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链”在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的实践

2018-09-25 08:29戴明
关键词:问题链教学

戴明

摘 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将科学探究与创新中的问题意识,作为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本文围绕“起”、“承”、“转”、“合”四个要素,搭建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中的“问题链”,“问题链”中四要素循环作用、互为补充,一方面提升了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在不断建构中提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问题链;四要素;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3-023-2

一、“问题链”在化学教学中的价值

学习总是从问题开始,问题总是与学习伴行,所有问题解决必定以对问题存在的认识为开始[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指出“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依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课程标准》进一步指出“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平台,为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真实的表现机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创设真实且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会将复杂的“母问题”拆解成若干“子问题”,通过一系列“子问题”的解决,最终完成问题的求解。笔者认为,无论是“母问题”还是“子问题”,都不是简单的师生之间的问与答,而是一个个有中心的、有目的的、有逻辑联系的师生双边活动载体,它像一条锁链,把课堂问题和教学目标紧紧地连在一起。

“所谓‘问题链,是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或经验,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困惑,将教材知识转换成为层次鲜明、具有系統性的一连串的学习问题,是一组有中心、有序列、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问题”[2]。“问题链”是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以链状结构环环相扣,体现问题间的能级增益和学科思维的推进深化[3]。“问题链”教学可以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化学知识、化学方法和化学观念的结构化,因此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

二、高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现状

一直以来,元素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难点,如何提升元素及其化合物课堂教学效果,是化学教育工作者们思考的问题。目前教学中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元素及其化合物部分约占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的60%左右,知识点分散繁杂,学生难以将知识串成线、扩成面,最终实现结构化,学生受制于拓展能力和迁移能力不够,难以形成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与方法。二是,教师教学主要遵循“物质→组成→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存在→制法→用途→保存→检验”的主线展开,结构条理清晰,环节衔接紧凑,教师容易把控,但课堂中教师预设多、学生生成少;教师讲授多、学生实验少。三是学生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课时不足,以江苏省为例,现行的高考模式是“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化学作为学业水平测试的科目,化学成绩不计入高考总分,所以化学周课时数普遍较少。因此,如何在有限课时内,提升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教学效果,已经成为每位化学教育工作者直面的课题。

三、基于四要素的“问题链”是提升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基于四要素的“问题链”很好的回应了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的期待与要求。“问题链”的设计中,需要发挥“起”、“承”、“转”、“合”四个要素各自的功能(见上图1),四个要素间互为补充、循环作用,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结构。“起”的落点是引入型问题和差异型问题,注重物质的展示与性质的回顾。“承”的落点是验证型问题和探究型问题,以课堂实验为基础,通过发现问题、设计方案和合作建构,达到锻炼思维、促进学生不断构建自身知识结构的目的。“转”的落点是递进型问题和迁移型问题,是建立在认识物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化学的普遍性、独特性和深刻性,发展应用原理与方法的能力。“合”的落点是诊断型问题和总结型问题,注重通过评价与反思,形成结构化和系统化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从“问题链”上问题的构成来看,“起”、“承”、“转”、“合”四个要素的基础是师生的问题,问题既包含教师的课前预设,又包含来自于课堂中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活动中产生的个体性和普遍性问题。从要素的相互关系来看,要素间相互交融,“合”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点,“合”更是发现新问题的起点,通过问题链条的咬合,最终实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再发现新问题的目的。

以下笔者将以本人执教的一节课为例,简要说明基于四要素的“问题链”课堂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来自于苏教版《化学1》专题四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课题为《二氧化硫的性质》。

四、例谈基于四要素的“问题链”的教学实践

教师组织学生学习阅读材料。学生交流,并归纳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教师展示放在充满二氧化硫气体集气瓶中褪色的花瓣。引导学生思考褪色原因,并设计与褪色有关的三个实验。【学生实验1】 依次完成三个实验:各取8mL加了少许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0.5mol/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品红溶液,分别滴加4mL二氧化硫的水溶液,振荡,溶液颜色均褪去。

【教师提问1】 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都是酸性气体,二氧化碳的水溶液是否也会出现相似的现象呢?【学生实验2】 与上述学生实验1类似,各取8mL三种溶液,分别滴加4mL二氧化碳水溶液,振荡,三种溶液颜色均无明显变化。

