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权
近来,人们谈及工匠精神,越来越像是一种营销手段,被大范围滥用。虽然对“匠”这词谈得很多,但对于工匠其实却不怎么尊重,而且不少广告上标榜匠心的品牌,自己在品牌化生产的过程中,却连最基本的工匠都找不到。更让人尴尬的在于,这种被浓浓的商业气息包裹着的工匠精神,总是在对外宣传的时候,有意无意地给公众灌输着一种“原始动手精神”。
动手,就那么重要吗?除了技术以外,工匠精神还该有些什么?我今天想和大家探讨一下。
要探讨工匠精神,先要明白什么是工匠。我理解的工匠,不等于慢,而是那种令全身精血聚其中,令理念思想隐其内,其中艰辛历历在身而不足与外人道。更有甚者终其一生不得人知,身后数年才为人知晓,因之赞其清誉,痛其苦难,叹其成就,谓其工匠。这种匠人,是真正的匠人。他们对工作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好奇心,也有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能凭一个肉眼都难以觉察的改变,让人们感受到其用心。他们善于锐意精进、开拓创新,勇于转化思维方式,能以更加開放的心态接受失败。一锤一锯的一生,浓缩起来就是“苦练72变,笑对81难”。
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呢?工匠精神是一种认真、敬业的职业素养,是一种志业精神,就是要专注于自己做的事,精益求精,不断钻研,不断革新,以及传承,把99%提高到99.99%,把一件无门槛的事,做出核心竞争力来。
前不久,看了吴天明导演最后的作品《百鸟朝凤》。那是一个唢呐匠的故事,是一曲中国古代匠人精神的挽歌。他把自己的手艺当成是与这个世界呼吸吐纳的入口,其吹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那是吹给自己听的。而吹的过程中,他追求的是那种唢呐自身的精神,达到了技艺层面的完美与极致。
维护工匠精神需要个人的精进。做工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
而在与饰品相关、看似冷门的手艺上,一样有人同样投入敬畏和热情。去三亚采访一位苏绣大师,58岁,被当地的人们亲切地誉为“苏绣仙人”。她很喜欢自己的工作,坚持用手工的方法刺绣,细针密缕,慢工出细活。每年只织造6件,每件耗时2到3个月,售价几十万元。尽管价格高昂,但每上架拍卖会,她的作品都是属于门庭若市那种,立马销售一空。她说自己刺苏绣的秘诀在于心诚。每次刺绣前,她都会点一炷沉香,集中精神打坐10分钟,去掉尘世过多的浮躁和不平。她对工匠精神体会最深刻的时候,是她在制作苏绣的过程:一针下去,要先绣迭在上画完整的花样,再绣下面的花样。接着顺着形体回旋的纹路用短针盘针,匀密而不露针脚。针与针要相连而刺,第二针须接第一针的原眼起针,针迹要细如鱼子。只有绣得平、齐、均匀,才能保证使花样轮廓正确、齐整。“有时候仅仅靠兴趣是不够的,兴趣是可以发生转移的,但是一旦兴趣成为你的信仰了,那就是真正金不换了。”她说。
说完,她带我来到她的刺绣作坊,并为我们上演了一次刺绣的秀。一落座,眼睛就专注起来,看似旁若无人。这种精神感动了我。我一下子看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认真专注的人。她的动作应该称为纤细、多样,有很美的感觉,称得上“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从她的眼光里看到的是一种欣赏,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欣赏。而从她的产品里看到的却是一种人文情怀和人性化的思维方式。
这样的工作虽然有些枯燥,但自她的口中我发现一个巧理。在不太优越的条件下,只要一心一意集中精神去做,这就是用心了。如果对工作注入无比热切的情感,那么即使疲乏从指尖传到身体,精神也是不会累的,反而会因此变得格外动人。我相信,每一个能被称作匠的人,心中都有一把尺子不停在衡量。不紧不慢,抱着精益求精、宁缺毋滥的态度,熬着,磨着,炼着,在一锤一凿上狠下功夫,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做些微不足道的修正,炼木熬骨,千锤苦炼,惜器如金。不做则已,一做惊人。
一位朋友对我说:“只要给我们一根杠杠和一点时间,我们就能撬起地球。”同样,在我看来,只要给新时代的匠人们以宽容和尊重、机会和平台,他们必定能放飞梦想,改造世界。
呼吁“工匠精神”,一不能作秀,而是应该为 工匠精神的回归创造条件,将国力建立在创造型工人的磐石之基,而不是廉价劳动力的流沙之基上;二是个人或社会应对一些坚持工匠精神的企业,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激励。维护工匠精神,当然也少不了社会的尊重和政府的重视。在这一点,日本做得很好。
在日本,有这样一家卖羊羹的老店。小小3个平方米的门面,一年的营业额竟然高达3亿日元,将近2300万人民币。他们每天只卖150个羊羹,每人限购5个,要早上四五点钟去排队才买得到,至今46年,天天如此。羊羹源于中国,后来传到日本,这家小店所生产的羊羹,既是食品,又是艺术品,有顾客如此赞美:“美貌到舍不得吃,美味到忍不住不吃。”这就是传了几代人的工匠精神,追求极致、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整个日本社会对这些匠人非常尊敬,甚至崇拜,一点也不亚于对科学家、企业家的敬意。
当然,在全面推行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手艺都有得到继承的机会。我们要考虑的是做精做细,保护、抢救好我们中华文化的“神”。而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精进的同时,务必立即行动起来,从我做起,形成尊重工艺、尊重工匠、追求专业品位的好风气。一旦你那么做了,你大概会发现世界会有所不同。
由唢呐匠和苏绣大师再次想到我们,想到那些抱着得过且过态度的“差不多先生”,一时间竟有些恍惚。是啊,中国历来不缺技艺高超的工匠,但是工匠精神为什么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不正是缺少了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实实在在,深刻于心的精进。
在传统工艺不断衰退的今天,虽然并不是人人都要做工匠,但工匠精神却是每一个职场人做好本职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匠精神,既是一种坚守本心、求精求新的态度,又是一个人的沉潜和整个社会的沉淀。面对浮躁之气,能摒弃喧嚣,常怀赤子之心,是当今青年应有的品性,也只有静下来才能坐得住、做得好。为每份工作赋予情感,为创造而快乐,为专注而感动,未来某一天,当我们面对中国智造时就可以自豪地说:“瞧,那是我设计的。”
(编辑/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