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引导学生了解科技前沿的教学重点。然而目前的教学现状并不理想,在课程开展阶段仍然存在重视度不足、深入度不够、理解度不强等教学弊端。为了进一步解决类似教学问题,本文分析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问题、及改善对策,以便为优化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质量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中课程;信息技术;现状问题;革新对策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现状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前分为必修与选修两部分。在必修课中主要讲解信息技术基础,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衔接,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基础素养,以便为后续选修课程铺垫理论基础和认知体系。信息技术课程的选修部分在不断完善和修订之后,目前设置了大量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内容,诸如:“多媒体技术应用”、“算法与程序设计”、“网络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初步”、“数据管理技术”等等。从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实用性角度已经得到较大改善,但仍然存在部分弊端,主要表现为:重视度不足、深入度不够、理解度不强。
二、影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质量的关键问题
(一)重视度不足
由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并未划入高考范畴,各地高中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度不足也是必然现象。不仅学生和家长存在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解误区,认为与学生的实际学情并不相符,对于高考并不存在直观的助益。而且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占用了信息技术课程的一定时间,造成信息技术课时保障更为紧张。
(二)深入度不够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主要讲解基础性的理论知识,虽然附加了部分应用类型的软件与硬件课程,但本质上并无法与日新月异的计算机产业的技术更新所持平。课堂讲授内容必然滞后于计算机领域的科学技术研发速度。那么这种时间滞后性,也很难让学生了解到最前沿的信息技术内容,以至于课程深入度很难真正开发。
(三)理解度不强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及科学发展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但是目前的情况是信息技术课程并未真正吸引学生的关注度,与智能手机相比,教师所讲授的相关内容过于枯燥和乏味,无法开启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参与度和体验度,进而导致理解程度不强的教学弊端。
三、针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现状及问题的积极对策
(一)加强课程重视度
信息技术课程随并未直接纳入高考范畴,但是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乃至了解事物发展规律的创新精神均具有支持作用。由于现代社会发展速度极快,而信息技术成为了解时代发展的必要基础技能。往往学生仅需要一点知识线索,便可以借助网络自学。那么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但是為了平衡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平衡发展,可以在其他学科的讲授过程中引入部分信息技术知识点,或采取信息技术直接发掘学科内知识点。进而达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间接增强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视程度。诸如,引导学生以world为载体在语文课中写作,以excel表格在数学课程中做统计,从而达到交叉知识点渗透与应用操作的培养,增强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
(二)适当补充和拓展
由于信息技术快速迭代与演化,全新的技术类型并不可能第一时间出现在教学大纲。那么就要求信息技术课程不断接收外部信息的变化,适当设计校本课,以信息技术的前沿为核心,在课堂教学内适当补充和拓展相关知识点,真正将最新的学科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科知识的深入度。诸如:Windows中的Office办公软件作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关键知识点,虽然world或excel等知识点的讲解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但是的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描述必然存在时间滞后性。而最新版本Windows10系统,则融入了墨迹书写功能,可以作为更加智能的排版工具,并借助3D演示技术呈现多维体验视角。教师可以在课堂展示环节将这一功能向学生进行简要介绍,同时将软件安置于教师端,演示设计作品的丰富性与多元性。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发展的最新应用方向,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感,加强课程深入讲解的时效性。借助拓展性的知识点,补充教材本身的知识盲区,吸引学生关注信息技术最新发展,方能激发学生的潜在学习动力,支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优化。
(三)积极讨论与实践
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知识点理解程度不强的因素较多,但关键因素仍然与教师的实践设计方案存在较大联系。如果教师能够将操作内容作为课程核心,学生则可以在实践环节中逐步加强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并掌握应用软件的基础步骤与关键技术。从认知到熟练,是训练的过程,更加是不断积极讨论和尝试的过程。教师在讲解相关知识点时,并不需要直接将答案公布出来,完全可以由学生积极讨论,研究如何操作。学生自我操作意识的迭代也会从发现的视角中逐步凝练,并最终形成普遍操作能力。因此,讨论是实践操作的第一步,也是奠定深刻记忆与操作习惯的初始阶段。而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则更加需要注重学生的操作习惯,诸如十指打字很多学生便难以做到,往往习惯于单手打字或单指打字。不良的操作习惯虽然在实践环节中产生,但与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不强也存在密切联系。为了增强学生常规操作习惯的培养,必须首先引导学生理清关键知识脉络的成因和机制。教师可以从人体工程学角度,讲解键盘字母设置在使用习惯上的便捷性,当学生真正理解了这样的设置精妙,方能改变原有的操作习惯,培养对于信息技术的正确认知与理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讲授环节中,必须规避重视度不足、深入度不够、理解度不强等教学问题。需要通过加强课程重视度,适当补充和拓展知识重点,并借助积极讨论的氛围与实践操作的训练,增强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参与度和主观能动性,进而逐步优化课程质量,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锋,柳瑞雪,任友群.确立核心素养、培养关键能力——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的再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18,47(01):46-55.
[2]赵志明.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浅析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教学[J].学周刊,2018(01):154-155.
作者简介:
陈睿,女(出生日期:1979.11.23—),云南昭通人,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彝族,研究方向: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