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贫困地区:不是一“兜”就灵

2018-09-25 10:28丁铭李云平魏婧宇
百姓生活 2018年9期
关键词:联村大病残疾

丁铭 李云平 魏婧宇

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记者调研了解到,不少深度贫困地区对因老、因病、因残致贫返贫的人群采取了兜底政策,但脱贫任务仍然艰巨,需进一步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幸福院兜“住”难兜“厕”

在不少深度贫困地区,未富先老、因老致贫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互助幸福院,让贫困老人老有善养、老有所依。记者调研发现,目前居住在幸福院的贫困老人“吃喝”没有问题,就是“拉撒”问题还未解决。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卓資县扶贫办主任张少华介绍,卓资县各个乡镇通过消灭“空壳村”、合并“弱势村”、撤并“老龄村”等措施,改建新建集中居住、分散生活的幸福院53处,共安置贫困户653户1045人。

记者在该县梨花镇东壕赖村幸福院看到,水泥路两侧整齐排列着一排排平房,每间平房都配备了存放煤炭等杂物的小院,屋内还专门配置了储物间。73岁的村民刘满福告诉记者,他3年前因脑出血导致行动不便,住进幸福院后,用电、用水等生活问题得到解决,但取暖、倒污水、上厕所不方便。

而这恰恰是老年人最需要解决的。刘满福的老伴赵巧凤说:“户外厕所比较远,需要到200多米以外的旱厕,岁数大了,腿脚不灵便,有时候内急,没等到了厕所就拉到裤子里了。”

在100多公里以外的兴和县大库联乡大库联村幸福院内居住的贫困老年人,同样面临取暖、上厕所不方便等生活问题。80岁的村民武玉梅告诉记者,现在自己还有一定自理能力,还能做饭、生火炉,“吃喝”暂时没有问题,就是“拉撒”比较费劲,只能到院里唯一的旱厕上厕所。尤其在冬天最不方便,不小心还会发生摔伤等意外。

东壕赖村委会主任郭九升对记者说,由于幸福院没有集中供暖、排水系统,每户屋内都没有设计卫生间,所以老人们只能生火炉取暖,还需要到户外的旱厕上厕所。大库联乡党委书记冯俊说,幸福院虽然解决了农村贫困老年人住的问题,但在很多方面还需要完善。

解决因老致贫问题需要与农村养老体系建设和厕所革命结合起来,捆绑国家项目资金集中投入,统筹修建具有一定规模、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幸福院,切实解决贫困老人的养老和生活保障问题。

大病兜底难兜债

在一些深度贫困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主要贫困原因。在地处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内蒙古兴和县,因病致贫户占贫困户30%以上。

记者调查了解到,兴和县通过实施健康扶贫工作,确保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住院、慢特病门诊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5%。尽管这些贫困户现已实现大病报销兜底,但在被识别为贫困户之前产生的高额医疗费用已成为沉重的家庭债务,短时间内难以化解。

兴和县大库联乡大库联村村民石建民告诉记者,他2015年患脑梗花费约6000元,妻子先后做乳腺瘤、弹力性纤维瘤、腰椎骨狭窄手术累计花费7万多元,当时最高报销比例为30%左右,其余部分由自己负担。他家于2017年11月被识别为贫困户后实现大病兜底,但之前自己负担的5万多元医疗费用难以享受到报销政策,现在还欠2万多元的外债。

与石建民类似,村民靳俊于2012年做结肠癌手术,一共花费10万多元,当时报销3万多元,另外借了7万元。他家于2014年被识别为贫困户后实现大病兜底,现在还剩6000多元的外债尚未还清。内蒙古医科大学派往大库联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孙利军介绍,大库联村常住人口为295户652人,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为82户157人,80%以上的贫困人口均因病致贫,每个因病致贫家庭都有几千元到上万元的债务。

孙利军认为,贫困家庭沉重的医疗债务是其最大的返贫风险。对此,包括医疗部门在内的帮扶部门,应对因病致贫群众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让大病人口尽快康复,之后通过扶持其发展产业、落实就业化解家庭债务,进而实现脱贫。

政策兜病难兜残

长期以来,由于贫困残疾人在各地分布较为分散,且每个残疾人在残疾情况、程度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所以各地很难保证贫困认定的精准程度,更难以精准地为每一位残疾人量身定做脱贫计划。

53岁的大库联乡大库联村村民高玉祥,2008年因操作弹棉花机发生意外,导致右手残疾,失去部分劳动能力,妻子李春霞患有小儿麻痹症没有劳动能力,两个儿子分别上大学和小学,生活比较困难,全家于2014年被识别为贫困户,4口人均享受3000元/年的低保金。高玉祥没有其他特殊的补助。

64岁的王玉付是大库联乡海卜子村的贫困户,他的老伴和儿子每年有低保补助,人均有3600元。他的儿子王海喜患有精神疾病,有严重的暴力倾向,2018年被认定为三级残疾。而残疾补助只针对被认定为一二级残疾的贫困户,王海喜就没有拿到残疾补助。

大库联乡党委书记冯俊坦言,残疾人家庭由于劳动力被束缚、没有稳定收入来源,脱贫问题突出,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的家庭脱贫则更是难上加难。残疾人的贫困情况较为复杂,由于缺乏针对性强、指向精准的扶贫资金和项目,地方政府只能对因残致贫户实行大病兜底、低保兜底政策。

面对各类因残致贫户,一些地方往往存在片面认识:一是认为残疾人“无劳动能力”或“无脱贫能力”;二是将贫困残疾人作为兜底对象“一兜了之”;三是将贫困残疾人的少数淹没在脱贫攻坚的多数之中,以平均数掩盖这一特殊的少数。

为了将贫困残疾人精准扶贫工作落实到位,干部群众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一是切实提高对贫困残疾人脱贫的重视,精准出台更多惠及残疾人贫困户的特惠扶贫政策;二是支持建设适合智障、自闭症、脑瘫等困境少年儿童的集医疗康复和特殊教育于一体的康复教育机构,减轻这部分特殊困难家庭的负担;三是加大对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的集中供养、托养服务和辅助性就业扶持力度,释放家庭劳动力,解决整个家庭脱贫问题;四是对非一二级残疾的贫困户,除了增加低保补贴外,还应该适度扩大残疾补助的发放范围,照顾到这类残疾人群。

(据《半月谈内部版》)

猜你喜欢
联村大病残疾
农村教师的新乡贤身份研究
——以浙江省兰溪市“联村教师”为例
大病预防先调湿热
兴旺农村产业用三招
提质增效求发展 联村联户见实效——成县2015年核桃产业发展纪实
山联村为啥美
煮饭时加了点它 就能防治5大病
大病医保 重细节保落实
建立大病保障机制正当其时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