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王斌 骆莹莹
【摘要】 目的:探讨高选择性翼管神经分支切断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于笔者所在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00例重度变应性鼻炎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术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58),分别采用翼管神经切断术与高选择性翼管神经分支切断术进行治疗,观察比较患者临床症状(VAS评分)、生活质量(RQLQ评分)及主观眼干症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6个月及9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及RQLQ评分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时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主观眼干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选择性翼管神经分支切断术与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AR临床疗效相似,而采用高选择性翼管神经分支切断术能避免患者术后发生眼干症状,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高选择性翼管神经分支切断术; 变应性鼻炎; 近期疗效
doi:10.14033/j.cnki.cfmr.2018.15.0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15-00-02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被称为变态反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系鼻部变态反应性疾病。近年来,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AR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且患者预后不理想[1-2]。AR在临床常分为常年性和季節性,季节性AR可在药物作用下得到控制,常年性AR患者病情则较为严重,且复发率高[3]。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鼻内镜技术逐渐应用于AR的治疗中,采用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AR具有治疗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患者术后往往存在眼干等不适症状[4],笔者所在医院对该项手术进行改良,仅选择性切断神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行鼻内镜手术治疗的100例重度变应性鼻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1)经诊断符合文献[5]《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提出的诊断标准;(2)经其他类型的治疗(激光、冷冻、下鼻甲注射等)无效或仅暂时有效者;(3)年龄16~72岁;(4)经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内容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后,意愿进行手术者。排除标准:(1)合并精神类疾病或存在交流障碍者;(2)临床资料不全者。根据治疗术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2)和观察组(n=58)。对照组:男24例,女18例;平均年龄(43.96±5.68)岁;平均病程(6.24±3.07)年。观察组:男34例,女24例;平均年龄(44.67±5.35)岁;平均病程(6.01±3.4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了解患者病情,根据病灶解剖学位置制定手术计划;患者取仰卧位,鼻腔全麻后,鼻内镜辅助下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手术入路,若患者合并中鼻甲肥大等影响手术进行的疾病,则应先行中鼻甲整形术等术式处理;沿筛骨嵴剥开黏膜,暴露蝶窦腭孔;充分剥离蝶腭孔周围黏膜,找到翼管神经后采用电刀切断;术毕后术腔填塞止血海绵;术后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
观察组行高选择性翼管神经分支切断术治疗:手术方式同对照组,充分剥离蝶腭孔周围黏膜后,定位翼管后打开,选择性切断鼻腔外侧壁支,鼻中隔支,上鼻甲支,咽支,注意保留眶支;术毕治疗方式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及眼干症状发生情况。患者症状严重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评估:由患者进行主观评分,根据AR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评分,满分10分,评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6]。生活质量通过鼻结膜炎生存质量量表(RQLQ)评分评价:量表内容包括睡眠、非鼻/眼症状、鼻部及眼部症状、实际问题、情感、受限活动等7部分,选择问题共28项,选项根据困扰程度计0~6分,得分越高表示疾病对患者生活影响越大,患者生活质量越低[7]。
术后9个月,所有患者每隔1个月进行门诊复查,复诊包括鼻内镜检查、常规鼻腔检查等,并要求患者完成VAS评分与RQLQ评分,同时对治疗后眼干症状进行主观评价,并记录期间药物使用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VAS评分及RQLQ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及RQL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及治疗后9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及RQLQ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时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主观眼干症发生情况
对照组40例患者术后出现主观眼干症状,需点眼药进行缓解,一般2~3个月可恢复,发生率为95.24%;观察组患者术后未出现主观眼干症状,发生率为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AR发展由多种细胞因子与免疫因子参与,是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体内血清中IgE介质(主要为组胺)释放,同时多种细胞及细胞因子参与的炎症反应性疾病,患者以鼻黏膜肿胀、鼻痒、喷嚏等为主要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嗅觉障碍[8-9]。目前,临床上对于AR的治疗方式可分为特异性治疗(避免或减少接触过敏原)与非特异性治疗(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10-11]。近年来,随着手术器械的不断发展与医疗技术的不断成熟,鼻内镜手术越来越被医师与患者接受,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鼻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对于改善AR症状具有确切的临床效果,但由于患者鼻部副交感神经被切除,鼻腔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致使鼻分泌物与泪腺分泌物减少,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眼干,泪液减少的并发症,对患者日常工作、生活造成困扰,限制了此术式推广[12-13]。
笔者所在医院对鼻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进行改良,仅选择性切断鼻腔外侧壁支,鼻中隔支,上鼻甲支,咽支,保留了眶支,理论上可避免患者眼干的并发症。为进一步验证这一理论,本次研究选择症状较严重的AR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式分组观察其手术前后临床症状、生活质量及主观眼干症状发生情况,结果显示,治疗后6个月及治疗后9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及RQLQ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时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高选择性翼管神经分支切断术与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AR临床疗效相似,高选择性切断翼管神经并不会削弱手术治疗效果。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主观眼干症状发生率比观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采用高选择性翼管神经分支切断术治疗AR能避免患者术后发生眼干症状,具有确切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高选择性翼管神经分支切断术与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AR临床疗效相似,而采用高選择性翼管神经分支切断术能避免患者术后发生眼干症状,总体而言,在治疗AR方面,高选择性翼管神经分支切断术具有更加明显的优势,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赵娜.翼管神经切断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6,22(1):81-84.
[2]李华斌.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展[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49(4):347-352
[3]叶实明,张俊中,关兵,等.变应性鼻炎的手术治疗及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5,23(5):328-329,348.
[4]叶方.特异性免疫治疗及翼管神经切断在变应性鼻炎治疗中的作用[J].中外医疗,2013,32(25):106-107.
[5]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鼻科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6,51(1):6-24.
[6] Demoly P,Bousquet P J,Mesbah K,et al.Visual analogue scale in patients treated for allergic rhinitis:an observational prospective study in primary care[J].Clinical & Experimental Allergy,2013,43(8):881.
[7]黄子真,张革化,赵耕,等.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研究[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45(6):450-454.
[8] Marcucci F,Sensi L G,Migali E,et al.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 and specific IgE in serum and nasal mucosa of patients with grass-pollen-allergic rhinitis and asthma[J].Allergy,2015,56(3):231-236.
[9]张茂华,薛均来,赵虹,等.变应性鼻炎血清总IgE水平测定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6):1063-1065.
[10]李琴,李湘胜,柳浩,等.翼管神经切断与下鼻甲粘膜下剥离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观察[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17(3):65-67.
[11]谭国林,马艳红,刘更盛,等.鼻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中-重度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远期临床疗效[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46(6):449-454.
[12]刘艺昌.特异性免疫治疗及翼管神经切断在变应性鼻炎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4,9(4):54-55.
[13]赵家利,李杜若,高进良,等.鼻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治疗92例持续性变应性鼻炎的近远期临床观察[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8):1153-1155.
(收稿日期:2017-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