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增
贸易战(trade war)又称“商战”,是由于一些国家通过高筑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限制别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同时又通过倾销和人为的本币贬值等措施,或虽未采取本币贬值等措施,但采取变相的压迫别国开放市场等措施争夺国外市场的行为,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报复和反报复活动,就称为贸易战。
从历史上的国际贸易战中可以看出,国际贸易战一般都是在一些有一定实力的国家经济遇到危机或行业遇到困境的情况下爆发的。经济危机时国际贸易战的范围相对更广、更大。
国际贸易战的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逐步发生新的变化。“二战”前的国际贸易战主要采取简单的关税壁垒等贸易战方式,“二战”后的国际贸易战变得更加复杂和隐蔽,“反倾销”与“反补贴”惩罚、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自产比例限制以及根据国内的贸易法条款进行调查后的制裁等都成为贸易战的重要方式。美国近期不仅对中国和俄罗斯等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发动了贸易战,而且对欧盟和日韩等盟友国家也发动了一系列贸易战。其贸易战争主要采取根据其国内的贸易法条款进行调查后实施制裁的贸易战的方式。美国为何要对别国发动贸易战?通过对美国对外发动的主要贸易战之情况进行梳理、分析与现实思考,可以深入地认识美国对外发动国际贸易战的本质。
早在1929年—1933年“大萧条”时代,美国与欧洲一些国家就由于经济危机而爆发过广泛的对外贸易战,包括提高进口商品关税税率等简单措施,最终贸易战不仅没有使得美国与欧洲等工业化国家逃脱经济大萧条的冲击,相反全球贸易的大幅衰退使得经济衰退日益沉重。
“二战”后,由于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并且形成了美国的经济军事霸权地位,因此,整个世界经济中规模较大的主要国际贸易战,基本上都是由美国为主导的。
1. “二战”后美国对欧共体(欧盟)发动的贸易战情况:
“二战”结束后,随着新的全球治理体系与经贸体系的建立,国际间的经贸,特别是欧美间的经贸曾出现过一个较为稳定的发展时期。“二战”后,美国实施了帮助欧洲经济重建的马歇尔计划,全球经济重建以及战后贸易、金融体系的新建使得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贸易出现了黄金发展期,此时的经济重建使得欧洲各国开始恢复元气,特别是西欧国家的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然而随着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美国与欧共体的经济贸易争端开始出现,并迅速升级。
20世纪70年代中前期,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中东国家实施了石油禁运并哄抬原油价格带来了石油危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增速缓慢,通货膨胀高企,甚至出现“滞胀”局面。此时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国内市场出现不景气,经济增长更加依赖出口,于是美国与欧共体国家开始就双方市场及第三方市场展开激烈争夺而爆发贸易战,到了70年代中期美欧贸易战才平息下来。
20世纪90年代初美欧在公共采购领域爆发了国际贸易战。1993年上半年,美欧多国经济增速下滑,德、法两个欧共体核心国经济增速转负。出于遏制美国厂商在机电设备、通讯、能源、安全、运输设备等公共采购领域对欧洲市场的倾销,欧共体在1993年1月出台了关于政府采购商品的法令,要求欧共体12个成员国在进行政府采购时禁止采购欧共体生产部件不足50%的产品,同时要求在欧共体厂商生产的产品价格不高于外来商品3%的前提下,优先采购欧共体自身生产的产品。针对这项规定,美国政府对欧共体实行政府采购领域的贸易制裁,禁止美国政府采购欧共体生产的产品及提供的服务。整体看,美国由于相关领域垄断地位的厂商在国内市场的控制力强,成本端优势较明显,在此时的贸易战中受到的损失显著低于欧共体。
21世纪初美欧钢铁发生贸易战。2001年6月,钢铁行业全球面临产能过剩问题,美国国内钢铁厂商经营困难,于是在行业协会要求下,美国针对欧盟、日本、韩国等8国的钢铁产品出口采取“201条款”调查,最终确认上述国家钢铁进口违反“201条款”,小布什总统裁定自2002年3月20日开始对大多数种类钢材进口征收为期3年最高达30%的关税,并对厚钢板实行进口限额,同时实行钢材进口许可制度。受此影响,欧盟、日韩等国的钢材出口量大减,之后欧盟、日韩等国也作出反制措施。其中欧盟在3月27日通过了临时钢材保障措施,决定对进口美国钢材征收最高达26%的关税,同时进行进口配额制度。
结果上看,尽管欧盟经济实力较美国相差不大,但美国强大的综合国力使得欧盟在各次贸易战中大多被动,且略占下风。
2. “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发动国际贸易战的情况:
“二战”后美苏争霸如火如荼,日本作为制衡苏联的“盟国”得到了美国大量的政策关照。但随着苏联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的崩溃,日本的某种作用大幅减弱,反而其强大的经济规模及较快的经济增速给美国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加上日本大规模的贸易顺差与强大的出口竞争力制约了美国收窄贸易逆差和提升出口的空间,因此美国对日本发动的贸易战也就日趋严重化了。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与日本在部分领域产生了贸易摩擦,但日本都通过适当的让步巧妙避免了贸易摩擦的升级。进入80年代,美国发现日本政府的所谓让步收效不大,日本商界的内部合作与民众对本国产品的偏好均降低了美国产品对日本市场的吸引力。于是美国针对日本经济严重依赖出口、投资及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的问题,决定通过贸易战来抑制日本出口,进而降低其经济竞争力。
