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乳口腔免疫疗法对极低体重早产儿全肠道营养建立及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2018-09-25 10:38曹松霞曾谷兰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15期

曹松霞 曾谷兰

【摘要】 目的:探讨初乳口腔免疫疗法对极低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作用及肠道喂养建立的影响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7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科90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初乳治疗组(49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初乳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初乳口腔免疫疗法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住院时间、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初乳治疗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肠道内喂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02、5.652、8.040,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初乳口腔免疫疗法可降低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缩短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及住院时间,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 初乳口腔免疫疗法; 极低体重早产儿; 全肠道营养建立

doi:10.14033/j.cnki.cfmr.2018.15.07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15-0-03

初乳口腔免疫治疗(OIT)是指使用注射器或无菌棉签将少量初乳滴/涂在于新生儿口腔的过程[1-2]。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是指出生体重<1 500 g的新生儿,其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3-4]。在极低体重早产儿的存活和正常的生长发育中,喂养因素起重要作用,是影响其生存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早产儿喂养是否耐受、早期肠道功能是否正常是早产儿能否成活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寻找早产儿减少喂养不耐受干预方法,尽早建立肠道喂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科对早产儿采用早期初乳口腔免疫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本文拟通过对90例早产儿进行初乳口腔免疫治疗和常规治疗的对比研究,为临床早产儿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9月-2017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科病房9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出生体重≤1500 g或胎龄≤32周;(2)出生后24 h内转入新生儿科病房。排除标准:(1)出生时存在先天畸形、心脏病、代谢性疾病等严重疾病,预计存活时间<7 d;(2)住院期间存在需要进行外科干预的疾病(如先天性肠道畸形、膈疝等);(3)母亲存在母乳喂养禁忌证,合并活动性结核、艾滋病或重症肝炎及患肿瘤患者。本研究符合厦门市中医院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审核批准,患儿家属均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9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男48例,女42例;年龄1~24 h,胎龄27~34周,出生体重0.97~1.50 kg。两组新生儿胎龄、出生体重、性别及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基础疾病的常规治疗,家属运送来的母乳仅用于患儿的胃肠内营养,初乳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初乳口腔免疫治疗,具体如下。

1.2.1 初乳的获得 (1)采集:采集前用流水肥皂洗手,保证手洁净;使用泵乳器联合手动挤奶采集母乳,泵乳器每次泵奶结束后消毒后晾干;鼓励产妇每次泵奶坚持15~20 min,每天8次以上,夜间至少泵奶1次,连续采集7 d。(2)储存:使用一次性母乳专用储奶袋保存母乳,贴好标签(患儿姓名、床号、住院号、泵奶日期、时间、奶量),贴好标签后尽早冷藏并送至新生儿科;其余时间收集到的母乳储存于奶袋中,贴好标签后放入冰箱(-18 ℃)冷冻保存。(3)运输:母亲住院期间可以将奶直接送到新生儿科直接冷藏处理。母亲出院回家者将储存于奶袋中的新鲜母乳放入母乳保温包内,凝胶冰袋放置在周围,保持冷藏状态,尽快送到医院。宣教采用口头宣教与宣教材料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微信群并使用公众号,入院次日随访患儿母亲,了解初乳分泌及早期泵奶情况,再进一步对母亲宣教初乳对早产儿成活与否的重要性。

1.2.2 初乳口腔免疫治疗 核对奶袋标签上的信息与患儿住院信息后,治疗步骤如下:(1)用流水肥皂洗手,保证手洁净;(2)从冰箱冷藏内取出奶袋,使用1 ml注射器抽取0.2 ml初乳,温奶器内放置5 min复温;(3)负压吸球清理出患儿口腔内的分泌物,保持用力轻柔,呼吸道通畅;(4)去除注射器针头,将注射器沿患儿一侧口角送入口中,放于颊黏膜与牙龈之间,缓慢推注0.4 ml初乳,持续时间>20 s;(5)注射器不移出口腔,移到患儿另侧颊黏膜与牙龈之间,向口腔内推注余下的0.1 ml初乳,棉签轻柔涂抹口腔。推注前、后及推注过程中监测患儿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血压。初乳口腔免疫治疗2 h进行1次,以第1次开始涂抹开始计时,7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每日体重、达到全肠道内喂养的时间(全肠道内喂养量达120 ml/kg)、住院时间、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喂养不耐受及不良反应等情况[5]。出院标准:能自己吸吮进奶,每次进奶量>30 ml[6];生命體征平稳,体重每天以10 g/kg的速度增长,并已达2 000 g以上;不需要吸氧及用药,在一般室温中体温稳定。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初乳治疗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肠道内喂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及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且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近年来,早产儿存活率逐年上升,然而早产儿消化吸收及黏膜屏障功能不成熟,吸吮吞咽不协调,因而常出现胃潴留、呕吐、腹胀等喂养不耐受症状。据文献[7]报道,血小板下降、感染性肺炎等均为小儿正常生长发育危险因素。此时,早产儿吞咽功能、肠道发育均不成熟,长时间的肠外营养会影响肠道发育,易导致发生脏器功能损害、感染、代谢紊乱等并发症。由此可见,帮助早产儿建立吸吮、吞咽、呼吸模式的协调性尤为重要。

