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彩云
【摘要】 目的:探讨在糖尿病合并结核病护理干预中,通过日常化管理模式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糖尿病合并结核病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2例,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与日常化管理,观测两组血糖变化、疾病认知及用药依从性。结果:干预前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认知良好率及依从性良好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糖尿病合并结核病患者日常化管理,可有效调控患者血糖,同时提升其疾病认知和用药依从性。
【关键词】 糖尿病合并结核病; 日常化管理; 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8.16.04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16-00-02
糖尿病合并结核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其无论是治疗难度,还是护理难度都非常大。有研究数据显示,相较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结核病的发病率可达到2~4倍[1]。随着病情的发展,糖尿病合并结核病甚至可能致使全身各个血管、神经受到累及,从而使得机体的抵抗力严重下降,引起恶性循环,使得疾病的发展速度持续增加[2]。目前,针对该病的临床治疗,并未出现更为理想的治疗方法,为此,针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促使患者提升疾病认知意识,加强自我约束,对有效实现疾病控制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笔者在针对糖尿病合并结核病患者的护理干预中,积极实施日常化管理,现对其具体实施方法及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接诊的糖尿病合并结核病患者中选取64例,所有患者均根据《实用内科学》中关于糖尿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标准进行确诊[4]。按照随机数字排列法将64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2例,女11例,男21例,平均年龄(53.62±2.28)岁,平均病程(3.21±0.15)年;观察组32例,女13例,男19例,平均年龄(54.15±1.36)岁,平均病程(3.18±0.2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日常化管理。(1)成立小组。安排科室专科医护人员接受糖尿病合并结核病的治疗和管理的集中培训,邀请专家或者主治医师来担任日常化管理的责任人,责任人必须有2级医院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在3级医院接受过1年及以上的进修学习,主要负责对医护人员糖尿病合并结核病的日常化管理实施进行督促和指导,同时针对管理期间遭遇的各种问题,给予协调处理。组员则负责日常化管理的实施,及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2)建立制度。因结核病属于传染病疾病,而糖尿病又属于终身性疾病,必须引起护理人员日常化管理的高度重视。笔者结合医院结核病疫情报告制度及防治工作管理规范等相关要求,制定了糖尿病合并结核病的日常化管理工作制度,明确了日常化管理的主要流程及实施方法。(3)建立档案。为患者建立管理档案,档案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内容: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住址、家族史、用药史等)、疾病及并发症(结合现病史对并发症及疾病情况进行了解;通过检查明确当前健康状况及危险因素等)、临床治疗情况(诊疗分级、运动、饮食、随访管理计划等)、不良健康行为(运动、饮食、饮酒以及吸烟等)。(4)病情评估。结合《糖尿病合并结核病病例管理》及《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结核病治疗指南》中关于糖尿病、结核病综合评估的要求进行分类,结合患者的分类结果对其进行管理体系的划分[5]。(5)制定方案。针对确诊的糖尿病合并结核病患者,在其进行相互沟通交流,制定可行性治疗方案,促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得到提升,同时与患者签订一份保健“合同”,为期提供个性化的监测卡和健康处方,并指导其了解监测卡的使用方法。(6)定期随访。随访形式主要采取上门随访、电话随访、门诊随访及小组群体随访四种方式。随访内容包括生活方式、临床体征、症状、实验室检查及用药情况等。随访要求:根据糖尿病合并结核病管理要求和患者病情确定随访时间;每次随访都必须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重新评估;警惕患者出现身体不适症状,以便及时做出随诊,并嘱咐患者下次随访时间;与患者进行充分交流,并进行个性化的健康处方制定。(7)网格化管理。由管理队伍深入到单元、小区和家庭进行上门调查,在获得资料后再汇总成数据库,采用专门的电子登记本对糖尿病合并结核病患者情况进行汇总,由专人负责随访,及时对患者的随访资料、时间等记录到登记本中,便于下次体检计划和随访需要。(8)健康教育。针对确诊为糖尿病合并结核病的患者进行集体学习,帮助其了解糖尿病、结核病的疾病知识、饮食结构要求,同时举办健康讲座、俱乐部及知识竞赛等方式不断丰富糖尿病合并结核病患者的知识体系。重点结合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来开展健康教育,告知其生活、运动、饮食等存在的高危因素,帮助其避开危险因素,实现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1.3 观察指标