于是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英国的财政部长及中央银行行长在上述背景下签署了《广场协议》。该协议的初衷是通过各国政府调整利率水平引导美元贬值,从而增强美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大规模逆差的状况。但日本由于内部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经济过度依赖出口与投资,在《广场协议》签署并实施后的1985年—1986年间日本经济增速显著回落。之后日本虽通过国际并购与境外投资刺激了经济,且国际资本受日元持续强劲升值预期吸引进入日本的股市与房地产,但日本企业的跨国投资与国内的股市房市很快呈现泡沫化,且日趋严重。加上同期日本政府并没有意识到境外投资、国内房地产与金融市场泡沫化的重大风险,等到泡沫自然破裂,日本房市与股市在90年代初开始持续下行。在此過程中,美国利用其强大的综合国力展开贸易、金融、汇率等维度的多维打击,使日本处处陷于被动,多采取投诉等相对温和的处理方式。最终结果自然偏向美国的初衷,使日本一败涂地,不仅丧失了经济增长的前景,也导致日本形成“失去的20年”。
应该指出的是,虽然《广场协议》签署方除了美日外,还有欧洲的英法德三国,但美国与英法德三国的贸易逆差规模较小,且欧洲三国持有美国债权规模远小于日本,所以在国际贸易战与美元贬值的过程中受影响较日本及新兴市场小得多。
3.“二战”后美国对俄罗斯(1992年前为苏联)发动贸易战的情况:
“二战”后美苏由同盟国转为争霸国,美苏贸易在此期间成为美苏关系的“晴雨表”。在美苏关系好转时,美苏贸易有所回暖;在美苏关系恶化时,美苏贸易战就会爆发。
在1970年前,美苏贸易战主要是针对石油相关领域。由于苏联大部分油田及设备在“二战”中遭到破坏,战后初期,苏联原油产量极低,甚至淪为原油净进口国。美国当时还是原油净出口国,其出于抑制苏联石油产业复苏的意图,通过出台《出口管制法》及组建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即“巴黎统筹委员会”),同时联合西欧等盟友来对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施战略物资的禁运,其中除了军事战略物资外,还有石油产业相关设备等。
70年代,美国逐渐由原油净出口国转变为原油净进口国,加上石油危机的爆发使得美欧等西方国家亟需中东以外的原油进口。此时苏联的原油工业已完全恢复,且产量数倍于战前水平,是美欧原油进口的极佳替代源。此时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正遭遇粮食短缺危机,而美国农产品产量则严重过剩,因此美苏之间的粮食与石油贸易带动了70年代美苏贸易的回暖,也适当缓和了紧张的美苏关系。这种经贸关系一直维持到了1979年底。
1979年底,苏联入侵阿富汗,美苏争霸开始进入高潮,两国关系再次转冷。美国开始对苏联实行覆盖众多领域的经济制裁,美苏爆发全面贸易战。美国分别在高端技术、农产品、军事设备、电子、通讯、化工、机械、自动化设备等领域对苏联实行禁止贸易、出口配额、中止投资等严厉政策以阻止苏联在广泛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实力提升,甚至还要求第三方国家对苏联相关领域的出口必须经过美国的许可。一系列制裁措施起到了明显的作用,苏联经济实力大幅下降。苏联为了维持一定水平的军事开支,不得不牺牲国内各部门经济的发展,使经济困难日益加剧,争霸能力也因此逐步削弱。
除了经济制裁外,在外交领域,美国联合西欧及日韩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进行联合贸易制裁,同时里根总统在任上还制定并实施了“星球大战”计划等战略部署,耗费了苏联有限的资金与资源。在政治领域,美国利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来联合欧日等国,同时通过与中国加深外交与经贸合作来配合对苏联的经济技术封锁。在文化领域,美国对苏联及其影响下的各国进行文化战略渗透,宣传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精神。这也为之后戈尔巴乔夫时代苏联实行亲美政策及全盘西化改革进而导致解体奠定了基础。
然而美国也同时承受了相应的经济和外交损失。一方面,美国取消与苏联的合同使得部分行业受到明显损失;另一方面,美国强制要求西欧等第三方国家禁止或限制向苏联进口损害了相应第三国的利益,造成了部分国家甚至盟国对美国的反感。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后,美国就俄罗斯国内、国际发生的重大事件,借题发挥地采取了多场经贸战争。从车臣,到格鲁吉亚,到利比亚,到叙利亚,再到乌克兰,美俄的贸易战,实际上争夺的是能源控制权。所谓的能源,就是石油和天然气。美国的霸权,核心是石油霸权,就是对石油产地、石油贸易美元结算体制、石油管线走向、石油运输海上通道、石油提炼和加工、石油化工业的整个产业链的掌控,成为美国巨大的利益。这一时期美国垄断了世界石油的定价权,并成为特殊的石油垄断国家。
4.多年来美国对中国发动贸易战的情况:
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前,尚被排除在主流贸易体系之外,1980年对外贸易几乎近于零。虽然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贸易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到200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金额仅为当时全球贸易总额的4.1%,出口规模尚小,美国对中国实施的国际贸易战比较少,即使美国偶尔对中国发起贸易战,也主要在纺织服装、鞋帽初级手工品等特定领域及行业中进行,其他方面相对较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贸易额快速增长,贸易额占全球比重逐步从2001年的4.1%上升到近些年的10%以上,美国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战逐步增多,特别是在2008年美国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走强之后美中贸易战发生的频率明显加快。是的,近些年美中贸易逆差占美国贸易逆差的比例明显上行,已显著高于中欧顺差的规模,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战逐步增多,并逐步蔓延至钢铁、汽车等工业制品,甚至服务业等领域。争议范围也从简单的行业产品贸易纠纷蔓延至知识产权、人权问题甚至政治问题(比如台湾问题等)。
