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荣
预习,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并不陌生,是经常要求学生去做的。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大多数教师只是把它当做是一种学习方法,并没有作为一种教学手段,预习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于预习,我们应该做到“有目标、有点拨、有检测、要坚持”这样,预习才能达到预期目的,阅读才有收获。
制定目标,准确导航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让学生进行预习,并没有给学生设置一定的目标,只以一句“去读读课文,预习一下”草草了事,让有的同学误认为语文预习作业就是读读课文,画画生字,蜻蜓点水、应付敷衍。预习的过程中一番“热闹”景象,有读书声、议论声、写字声,随随便便,漫无边际,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设置预习目标。
要制定实际有效的课堂预习目标,教师必须在熟悉教材及《课标》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情况后,根据教材形成基本成熟的课时目标,然后根据课时目标制定预习目标,转化成相应的问题。具体的目标,可以让学生知道该节课会获得一点什么知识,掌握一种什么方法,培养一种什么情感。因此,每个预习目标要具体落到一个点上,绝对不能面面俱到、笼统、模糊。另外,目标的制定也不宜多,2—3个即可。目标制定过高,大多数同学会“吃不下”;目标过低,又会有很多学生“吃不饱”。因此制订预习目标时就应具备一定的弹性,既要考虑全体,又要适应个别需要。教师要善于质疑,善于设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逐步理解内容,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这样,学生通过目标的引领,朝着既定的方向去努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效点拨,小组合作
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年龄小,自主反思、自主调节学习方法的能力相对较差,教师除了要激发小学生的预习兴趣之外,还要教给他们語文预习的方法。教给小学生的预习方法,要求尽量细化,要求可操作性要强。因此,教师应该教给学生预习一篇课文的一般步骤,为预习活动构建模式,使预习活动有章可循。预习一篇课文,一般来说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初读文,知概貌。从头至尾地把课文读一遍,要求能大概的掌握课文的内容,获得整体印象和感受,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如在预习《秉笔直书》时,初读课文,学生能初步了解到课文讲的几位史官不惜牺牲生命,也要用笔记录历史真相的事。通读时,还要求学生看课文后的思考题,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读就显得不盲目。
2、学字词,除障碍。自学认字表,写字表中的生字,认字表的要掌握读音,写字表的要掌握音形义,在课文中找出生字词,画出带生字的词或句子,以句学词,以词学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3、再读文,提问题。通过预习,学生能初步熟悉课文,但不可能理解和弄懂所有问题。所以要引导学生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语句以及课后问题作好标记,并提出质疑。例如在学习《三月桃花水》时,为了更好地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可以提示学生练习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提问,即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课文怎么样写三月桃花水?为什么作者笔下的三月桃花水这样美?这样,使学生做到在课堂上的听课有目的性,带着问题来听课,提高听讲效果。对能在预习中提出问题的学生,老师应多加表扬和鼓励,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4、动手记,重积累。专门准备阅读笔记,积累优美的词句,重点段落。“眼过千遍,不如手写一遍”,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
另外,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自己所受到的启发和感受,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可以畅谈自己的预习收获,譬如朗读精彩重点段落、谈感受体会,还可以提出自己的质疑,并在小组里合作交流、共同探讨,对课文进行进一步理解,围绕预习目标进行总结完善,形成小组观点。
预习检测,成果展示
朝着预定的目标,学生经过了认真的预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教师怎样了解呢?这就需要我们进行预习检测,检测的内容可以包含字词掌握、内容把握、思想感情、写作特点等等。但是内容不宜太广,面不要太大,题量少而精。形式可以多样化,朗读,检测学生是否扫除字词障碍;听写,检测生字词的掌握;口头表述,检测内容的把握;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简单的试题问答,总之,要切合预习目标。对于认真预习,有一定收获的学生,应给予他们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和鼓励,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长期坚持,养成习惯
学生形成一定的预习能力之后,我们还要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1、 对有困难的学生要手把手地教,帮助他们尽快掌握预习的方法。还可以降低预习要求,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2、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经验交流,提倡互学互帮,互相督促。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语文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经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听听别人的学习经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形成自学的风气。
3、循序渐进,开始要专门安排预习时间,预习目标和要求由教师制定。在学生基本掌握预习方法后,逐步把预习活动放到课外进行,可以自己尝试制定预习目标,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但教师更要严格进行预习作业的检查,使预习活动切实落实,养成习惯。
前有目标,后有检测,过程点拨,贵在坚持。久而久之,预习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自学能力也随之发展,学生就会喜欢阅读,喜爱语文。“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