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生动的魏晋诗歌

2018-09-25 06:12高丽丽
赢未来 2018年5期
关键词:气韵生动血脉

高丽丽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多给人消极、颓废、悲观的主观感受,李泽厚先生的《人的主题》一文促使我对魏晋诗歌主旨进行重新认知。魏晋诗歌的生动气韵开始于东汉末年。生动气韵是魏晋诗歌的思想核心。作为个体的人性流露与人格意识的觉醒,使这种生动气韵从魏晋开始流淌于后世诗歌血脉当中。

关键词: 气韵生动 东汉末年 魏晋诗歌 思想核心 人的覺醒 血脉

提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头脑中跳出的多是政治黑暗、人生易老、生命无常、世路艰难等带有消极、颓废、悲观色彩的关键词。多年的教学经验经过沉淀,使之成为一种很难改变的客观存在。近期在《中国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验教材)高一年级上的传统文化专题学习中拜读了李泽厚先生的《人的主题》一文,不禁感愧自己对魏晋诗歌主旨的理解是肤浅和散乱的。有效的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要带领学生找到诗歌背后的精神内核,这也促使我不断的进行教学反思,所以对普通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魏晋诗歌细加梳理之后,笔者在此浅谈一下魏晋诗歌的生动气韵,敬请雅正。

一、魏晋诗歌的生动气韵开始于东汉末年

《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是一首东汉的五言诗。“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一个人通常活不满百岁,心中却老是怀揣着千年后的忧愁,这是何苦呢?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既然人生短促,生离死别的哀伤不幸那么真实,为什么不及时行乐?这种感叹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也在劝人通达世事,及时行乐。表面看似消颓、悲观,背后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原因在于,从东汉末年开始的两汉经学崩溃,人们着重探究被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几百年的先秦名、法、道诸家,文化思想领域比较自由而开放,议论争辩的风气盛行。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社会的主流,在他们眼中所谓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大都是统制的束缚、皇家钦定的标准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并不怎么可信可靠。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究竟在哪?在于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表面上看来似乎是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

二、生动气韵是魏晋诗歌的思想核心

纵观魏晋文学,对人生短促的感喟,对生死存亡的重视,从社会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了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

“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亦何早”(曹丕);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王羲之)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鲍照)

……

在这些名流的吟唱中,我们又看到生命无常、人生易老这一普遍命题。这些永恒命题下的咏叹之作之所以动人心魄、感人至深与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密不可分。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战祸频仍,疾疫流行,死亡枕藉,即使上层贵族也不能幸免。加之魏晋时期哲学思想非常活跃,先哲们提出的问题很多、收获也很丰硕。虽然在时间、广度、规模、流派无法与先秦相比,但思辨哲学所达到的纯粹性和深度,却是空前的。可以说魏晋时代是一个突破数百年的统治意识,重新寻找和建立了理论思维的时代,一个追求真善美的新时代。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之下,人理所当然的对自己生命意义、机遇命运进行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正因为如此,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相对的是“烈士墓年,壮心不已”,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很快与 “慷慨多气”的豪迈不羁交融在一起。在“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是“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王羲之在自然的怀抱中寻找到了慰藉。悲伤并没有让人心衰气丧,相反,人们从自然和社会的磨砺中获得的是具有一定浓度的积极情感。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歌,在思想内容上也高于后世腐败之作。这种蕴藏其中的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使后人听到了久违的“觉醒”声音,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

陶潜,就是“觉醒”的优秀实践者,也是优秀文化的社会底层代表。在坎坷不遇时,“陶潜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将内在人格觉醒与现实生活完全融合在一起。作为处于社会中下层的知识分子,或出仕或归隐,自己可以掌握。在他心中在官场为官就是为五斗米折腰,是委曲以累己。当体悟到“心为行役”的羁鸟无法展翅高飞之时,连夜挂印归去,因为归隐田园才是他心灵的归宿。相比同时期的阮籍之流在政治斗争的洪流中身不由己,陶潜在精神上是快乐和安慰的,相比之下阮籍的穷途之哭则每每另后人唏嘘。但他们都完成了内在人格的觉醒,分别达到了底层士人“超然事外,平淡冲和”的超旷之美和上层士人“忧愤无端,慷慨任气”的痛苦之美。从不自觉转变为自觉,从无意识转变为有意识,阮籍和陶潜两位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优秀诗人,成就了魏晋诗歌的生动气韵,也成就了魏晋风度的巅峰!

艺术的成熟需要人生沧桑的反复历练,苦其心志的人生阅历更能成就源于心灵的文学作品。也许是二千年儒家思想的浸润,历代文人的官场情结都过于浓厚。既然拥有卓越的才学和兼济天下的宏伟志向,“学而优则仕”就是他们唯一的人生通达出路。有人豪情壮志,有人人生得意,有人壮志难酬,有人怀才不遇。所以诗言志、文抒情的经典诗文中总是充溢着不平、不遇的不满与悲愤,这种失意与得意也就创造了文学的不朽。生活的磨难,人世的沧桑,没有销蚀这些文人的才华,反而成就了他们的文学美梦,“名因文章著”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心灵安慰。作为个体的人性流露与人格意识的觉醒,使这种生动气韵从魏晋开始就流淌于后世诗歌血脉当中!

就语文学习来说,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语文的过程”,是语文的个性化或是本体化过程,完满这一过程基础是教师有效地解读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想要处理好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不能盲目地一味在“怎么教”上下功夫,“教什么”同样重要。准确、深刻、有序的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就实现了认知与情感的统一。这些都将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一面新镜子,视野开阔。

猜你喜欢
气韵生动血脉
松龄血脉康胶囊
赓续红色血脉,再创安仁辉煌
血脉里的眷恋
血脉之恋
论中国画中的“气韵生动”
浅析气韵生动
水粉色彩造型研究
血脉
从“清癯之美”到“丰腴之美”:魏晋至隋唐人物造型艺术形象的演变
警惕误区:因遗嘱无效,血脉之亲对簿公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