近些年来美国在贸易摩擦中频频动用其习以为常的反倾销、“301条款”、“超级301条款”等手段来抑制中国的出口。所谓301调查就是美国《1974贸易法》的一项条款。根据该条款规定,美国贸易代表可以对外国法律、政策或做法进行调查,与有关国家进行磋商,并决定是否采取提高关税、限制进口、停止执行有关协定等报复措施。对于遭受301条款贸易调查的对象国来说,他们可能面临着出口商品丢失美国市场份额的风险,进而影响本国的就业和经济发展。
美国历史上曾对中国动用过多次301条款,特别是在知识产权方面有较大的争端,分别在1991年4月、1994年6月以及1996年4月三次使用特别301条款对中国知识产权实施特别301调查(分别历时9个月、8个月、两个月),最终通过谈判分别达成了三个知识产权协议。2010年10月,美国针对中国清洁能源政策措施启动301调查,最终通过谈判达成合议。
2017年8月18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正式对我国启动301调查,主要针对与技术转让、知识产权和创新有关的法律政策或做法。2018年当地时间3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总统备忘录,依据“301调查”结果,将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规模征收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涉及征税的中国商品规模可达600亿美元。近几个月中美之间就双边的经贸摩擦问题不断谈判,由于美方不守信誉,导致谈判时而和解,时而又生纷争,且有不断升级的趋势。
不论是从历史上来看,还是从现实来看,美国对外发动大规模的贸易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1.当美国认为自身发生危机时,往往采取发动贸易战的形式来转嫁国内危机。例如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对美国经济发展也造成了重创,美国为了克服或转嫁危机,便针对敌对国家,也包括其他非敵对国家发动贸易战,如对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发动的贸易战,当然也不排除,为了克服自身的短板和结构性经济危机,美国会进行某种临时性的结构性妥协,如对苏联实施的结构性贸易,即进口苏联的石油和向苏联出口粮食。
目前虽然美国经济有所复苏,但自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在逐步减少,地位在逐步下降,而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却在逐步上升,地位在逐步提高,这也使美国的政治家感到了危机,于是在当前采取贸易战的形式变相打压中国。
2.维护美国科技经济的领先地位。一旦美国发现自身地位受到挑战,美国就会采取贸易战的形式进行打击。最典型的就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现日本在钢铁、汽车和半导体等产业的科技水平大幅提高,对美国构成了严峻挑战,于是美国采取了以压迫日本签署《广场协议》为主要内容的贸易战,直至将日本经济打垮,导致日本形成“失去的20年”,从而消除了当时日本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对美国的“威胁”。
近年来中国的情况也极为相似。即近年来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仅如此,而且在航空航天、高速铁路、装备制造等产业的科技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有的方面甚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还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这在美国人看来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即在以往的国际分工中,美国处于上游地位,现在中国也要在上游领域进行攀登。于是今年3月份以来,美国特朗普政府不断制造经贸事端,实际上是以平衡中美贸易、解决贸易赤字,以及为维护美国国家安全为借口,其真实的战略意图在于打压中国发展战略,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确保美国优先,美国技术、产业的世界领跑地位。
3.以维护美元的霸主地位为核心来开展贸易战,一旦美国认为谁威胁了美元的霸主地位,美国就不惜采取动用武力或贸易战的方式。
基辛格曾说过: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掌握了世界。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国为了继续把持美元在世界货币的霸主地位,采取了一些手段促使国际原油交易与美元挂钩,这为美国继续剪世界各国的“羊毛”,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提供了便利条件。谁要威胁到了美国的这种美元霸权,美国就不惜与其开战。当年伊拉克的萨达姆不就是提出石油交易不用美元结算才激怒了美国,美国才借口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武器而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直至将萨达姆绞杀吗?