初乳不仅富含各种营养物质,还包括许多重要的酶和生物活性因子。初乳中一些酶的活性和生物活性因子含量远高于成熟乳,有助于增强早产儿机体免疫功能,调节机体生长发育,抵抗细菌和病毒侵害[8]。本研究不再单纯地将初乳看作仅仅是一种营养物质,针对我国NICU早产儿喂养过程中经常发生喂养不耐受等实际情况,抽取笔者所在医院新生儿科病房90例早产儿,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初乳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初乳口腔免疫疗法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分析母亲初乳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口腔免疫疗法的临床可行性,从免疫保护的角度探讨初乳的应用价值。

目前临床尚无早产儿喂养困难很好的解决方法。本研究显示初乳治疗组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肠道内喂养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显示,胎龄越低,体重越小,喂养困难发生率越高[9]。本次研究中,对照组、初乳治疗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发病率分别为12.20%、8.16%,均低于张兰等[10]研究报道的14.0%;分析其中原因,可能与选择研究对象存在个体差异及区域差异有关,本研究病例均来自笔者所在医院,而笔者所在医院早产儿病例组成中,超低早产儿病例数相对较少,且部分患儿因各种原因放弃治疗因而未纳入研究。

赵学佳[11]研究证实,初乳口腔免疫疗法能显著减少胃潴留及潴留量,促进喂养顺利进行,同时还可调节免疫功能,改善消化功能。初乳口腔免疫疗法有助于降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率[12]。本研究中,观察组达全肠道喂养的时间、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还降低了治疗费用,减轻了患儿家属的负担。

但本研究样本例数相对较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加大样本量,增加更多观察指标如院内感染发生率、黄疸发生率及程度、母乳喂养率、智力体格发育随诊等进行分析,可获得更有意义的信息,以指导临床工作。

总之,早产儿易出现喂养不耐受,解决早产儿尤其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困难问题,是救治成功与否的关键。针对此问题进行早期初乳口腔免疫疗法,初乳口腔滴注可以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促进喂养进程,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曹松霞,曾古兰.初乳口腔免疫疗法对早产儿肠内营养的建立及胃肠道激素水平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31(3):324-325,339.

[2]王琪,张先红.初乳口腔涂抹对预防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7,24(24):24-27.

[3]王卫平.儿科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93-95.

[4] BuLock F,Woolridge M W,Baum J D.Development of coordination of sucking,swallowing and breathing:ultrasound study of term and preterm infants[J].Dev Med Child Neurol,1990,32(8):669-678.

[5]中华医学会肠外营养学分会儿科协作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和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6,44(9):711-714.

[6]金汉珍,黄徳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00.

[7]马兴娜,孔祥永,王瑞娟.影响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的危险因素[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4):388-391.

[8]秦宜德,罗欣,黄登莲,等.初酶活性及生物活性因子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4,39(7):449-452.

[9]裴怀腾,霍晓慧,赵宏.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及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7,14(7):549-552.

[10]张兰,徐友岚,李敏许.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并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15):3515-3517.

[11]赵学佳.初乳口腔滴住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消化功能与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17):4182-4184.

[12]王美芳,代秀梅,董仕霞,等.探讨初乳口腔免疫疗法(C-OIT)在早产儿中应用的疗效观察[J/OL].全科口腔醫学电子杂志,2016,3(7):57-58,60.

(收稿日期:2017-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