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霞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崭新的教育内容,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校教育的革新、社会经济的崛起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转化为教育实践,需要依托有效的课程载体,创新创业课程是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高校全面实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而教学模式又是连接创新创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枢纽。鉴于此,本文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阐述了高校设置创新创业课程的必要性,分析了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模式持续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0-0154-03
一、前言
1989年,国际教育会议上将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称为21世纪教育的三张通行证。目前,我国正在加大力度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并下发相关政策文件。2010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科技部办公厅印发《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认定办法(试行)》;2010年5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此外,中国教育报2011年1月5日第六版刊发“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需课堂内外并举”的文章,发表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等观点。而且,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我国的重大战略指导方针,其前提是要有符合创新型国家需要的人才来承担构建重任、提供强有力支撑。所以,高校造就创新创业型人才刻不容缓。由此可见,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然而,创新创业教育如何开展和有效实施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究的问题[1,2]。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崭新的教育内容,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主流,高等院校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的首要环节,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创新创业课程是高校全面实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而其教学模式又是连接创新创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枢纽[3,4]。纵观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各级政府给予高度重视。二是不少高校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出台了相关政策制度,编写了大量教材教案,设立了创新课程学分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日趋完善。三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四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日渐繁荣[5,8]。
但整体上,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創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统一性也使得各校特色不突出,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系统性指导。兰州大学作为我国的西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较晚,虽然兰州大学“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已经实施多年,但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水文水资源工程专业2017年才开始开设创新创业理论实践课程。作为全面实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创新创业理论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文分析了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模式持续发展的策略,为水文水资源工程专业创新创业理论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二、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相较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理念也比较滞后,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6]。目前,各高校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将课程设置为任选课或限选课,参与学习的学生人数有限,很多高校也没有开设必修课,缺少与专业联系紧密的创新创业特色课程,也没有考虑到各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在教学安排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且授课方式陈旧,没有很好地利用互动式教学、情景模拟、典型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创新与创业精品课程数量少,课程资源共享度低,一些“创新”课程名不副实,许多课程的品质、教学效果不够理想[7]。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法陈旧。进入大学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其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有所提升,但接触创新创业不多。教师仍采用传统教育方法,即“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让学生对创新教育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反感。部分学校对于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进行笔试考试,创新创业更是无从谈起。
2.教学组合模式简单。高校的教育主体多为单一的同专业学生,模式为班级授课制,授课的老师也多为专门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学者或者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而不是多学科的或者有创新创业实战经验的“实践派”。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不能领悟创新创业与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更不能很好地体会创新创业中尤为重要的合作精神。
3.师资力量匮乏。作为创新创业理论实践课程的指导者和组织实施者的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充分的实践经验,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很多教师在具体的创新创业案例中对于学生的指导和讲评趋于理论化,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培养。这种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经验的教育模式效果不佳。
4.学生参与度低。高校里的各类相关竞赛或活动,通常只有少数较为优秀或积极性较高的学生参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仅仅是空谈,而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同学在面对创新创业计划出现难题时会选择放弃,很多项目就被搁置。
三、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切实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高校及教师应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素养,转变学生的就业创业观念[6]。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中,要创新教学手段,除传统的讲授和案例分析外,还可采用分小组模拟完成项目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每个环节。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典型的跨学科特性,高校必须围绕创业主题开展相关选修课,基于此,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可以由课堂授课和网络教学相结合,利用强大的网络课程资源库,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2.层次化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划分创新创业课程内容模块。目前,高校以选修课和必修课两种形式来展开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但是在哪个学期或者哪个阶段开设创业选修课,哪个学期哪个阶段开设必修课,各自针对的主体以及两门课之间的内容如何权衡贯通,都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必须切合实际,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上有所区分,层次设计。首先应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基础理论、方法技巧和实际操作进行整合,将课程分为三个模块进行设置:一是面向全体在校学生广泛开展通识性的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创新创业理论等),并且将其作为必修课,普及相关基础知识,激发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形成创新创业价值观;二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的拓展课程模块,把创新创业有关知识和能力融入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让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进一步掌握创业技能;三是组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课程,推进体验式教学。
3.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创新创业教育团队。高校可以将具备实战经验的企业家、有关专家学者及成功创新创业的毕业生等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人选,同时还应重点培训校内具备创新创业精神的相关专业教师,到国外强化先进理论知识等等都是可选择的培训方式。这样可以在学习实践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够给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学中应用创新创业团队,不仅能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促进创新创业能力,而且还能保障教学和学习过程的互动合作。创新创业团队,由教师和学生构成,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新趋势,这种多元化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模式,又增强了教学的实践性。
4.丰富创新创业活动,完善学生创新创业的激励政策,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创新创业竞赛及实践有着更为重要的效果,校方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为所用,使创新创业教育能够着力于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学校应踊跃开展创新创业有关竞赛活动,融合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科研项目和课改课题。通过各种专业竞赛、科研活动、创业设计竞赛活动,以科技竞赛促进科技创新活动和创业教育的深入普及和开展,锻炼学生创业实践能力。通过樹立典型,表彰先进,营造良好的校园科技学术氛围与舆论导向。要把学生在科技竞赛中的获奖情况纳入综合测评与奖学金评定条例,逐步建立并完善与科技创新活动相对应的人才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平.创新创业教育导向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J].文学教育:下,2016,(11):162-163.
[2]周晓晶,于晓秋,朱焕.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23):63-65.
[3]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6):99-103.
[4]韩静.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7Z):384.
[5]陈耀,傅方正.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Z):47-49,60.
[6]徐雁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23):168-169.
[7]彭文博,尹新明,李冠峰,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01(4):55-57.
[8]梁业章,文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0):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