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善文
摘要本文通过将版权侵权行为置于风险学之中,从版权侵权的风险内涵、产生原因等方面结合现今社会的版权侵权事件进行分析和梳理,并基于风险控制理论提出版权侵权风险接受、版权侵权风险降低、版权侵权风险规避和版权侵权风险转移等策略,为版权侵权预防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风险控制 版权侵权 预防
一、引言
版权产业逐渐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根据中国版权产业经济贡献调研的调研结果。,2015年中国版权产业的行业增加值己突破5万亿元,达50054,14亿元人民币,占全国GDP的7.30%;城镇单位就业人数1666.90万人,占全国城镇单位就业总人数的9.23%;商品出口额为2633.36亿美元,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11.58%。数据直观地显示了版权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版权产业为解决就业、推动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经济新常态下调结构、稳增长的新动力。
版权侵权行为正在阻碍着版权的健康发展。通过研读最高人民法院、各地知识产权法院发布的年度“10大知识产权案件”和国家版权局发布的“年度全国打击侵权盗版十大案件”、“全国版权执法统计等报告”等文件,版权侵权案件的数量、涉案金额都在不断上升。一方面,是版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的表现;另一方面,则凸显出对版權侵权行为的风险防范不足。
鉴于此,本文将版权侵权行为置于风险学之中,从内涵、产生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梳理,并基于风险控制理论提出相应的预防策略。
二、版权侵权行为的风险学内涵
风险,目前学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生活中,风险常常来自“风”,风灾、风暴都是风险;风险作为管理实践和学术研究始于美国的保险业中,1964年美国著名学者威廉姆斯(C.Arthur Wilfi-ams Jr)和汉斯(Richartel M.Heins)出版了《风险管理与保险》(《Rj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一书,系统论述了风险管理的理论知识。通常,风险有三个最主要特征:不确定性、客观性、普遍性和损失性。总的说来,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和可能存在损失。
版权在创造、运用和保护的过程中,时刻伴随着版权侵权风险存在。首先,版权内容的创作和产生过程中存在着风险。一是内容本身的风险。内容是否为原创,来源是否为合理使用,或得到相应的授权;二是内容实现的风险,创作中技术手段的使用是否侵权。例如创作使用的计算机软件是否为正版,是否将个人版软件用于商用等。其次,版权运用的过程中存在着风险。一是传播中的风险,作品经过发表、传播和展示就无法避免被抄袭的风险;二是使用中的风险,作品完整性被破坏、被歪曲、被恶搞等侵权现象的发生。最后,版权保护过程中存在着风险。一是版权法律知识水平及相关业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版权风险预防和控制的效果;二是所坚持的版权法律底线和道德价值标准,对版权侵权行为的界定和认可,影响版权侵权风险大小;三是管理机制,内部制度的完备与否,体制机制是否健全等因素决定着对版权侵权风险的反应速度和应对机制,这些不确定因素为预防版权侵权增加了难度。
风险通常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风险损失等要素组成。版权侵权行为产生的原因即风险因素,版权侵权行为的发生即版权事故,版权侵权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和名誉损失即风险损失。下文,将主要分析版权侵权风险因素——版权侵权行为产生的原因。
三、版权侵权行为产生的原因
版权侵权行为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成本、技术、法律和管理等方面入手,结合风险要素,分析版权侵权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成本因素
一是侵权行为所需的经济成本低。以图书为例,正版图书的生产和制作在原料、包装和运输等环节都有相应的行业标准和要求,盗版书籍通常选用劣质纸张、有毒有害的油墨进行印刷,耗费的成本远低于正版图书,实际阅读质量差,严重的将危害健康,也阻碍了出版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侵权行为所需的时间成本少。受“拿来主义”的思潮影响,“复制、粘贴”等高效手段,很多作品常常被快捷地“拿来”使用,并进行创作,而忽略了最基本的底线——合理使用。《著作权法》中明确规定了多款“合理使用”的方式和内容,但鲜有使用者知道、了解并遵守这些内容,更有甚者还将著作权权利关系复杂的“原创”作品理解为自己的作品。
(二)技术因素
技术的进步和流通速度的加快,为版权侵权行为提供了保证。过去,看电影通常只能到电影院观看。现在大多数热门的电影只要上映,就能在网上找到“枪版”电影。虽然这些电影观看效果不及影院,但随着技术进步,其观看效果也在提升,互联网的连接速度在加快,“枪版”电影的传播速度也在缩短,这都在为侵权盗版行为提供技术支撑和保证。
