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月 李剑媚 郑英英
【摘要】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实施以护士为主导的分组管理模式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择笔者所在科室2016年1月-2017年6月血液透析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传统组(n=60,传统护理管理模式)和主导组(n=60,以护士为主导的分组管理模式),分析总结两种管理模式的护理质量状况。结果:与传统组相比较,主导组患者治疗后透析指标及营养指标达标率、护理满意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更高,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实施以护士为主导的分组管理模式可提升护理质量。
【关键词】 血液透析; 以护士为主导; 分组管理模式; 护理质量; 营养指标
doi:10.14033/j.cnki.cfmr.2018.15.0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15-00-03
血液透析是当前肾功能衰竭患者的重要肾脏替代疗法。实施血液透析可有效清除患者代谢废物,并改善机体内平衡状态,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延长患者生存期。但临床实践结果显示,长时间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透析质量不佳时,极易出现钙磷代谢紊乱、营养不良等状况,易诱发多种并发症,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1]。不断提升血液透析质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逐步回归社会是目前血液透析患者护理的重点。笔者所在科室于2016年1月-2017年6月对60例血液透析患者实施了以护士为主导的分组管理模式,现将管理效果行回顾性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0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传统组和主导组,各60例。纳入标准:实施实验室检查、临床检查等确诊为终末期肾病患者;实施血液透析治疗时间>12周患者;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排除标准:原发性钙磷代谢紊乱;严重营养不良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原发性甲状腺疾病患者;严重心肝肾功能损伤患者;6个月内存在外科手术史患者;意识、精神、沟通、认知障碍患者[2]。将其分为传统组和主导组,各60例。传统组:男37例,女23例;年龄33~72岁,平均(54.4±8.8)岁;疾病类型:慢性肾炎20例,糖尿病肾病16例,高血压肾病17例,急性肾衰竭7例。主导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33~73岁,平均(54.5±8.6)岁;疾病类型:慢性肾炎20例,糖尿病肾病16例,高血压肾病16例,急性肾衰竭8例。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符合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
患者均实施血液透析治疗,透析血流量保持
220~280 ml/min,透析时间为4 h/次,透析频率为2~3次/周。
传统组实施传统护理管理模式。(1)卫生管理:护理人员严格控制手卫生,在患者留置导管前,严格按照相关流程实施手清洁;(2)基础教育:向患者介绍血透及导管管理知识,指导患者加强个人卫生管理;(3)穿刺护理:根据患者实际状况选择合适部位进行穿刺置管,穿刺后监测患者穿刺部位状况,出现异常及时按医嘱实施处理;(4)导管护理:定期为患者更换敷料,加强导管固定,置入导管后或治疗后及时采取肝素帽封管处理;(5)饮食指导:指导患者加强优质蛋白、热量摄取,多食蔬菜瓜果,按医嘱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
主导组在传统组基础上实施以护士为主导的分组管理模式。(1)总结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由科室护理人员及时了解患者需求、血液透析质量管理内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常见管理问题等,总结出血液透析护理管理相关影响指标。(2)构建管理小组:在科室内由护理人员自愿报名参加小组,根据护理人员实际护理特长分成多个小组,每组中分配工程师、医生等相关多学科人员,由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出任组长,各小组根据实际护理特长实施病人情况管理、血液通路管理、不良事件管理、感染管理、营养管理、工程水处理、满意度管理等相关护理管理内容[3]。(3)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小组成员实施血液透析专业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血液透析诊疗指南、透析充分性评价指标、营养状况评价、常见护理风险及问题、并发症预防措施等。(4)质量反馈:由小组组长每月将本组实际护理状况进行数据汇总,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护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制定针对性改进策略,按策略试行,并在每季度将小组工作状况进行汇总,在科室内组织全组会议,对科室整体护理状况进行总结,按各小组实际工作质量实施针对性奖惩[4]。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分析总结两种管理模式下患者透析效果(血钙、血磷、血钾达标状况)及营养指标(白蛋白、血红蛋白、鐵蛋白达标)状况。血钙达标:2.10~2.54 mmol/L;血磷达标:1.13~1.78 mmol/L;血钾达标:3.50~5.50 mmol/L;白蛋白达标:>35 g/L;血红蛋白达标:100~130 g/L;铁蛋白达标:500~800 μg/L。(2)分析总结两种管理模式下不良事件发生状况。(3)分析总结两种管理模式下患者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SF-36)状况。护理满意度评价内容包括护理操作、护理内容、护理态度、护理质量、护理差错等,总分100分。生活质量评价内容包括生理功能、精神状态、心理功能、精力、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8项,总分100分[5]。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高低均与评分高低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管理模式下患者透析效果及营养指标状况
