是业余、非脱产的,在职人员必须边工作边学习,很多学生离开学校多年,已是企业单位的业务骨干,甚至有些已走上企业领导岗位,平时工作十分繁忙,到了节假日应酬多,再加上家庭事务较繁杂,精力也较为分散,工学矛盾相对突出。特别是还有些学生毕业太久或专业跨度较大,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这样一来,在增加教师授课难度,给学生日常学习带来较大压力的同时,也给教育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3.专业报考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工程类院系的招生不太可能像经济、管理等文科专业那样大的规模。它面向群体是工业生产一线科研人员,是特定的,有局限性。这类学生与全日制在读研究生的不同之处,是他们很多是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和困难,希望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所以他们对课程的实用性比全日制学生要高很多,因此,针对这类学生制定学习课程,务必要关注到学生的这个特殊需求,这就要把平时的课程学习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听课效果,推动他们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积极性。
二、在职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在职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论文选题的重要性。工厂生产产品的过程,是从原料进厂、毛坯成型,到成品出厂的一系列过程。要生产出优质产品,质量至关重要。但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一般不会关心产品的生产过程,而是对产品最终使用心得有自己的发言权。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也近似于工厂产品的生产。为了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首先要严把生源及招生质量关,其次是把好课程教学质量关,第三是严抓学位论文质量关。这其中,选题又是一篇论文成败的关键。
论文选题一般存在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因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企业环境和工作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学生难以找到适合的选题,所以只能跟随学校导师做一些导师已申请下来的纯理论课题研究。第二种是学生在企业里从事比较单一的、机械性重复的一些工作,像集成化程度很高的大型成套设备的仪表控制,导致学生每天面对的是仪表盘和一大本操作手册,只能跟随导师做一些导师接手的横向课题研究。第三种选题则来自于学生所在企业的课题。在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下,单位希望培养的人能以最快的速度、最经济的手段解决本單位的生产、经营和科研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而学生对于本单位的情况比较熟悉,遇到难点也比较了解,所以在选题前应采取导师与学生共同深入现场,挖掘本单位、本企业急需解决的一些工程技术难题,再经过提炼加工形成论文研究的核心内容。
2.校企双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尽管有许多优势,但也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企业导师的选聘关,采用的是个人自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法,学校方审定的重点只是放在专业是否对口、是否是高级职称等方面。如果审定合格,学校就颁发聘书。但是在这样的流程中,导师的工作职权范围以及他们的实际能力,并未列入审核内容,因此,一旦让工作职权不符或能力不符的导师进入课题研究,就有可能会突现出许多问题。有的企业导师不是本课题组的,既保证不了经费,也无法提供工业试验条件;还有的副导师是企业的领导,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来指导等等,所导致的结果是:学校导师成为指导学生的唯一主角,而有些企业的导师则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配角。
三.对策与建议
以K学院为例,从近几年获得学位的学生数统计得出:论文题目是本单位课题的占比高达83.4%。从这个统计数据可以感觉到三种模式选题对学生能否拿到学位至关重要。这三种选题结果在职工程硕士学生都会碰到。前两种模式,由于学生所做的研究和自己从事的岗位没有什么联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意味着他们要同时承担来自学习、工作、精神以及家庭等多方面的沉重压力,意味着他们要比全日制学生付出双倍,甚至是几倍的艰辛和努力,但是换来的并不是一些好消息。由于经历有限、时间有限,实验场地等多方面的综合制约,再加上学校严格的考核和淘汰制度,最终能拿到学位的寥寥无几。
第三种模式满足了用人单位以及学员本身的共同需求,同时也符合学校开办在职工程硕士班特有的特点,对学校、企业和学生三个方面来讲都是受益匪浅的。对于学生来讲,重回高校学习能够学到自己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同时也加强了自己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技能,提高了本人的科研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企业而言,工程硕士的论文来源于生产实际,从产品缺陷改进到各种性能的机理研究,从生产技术研究到工艺优化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选题内容。论文成果与企业经济效益息息相关,由此为企业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对学校而言,导师通过指导学生的论文工作,密切了导师、企业之间的关系,推动了产学研更深层次的合作,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青年导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总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让学生带着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来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又让学生带着新掌握的知识回单位,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验证了“理论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的老话。导师具有极强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企业内的导师拥有高级技术职称、业务能力极高,两者强强联手,优势互补,一起联合指导学生,使学生能够较快地学以致用,在企业内承担起工程设计与研究性任务。因此,双导制指导研究生课题不能只偏重于理论知识,必须要体现出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所特有的特点,要重视实际应用的效果,要把重心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要注重将理论高度和企业的经济效益相结合。对于企业导师选拔,一定要强调个人的责任心和理论水平,以及是否有丰富的工程经验,能够将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当高校发放聘书后,一定要告知他与主导师之间的关系,要明确相互之间的职责分工。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校内导师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学生的课程学习、读书报告、开题报告、论文理论部分的指导,以及最终把好论文的质量关。企业副导师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指导论文选题和论文实践部分,并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科研时间和相应条件。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专兼职导师要密切配合,做到分工不分家,进而确保学生论文能够顺利完成。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我们发现,如果让在企业中具有一定行政权力,且从事与研究课题相关工作的专业高工来担当企业副导师,对学生的培养更为有利,因为他手中有一定的资源,这样才能保证指导水准。
四、结语
虽然参加GCT考试选拔在职人员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已不复存在,但是它在培养过程中留下来的一些宝贵经验,对并轨后的工程硕士招生、培养发展有很好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志松.在职软件工程硕士的学习特点及培养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2]陈杭渝,龚惠香.新时期高校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管理工作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2,(06).
[3]吴盾,蔡淑萍,王标兵.基于产学研联合基地的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思考[J].统计与管理,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