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凤莲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其中,实践教学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环节。基于合作化学习的理念,探索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教学;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0-0122-02
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不仅是培育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探索有效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的实际,不断探索适合大学生的“概论”课实践课教学模式。
一、合作性学习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当前,“概论”课实践教学在05新方案的指导下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多数高等院校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都做了一些改进和完善,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种种原因,思想政治课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仍然滞后于时代发展对思想政治课程提出的要求。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单调,效益低下的状况是很明显的。造成这些问题的很重要一点就是“概论”课实践教学的理念缺乏創新。多年来,由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的影响,学生养成了被动式接受的学习方式,以致过分注重个体,而忽视周边人的存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让老师与学生不能平等参与教学活动,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整个教学活动显得呆板与生硬,甚至还会让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逆反心理。据一项调查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少有一起查资料和交流讨论学习的机会,单向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之间的合作就显得格外需要,学生自身对同伴的需求又使相互之间的合作成为可能。
二、合作性学习理念的渊源与内涵
1.合作性学习的历史溯源。在西方,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有着悠久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主要以翻译与阐述国外某个合作学习流派的观点为主,标志着我国对合作学习研究的开始。90年代中期,我国出现有关合作学习理论的书籍,比如王红宇在1993年翻译的R·E·斯莱文的《合作学习与学业成绩:六种理论观点》,王坦等于1996年翻译的沙伦的《合作学习伦》等;同时,国内也有一些关于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这一系列的研究与教学实践都开启了我国合作学习的探索之旅。
2.合作学习的内涵。由于各国学者对合作学习理论理解的不同,大家对合作学习的界定也不尽相同。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托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约翰逊和雷勒别克将合作学习定义为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一种以小组为形式,旨在促进学生合作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还有,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博士对合作学习进行了这样界定:“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尽管学术界对合作学习的界定不尽相同,但生生互动合作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取向和共同特征。对此,我们可以将合作学习的内涵界定为: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利用教学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三、合作性学习理念下的“概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尝试
根据05方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为了进一步提高“概论”课的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特制订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改革方案,此方案就是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将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分为社会调查、专题研习和主题活动三个模块来进行的。
1.确定主题。不管是在社会调查、专题研习还是主题活动模块,首先是确定主题。社会调查模块主要让学生以社会热点和大学生关心问题为对象进行实地调研。专题研习模块主要参与学校教师工作室的项目内容,就社会热点、重大理论问题以及大学生关心的社会话题进行研习,包括研讨、调查以及其他形式实践学习活动。主题活动模块主要在校内进行,学生围绕一定主题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比如以演讲、辩论、情景剧等形式展现出来。
2.分组组成团队。这是合作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在各个模块主题确定后,就要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分组。分组有很多的依据,有的可以任意组合,有的根据性别、地域、学号等,这主要取决于开展实践活动的性质。
3.团队之间相互交流。分组之后,每个组会领到一定的任务,这个任务都是确定主题下的分任务,每个组的任务合起来就是对这个团队主题的阐释,缺乏其中一个,整个主题就不完整。每个组固定一定的时间对领到任务进行完成,然后选取一定的时间所有组要面对面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主要是让和其他组的成果衔接起来,共同完成一个主题。
4.明确分工。每个人在固定的小组里都有特定的责任,具体就是说要分工明确,这也是提高小组效率的关键所在。具体分工亦要讲求一定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各自小组的任务。每个组员完成后,大家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流,共同完成小组任务。
5.小组考核。为了鼓励大家的积极性,每个组的组员可以轮流做小组长,同时每个人也要担任记录员。小组长的职责是负责整组的宏观调控,包括人员的分工、确定考查时间、地点等;记录员主要是对大家交流的情况要记录下来,并对当天大家的表现进行评分,最后根据大家相互轮换的评分形成小组的自评。
小组自评是考核环节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整个小组最终的成绩还要有老师的过程评分,学生的成果评分。总之,“概论”实践教学的三个模块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的。
四、优势、问题与前景
合作学习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形式,以生生互动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取向,它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学习活动。通过“概论”课实践教学几个学期的摸索,我们发现合作学习具有一定的优势。
1.引导生成教育观念的形成。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竞争性的、个体性的。但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思想和观点,可以引起学生之间的心灵共鸣与问题争鸣。学生在合作过程中,为了解决共同的问题,增强了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2.学习方法和学习情境的转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并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从外界移植到自己的记忆中,而是以自己已有的理论、知识、技能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是一种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也是学习者的主动行为。因此,我们的教学一方面要提供给学生建构知识理解所需要的基础,同时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用适当的策略。
当然在实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首先,教师的教育观念仍待改变。其次,学生的学习习惯仍须改变,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再次,学校相关配套也需进一步完善。总的来说,合作性学习的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最主要的是能引导教学观念的创新。虽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更有效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的实效性和有效性,还需不断地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美]George M·Jacobs,等.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M].杨宁,卢杨,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