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智宏 董永峰 刘晶 张军 张茜茜
摘要: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课外创新创业活动相融合的模块化培养体系;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播到能力培养转化;层次化实践教学,丰富课外创新创业活动,加强校企协同培养。近年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学生专利取得、创新创业竞赛中均显示出明显效果。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工程教育;计算机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0-0144-02
一、引言
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我国努力构建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国家教育部在2012年印发的《高等教育专题规划》中特别要求高校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注重创新教育,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大,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却面临就业困难的尴尬境地。社会普遍反映,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欠缺自主学习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能力等方面,而这些方面的要求恰恰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相一致。
二、构建四个平台、三条主线的模块化培养体系架构
目前计算机专业广泛采用的培养体系无法很好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问题[1-2]。为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对传统培养体系进行了改革和扩展,构建了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方向平台、综合应用平台四个培养平台,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课外创新活动体系三条主线,形成模块化培养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在低年级完成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培养工作,教学内容相对传统,但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注重程序设计与实现、计算思维、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的培养,达到“厚基础”培养。在高年级完成专业方向平台、综合应用平台培养工作,针对不同发展规划的学生加强专业方向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贴近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强特色、宽口径”的个性化培养。
在实践教学方面通过建立层次化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倡导协作性、探索性实验,增强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知识、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力。验证性实验普遍采用小班授课,保证基础知识的深入掌握和运用。设计性实验锻炼学生专业知识的灵活应用,如程序综合实验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数值分析、数据结构等课程知识进行程序设计与实现。综合性课程设计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如软件设计与编程实践课程设计需要综合运用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等知识进行软件系统的创意、设计和实现,锻炼学生的较复杂软件系统的开发能力。
为更好地实现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在传统培养体系的基础上补充了课外创新活动体系。整个体系的各部分在时间上、内容上有效衔接,共同解决学生对专业知识拓展、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和综合素质的强烈需求。
三、教学方法从知识传播到能力培养转化
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以知识传播为目的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专业能力为目的的教学。
1.采用PBL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探索新知。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简称PBL)起源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3],由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分析、讨论等方法来解决问题。针对专业基础课程核心知识模块,补充以适当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掘解决方案,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引导其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甚至激发其了解和探索相关技术前沿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利于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采用CBL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复杂工程问题认知。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Case Based learning,简称CBL),学生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体会如何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考虑具体需求解决问题,也可以自己设计解决方案,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针对复杂工程问题补充恰当的实际案例,要求学生分析和设计解决方案,既可以加强学生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认知,又可以促进其创新意识的形成。
3.采用CDIO模式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工程教育模式(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简称CDIO)使学生接受从构思、设计、实现到运作的工程产品从研发到产品运行的完整生命周期的训练[4],在课程设计、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中组建项目小组,学生通过项目创意、方案制定和论证、实施和测试、总结和优化等过程,实践工程基础知识综合运用、工程系统研发过程。利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锻炼学生的个人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
四、校企协同、课内外融合的创新能力提升
组建了指导教师团队引导的课外创新实践,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形成“3+1”人才培养模式,构造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校企协同、课内外融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
1.配备专业导师,引导学生接触创新创业教育。2013年起,组建了由教师自愿参加的专业导师队伍,从入学开始为每个班级选拔和聘请一位专业导师,凭借自身专业优势,向学生传授专业特点、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快速适应大学学习,也便于专业导师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可以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专长,进行个性化培养的引导。对有专业创新创业要求的学生,逐步引导其参加创新创业活动、创新创业竞赛、科研实践等。同时,专业导师还可以在为人处世、敬业爱岗、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影响和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有利于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人才。
2.组建课外创新创业活动小组,补充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学院根据专业技术发展,教师研究领域,成立了6个学生课外专业创新活动小组。教师自愿加入创新活动指导教师队伍,选拔学生成员,制定活动计划,组织开展活动。低年级开展专业认知讲座、专业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专业好奇心和专业兴趣。二年级从事创意设计与实践并尝试参加专业创新竞赛。三年级逐步接触技术前沿和学术前沿,重点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并可尝试参与科研项目实践。大四的学生可以将所掌握的所有课内外知识技能,结合自己的规划和兴趣深入创新创业实践,提升创新创业所需的综合素质能力。
3.校企协作,提升学生创新实践空间。为避免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整合校企双方的人力、设备、场地和经费等资源,对低年级学生开展基地见习、短期实习,对高年级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实训,加强工程应用开发能力。近年已与115个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初步形成了校企合作的“3+1”人才培养模式。
五、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效果
近年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自2014年至今,有686名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专业竞赛并获得省级以上奖励,获得软件著作权98项,专利3项,取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4项。
学院2015年12月正式挂牌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至2016年底,已吸引了来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会计学、工商管理、法学、视觉艺术、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等20余个学科的优秀学生创办的5个成熟创业团队入驻,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的创新、创业实践空间。
参考文献:
[1]余建潮.构建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5,(5).
[2]俞鹤伟,牟艳华.创新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12).
[3]李彦明,程冠昌.高等教育中三轨式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应用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5,(11).
[4]廖梦怡,王刘涛.基于Witkey_CDIO模式的高校應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