(1)血糖变化:对两组实施干预前与实施干预后3个月的血糖指标变化情况进行测定统计。(2)疾病认知:采用自制疾病知识认知调查表对患者疾病认知做直接调查,满分为100分,60分及以上为认知良好,60分以下为认知性差。(3)用药依从性:对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的情况进行调查。采用MA-VAS评分,在纸上画一长10 cm的线段,代表0~10分,0分表示完全未遵医用药,10分表示完全遵医用药。8分以下表示依从性差,8分以上表示依从性良好。
1.4 統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7.0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血糖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疾病认知与用药依从性情况比较
观察组认知良好率及依从性良好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合并结核病在临床治疗和干预中的关键在于长期、早期、综合治疗,以及有效的治疗措施、健康指导、积极配合,而最主要的目的是能够帮助患者接近或者恢复到正常状态[6]。根据临床观察发现,糖尿病合并结核病患者普遍表现为“知晓率低、患病率高、控制率低”的显著特点[7]。随着糖尿病和结核病的持续发展,最终致使患者的神经、血管等受累,这不仅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严重下降,同时还会给社会和家庭造成较大负担[8]。大量研究证实,通过对糖尿病合并结核病患者进行早期的血糖等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可较好的实现对病情发展的控制,从而实现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9]。为此,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提升糖尿病合并结核病的医疗水平,加强护理的规范化和管理方式的科学化,更好的实现对疾病的预防控制[10-11]。
日常化管理是一种以患者疾病特点为基础,从饮食、运动、疾病等各方面为患者提供综合干预,同时实现干预的日常化落实[12]。在日常化管理模式中,笔者组建了专门的管理小组,合理分工,明确职责,保证运行;在实施管理期间,通过发现患者,建立档案,病情评估明确糖尿病合并结核病患者的具体情况,再结合患者个体情况给予相应的管理方案,同时基于网格化管理和健康教育的开展,来更好的督促患者和提供宣教,让患者自我约束能力提升,进而实现病情控制。
根据本研究结果来看,实施日常化管理的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认知良好率及依从性良好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而言之,在糖尿病合并结核病护理干预中,通过综合全面、日常的日常化管理模式的实施,可有效实现对血糖水平的控制,以及对患者疾病认知、用药依从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姜辉,刘玉琴.结核病合并糖尿病的流行现状及其防控[J].生物技术进展,2017,7(1):25-29.
[2]胡海娟,邹圣强.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抗结核治療效果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9):1504-1505,1581.
[3]张丹.结核病合并糖尿病的护理探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21):170-171.
[4]刘希明.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相关因素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1):56-57.
[5]赵志平.50例糖尿病合并结核病治疗效果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6):133-134.
[6]汪清雅.结核病合并糖尿病防治模式研究进展[J].热带医学杂志,2015,15(3):417-420.
[7]邢丽华.结核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诊治分析[J].吉林医学,2015,36(9):1895-1896.
[8]严福建,陶华兴,徐明丽,等.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肺结核84例特征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2014,26(11):613-614.
[9]王颖.护理干预对糖尿病并发肺结核病治愈的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2014,34(19):63-64.
[10]潘利萍,王君.护理干预对糖尿病合并结核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5):107-109.
[11]王秀军,张小云,高宁,等.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饮食问题的循证护理[J].北京医学,2013,35(9):795,798.
[12]吕莉.老年糖尿病合并结核病33例临床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2):274-275.
(收稿日期:2017-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