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定
继甘肃考生魏祥之后,清华又录取到一位穷且益坚的青年学子——河北吴桥县考生庞众望。庞众望以684分,通过了清华大学“自强计划”。这两个来自底层年轻人的故事,让人唏嘘感叹。
事实上,庞众望和魏祥,都没住过学区房,也没上过辅导班。庞众望的父亲是位精神疾病患者,魏祥年少时父亲患病去世,两人都靠母亲带大。庞众望的母亲身体残疾,没读过一天书;魏祥的母亲中专毕业,在医院做护士。面对从小在这样艰难环境中成长的两位年轻人,我觉得更多的家长应该思考,家庭给孩子提供的最重要的東西是什么?
魏祥的母亲先是发现幼小的儿子先天残疾,后来丈夫又患病去世,在一个家庭几近被灾难摧垮的时候,仍坚信教育的价值,从孩子上幼儿园起,她每天陪孩子上学,陪孩子锻炼,把自己变成孩子的双腿。母亲这种坚持,当然是对孩子最好的毅力教育。
庞众望的父亲患精神疾病,母亲重度残疾,不良于行;他本人小时候又查出先天性心脏病,但其母让他用轮椅推着自己,挨家挨户为儿子治病筹钱。治病让本来一贫如洗的家庭雪上加霜,但她仍坚持送儿子上学读书。庞众望上学前,母亲就教他学做家务,教育他要面对困难,一个个去解决。母亲熬夜做针线活,一家人捡废品,也要还清债务,庞众望拿到通知书后拒绝捐赠的尊严,不正是来自他母亲的言传身教吗?
现在,很多家庭能买得起昂贵的学区房、让孩子课余参加高价的辅导班,但这样的家庭,未必都能让孩子最真切地感受到爱、坚毅、如何在极端困境中活出尊严。事实上,这些品格,比学区房贵出千倍,这些品格,更不是天价辅导班所能传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