技术限制措施不够,让版权侵权行为更容易实现。例如,光盘的防拷贝技术虽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被拷贝,但盗版光盘的制作者为了追求利益,想方设法地破解技术,实现快速复制复制进而赚取利益的目的;软件的序列号验证机制,本质上是为了防止软件被盗版而设置的一道门槛,由于正版软件售价不菲,软件黑客们破解软件并免费放在互联网上供下载使用,这对软件开发者造成了经济损失。
(三)法律因素
法律条款的滞后性,无法让新生的作品得到版权保护。针对“综艺节目模式”、“电子游戏”等新式作品,《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类型未能涵盖其中,事实上不能通过其得到完整的保护。“综艺节目”其节目影像可以“类似电影方式创作的作品”进行著作权登记,而其真正的核心“综艺节目模式”现在能否成为《著作权法》中的作品还存在争议,其仅能形成文字后,以“文字作品”进行登记。“电子游戏”其涵盖的作品类型更为丰富,包括:游戏画面、人物角色、音乐音效、游戏程序等,每部分都能进行著作权登记,但工作相对较繁琐;另一方面,由于电子游戏是基于人机互动而运行,不同互动下都能产生不同的内容,在现今的法律中无法从整体上进行保护。
维权难度大,让版权侵权行为屡禁不止。相较于版权侵权,维权在取证上难度大、受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在诉讼途径中,所耗费的时间精力和环节多,不利于小型的版权侵权案件;在赔偿标准上,往往会出现赔偿款低于律师费用等问题,造成“入不敷出”的情况。这此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放纵了版权侵权行为的发生,增加了版权侵权行为的风险。
(四)管理因素
宏观上,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不完备,增加版权侵权行为实现的机会。目前,各地的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主要合并在文化、新闻出版等部门里,相应的管理主体为版权管理处、科室,公务人员数量、运行经费仅以一个业务部门来设置。相较各地主要负责专利事务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相较版权管理部门,有独立的机构和经费,能够支撑开展全面的业务。这也使得版权公共服务的系统性、长期性需求无法被社会满足,增加了版权侵权行为的风险。
微观上,企业管理制度和个人意識的缺失,增加了版权侵权行为的风险。虽然大多数企业时刻都在创造版权,但大多处在版权管理制度欠缺、管理团队松散、侵权风险防范不足的环境下。很多企业以重视版权的创造和产品的经济价值作为其成功与否的标志,而忽略了版权创造后的风险防范。就社会中的每个人而言,学校教育的缺失、获取专业版权教育的机会少,很难全面地提升个体的版权保护意识,对具体的侵权行为的认知不足,增加了版权侵权行为的风险。
四、版权侵权风险预防策略
版权是一种有经济价值的资产,能够为其带来收入和增值,越来越成为竞争的核心;版权是知识产权,是知识领域的权利归属,也是智力成果得到保护的手段。所以,版权侵权行为一方面不仅侵犯了著作权人的财产权,即经济利益等方面的损失;还造成对其人身权的侵犯,即相应的名誉和维护作品完整性等权利。这是一种风险行为,需通过一系列手段降低版权侵权行为的风险,预防版权侵权行为的发生。
本文通过借鉴和引入风险管理的模式,以风险控制视阈提出预防版权侵权行为的手段和策略,减少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低风险发生时的损失。风险控制主要有四种策略:风险接受、风险降低、风险规避和风险转移。
(一)版权侵权风险接受策略
此类风险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暂不需要处理但需监测其趋势变化。此种手段主要应对版权侵权数量、金额不大的个别案件,发生此类侵权案件时需要关注事件发生的动态变化,做好事件的动态监测。如果版权侵权风险进一步加大,可以通过发送律师函件、协商调解等形式进行处理。
(二)版权侵权风险降低策略
通过各种手段去降低产生风险的要素,将风险损失降低到预期的水平。版权侵权风险发生前,可以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一是提升版权保护意识,加大对版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学习,掌握版权保护的基本原则;二是及时进行版权确权登记,厘清作品的著作权及其相关权属关系,建立作品版权登记数据库;三是建立版权管理制度,构建版权管理团队,从制度、人员等方面构筑长效机制。
版权侵权风险发生后,积极应对版权侵权事件、降低风险损失。一是加强证据收集与保存,固化相关证据,为后续风险降低活动提供准备;二是通过发送律师函件等形式,告知版权侵权事件提出赔偿申请;三是合理进行调解,争取正当赔偿,降低经济损失。
(三)版权侵权风险规避策略
本策略是将产生风险的要素彻底消除,风险便随之消除。主要通过版权行政执法、法律诉讼等手段,依据《著作权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责任,以此达到规避风险的办法。
(四)版权侵权风险转移策略
在风险管理责任不能转移的前提下,通过购买保险、转移给供应商等手段将版权侵权风险的损失转嫁出去。一是购买版权保险,现在国内外保险公司均有版权保险。我国主要的版权保险主要有著作权交易保证保险和版权保险箱等品种,通过购买版权保险,转移版权侵权风险。二是作品授权开发,通过签订作品授权开发合同,将作品的版权运用风险转移到第三方,降低自身的版权侵权风险减少损失。三是授权律师事务所代理版权法律事务,包括版权风险分析、版权相关合同拟定、版权侵权代理等事务,提供专业版权法律服务,转移和降低自身版权侵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