【教师提问2】 通过两次实验,体现二氧化硫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进行讨论和整理。特别是结合硫元素化合价,对其氧化性和还原性进行预测。

【教师总结】 因为二氧化硫中硫元素为+4价,处于中间价态,通常二氧化硫、亚硫酸等都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教师引导学生设计验证实验。【学生实验3】 各取8mL溴水、新制氯水,分别滴加4mL二氧化硫的水溶液,振荡,溶液颜色均褪去。

【教师提问3】 根据阅读材料中对漂白的定义,上述滴加少许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红色褪去,可能有哪些原因?并如何证明?学生热烈讨论褪色原因,有的说是二氧化硫与酚酞发生反应,有的说因为二氧化硫是酸性气体,与溶液中的碱发生反应。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实验1】 取上述褪色后的溶液,等量分装入两支试管。向其中一支滴加2~3滴酚酞溶液,振荡,无明显变化;向另一支滴加2~3滴3mol/L氢氧化钠溶液,振荡,溶液变为红色。学生根据现象,讨论得出褪色的原因是二氧化硫的酸性所致。

【学生提问1】 那刚刚品红溶液的褪色是不是也是因为二氧化硫的酸性所致呢?

【教师实验2】 取3mL品红溶液,滴加2mol/L稀硫酸溶液,振荡,无明显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对褪色的溶液(滴加二氧化硫水溶液的品红)进行加热。【学生实验4】 在褪色的溶液的试管口套上一只小气球,对溶液进行加热,片刻后溶液恢复红色,从酒精灯上移开后多次振荡试管,红色又褪去。

学生疑惑不已。

【教师提问4】 氯气具有強氧化性,能否使品红溶液褪色呢?原理是什么?与二氧化硫相同吗?【学生实验5】 取3mL品红溶液,滴加2mL新制的氯水溶液,振荡,红色褪去。对褪色后的溶液加热,溶液无明显变化。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讨论。

【教师总结】 上述过程体现了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区别于吸附型漂白和氧化型漂白,我们一般称之为加合型漂白。二氧化硫与品红这种有机色质结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加热后无色物质分解,品红又恢复成原来的红色。学生整理三类漂白代表物质以及漂白原理,进一步完成对二氧化硫化学性质的总结。

【学生提问2】 瓶装红葡萄酒里面含有二氧化硫,是不是天长日久以后,经过漂白,就变成了白葡萄酒了?

【教师回答】 红酒辅料二氧化硫的作用主要是杀菌和抗氧化。二氧化硫能漂白某些有机色质,但漂白范围比较窄,工业上一般漂白纸浆以及草帽等编织物。学生对二氧化硫的漂白本质与范围进行深层次探究。

【教师提问5】 向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气体,紫红色褪去,是否也可以说明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经过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漂白一般都有褪色现象,但褪色并非一定是漂白所致。教师提问5中的褪色是二氧化硫还原性的体现。

围绕二氧化硫性质中的“三点一处”(重点、难点、疑点和易错处),教师设计针对性的问题,当堂训练,促进学生在出错和纠错中获得真知和技能。当堂检测内容及测试反馈见后。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以本节课中一系列“褪色”实验为主线,分析实验中二氧化硫体现出的各种性质,促进学生构建结构化的知识网络。

课堂中安排了当堂检测,统计数据显示,基于四要素的“问题链”课堂教学效果是令人满意的,比较好地完成了既定教学目标。

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基于四要素的“问题链”教学是提升元素及其化合物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践行新课改提出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有效抓手之一。“问题链”上的四要素,立足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充满冲突性、逻辑性、激励性和驱动性的活动,一方面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在“问题链”的螺旋上升中,不断建构、不断重组和不断反思,提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师生通过展现和揭示学习过程与思想方法,使问题的解决过程具有普遍的知识性和方法论的意义。

[参考文献]

[1]John B.Best.黄希庭等译.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胡先锦,贾彩燕.问题链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基本理论复习中的应用[J].化学教与学,2013(09).

猜你喜欢
问题链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基于微视频与问题链相融合的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巧设问题链预约精彩课堂研究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解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链的设计问题
教育教学
构饰课教学提要(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