主导组患者治疗后血钙、血磷、血钾、白蛋白、血红蛋白、铁蛋白达标率较传统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种管理模式下不良事件发生状况
主导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传统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种管理模式下患者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状况
主导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92.3±2.4)分,较传统组的(79.4±3.5)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46,P=0.000);主导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80.4±3.6)分,较传统组的(72.4±2.3)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06,P=0.000)。
3 讨论
血液透析是指将机体血液引流至透析器中,通过与机体浓度相似的电解质溶液弥散/对流过程物质交换清除机体代谢废物及过多水分,并将净化血液回流至机体的治疗方式[6]。钙磷代谢紊乱是血液透析长期治疗患者常见并发症,钙磷代谢紊乱不仅会影响机体免疫力及营养状态,还会诱发多种并发症,影响患者透析质量效果[7-8]。
护理人员是改善血液透析质量的重要实施者。传统血液透析护理由护理人员按传统护理内容实施干预,护理内容较少,且缺乏深度,难以满足患者需求[9]。笔者所在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实施以护士为主导的分组管理模式时,根据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临床护理问题及护理需求实施护理管理,将相关多学科医护人员进行分组管理,各组针对单一护理问题实施干预,可有效明确各组职责范围,保证各护理问题均得到针对性管理,因此可有效提升患者血液透析质量及安全性,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此次研究中主导组患者透析效果及营养指标均明显改善,分析原因是主导组中为患者单独设置营养管理小组,可针对性调理患者饮食,保证患者营养均衡,并能控制钙磷摄取及清除过程,改善治疗效果[10-11]。此外,实施以护士为主导的分组管理模式可有效提升护理人员团队协作能力及专业水平,且通过针对性奖惩可进一步改善护理人員责任意识,在符霞等[12]的研究中也提出工作模式改善可提升护士工作生活质量,提升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血液透析患者实施以护士为主导的分组管理模式可提升护理质量,运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萧远英,李芸,胡秀梅,等.以护士为主导多学科参与的分组管理模式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7):55-57,70.
[2]李宁霞,沈霞.运用临床护理路径提高血透护士临床综合能力实践[J].中国临床研究,2016,29(12):1734-1736.
[3]胡秀梅,李芸.分组管理模式对减少血液透析患者发生透析中低血压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4):341-343.
[4]裴思丽,赖金香,傅小蓉,等.层级管理模式对血液透析室护理质量的应用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10):1484-1485.
[5]李芸,邝炎辉,胡秀梅,等.分组管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发生的影响[J].中国临床研究,2016,29(7):979-981.
[6]邝炎辉.护理分组管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凝血因子Ⅻ和D二聚体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1):162-163.
[7]萧远英,李芸,王立平,等.分组管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维护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9):784-787.
[8]鹿香花.护理安全管理对血液透析室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5):173-176.
[9]熊玲玲,郑丽花,吴培清,等.分层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护士进修杂志,2017,32(10):926-928.
[10]萧远英,李芸,胡秀梅,等.以护士为主导的分组管理模式对血液透析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7,31(10):1235-1237.
[11]杨帆,张静雯.血液透析室护士心理韧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5,15(3):169-170.
[12]符霞,宋利,陈新红,等.血液净化中心工作模式与护士工作生活质量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6,31(11):69-71.
(收稿日期:2017-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