中国官方曾宣布于今年3月26日,中国版原油期货将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挂牌交易,将以人民币计价面向国际投资者。不仅如此,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高莉宣布:将从2018年5月4号起,铁矿石期货贸易(境外交易者)将正式启动。一句话,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铁矿石进口国,以人民币结算的石油期货和铁矿石期货全球化贸易将正式启动。这两条消息一出,都石破天惊!这无疑在客观上给近些年本来就岌岌可危的美元霸权来个釜底抽薪。
诚然,美国近期对中国发起的第一轮贸易战为什么选在3月23日,与3月26日中国版原油期货将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挂牌交易恐怕不是偶然的巧合,显然是一种有预谋的针对性的 “捣乱”。然而中国不是伊拉克,不仅真有大规模杀伤武器(诸如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而且有包括洲际弹道导弹、航空母舰等常规的战略性的较强大军事力量。美国怎么办呢?美国不能像对待伊拉克那样对待中国实施军事打击,只能采取变相的贸易战。
4.用以维护美国庞大的军事霸权费用开支和日益走向衰落的寅吃卯粮的消费文化。一旦这两个方面出了问题,美国就往往采取对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国家发动贸易战。美国多年来实施了严重的霸权主义,充当世界警察,到处指责,到处侵略,看谁不顺眼,谁就是邪恶势力,谁就遭到打击。这些都促使美国在海外建立了庞大的军事基地,形成了庞大的军费开支和政府债务。据统计短短10年时间,美国的政府债务,就从10万亿美元增加到了21万亿美元。这么大的债务负担都促使美国通过对外开展贸易战来改善其财政状况。
不仅如此,美国人特有的寅吃卯粮的消费文化,导致美国出现过度的消费状况。美国老牌网贷机构信贷俱乐部首席执行官斯科特·桑伯恩近期在旧金山举行的经济峰会上表示,45%的美国人借债消费,这就像是走钢丝一样。从储蓄情况来看,接近一半的美国人连400美元的基本应急资金都没有。
借债消费是美国人的普遍现象。不少人上大学靠学贷,买车靠车贷,买房靠房贷,除了这“三大贷”之外,还有就是信用卡消费,一人四五张信用卡很普遍。许多人每月信用卡消费只还款一部分,剩余的部分要付高额的利息,这就形成了卡债。据统计,扣除抵押贷款债务,美国人平均负债为3.7万美元。2017年整个美国的家庭债务超过了13万亿美元,创了历史新高,这也是美国连续五年家庭债务持续增加的重要原因。
美国是一个消费型社会,个人消费支出占美国经济总量的70%,民众借债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刺激经济增长,但若过度,债台高筑,就会给民众乃至整个国家带来严重的不安全感。美联储一份报告显示,有7300万美国成年人感到财务困难,占成年人总数约30%。人们担心超出民众偿还能力的消费,导致债务不断累积,有可能造成类似2008年金融危机的后果。
也许美国的政治家能够清楚地看到美国民众中这种普遍存在的寅吃卯粮的文化之危险性和危害性,然而美国政府却不采取有效措施去疏导去遏制,而是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办法与中国和其他国家打贸易战,进而实现贸易顺差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美国对外发动贸易战的情况给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尽管贸易战没有赢家,双方都会有损失,但由于美国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使得美国在各次贸易战中大多显得主动,且略占上风。特别是签署《广场协议》后的日本,由于缺乏经验和必要的警惕而遭受巨大损失,这是我国在应对美中贸易战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和认真吸取的历史经验教训。不仅如此,还不能一味地迁就美国,在美国发动贸易战的步步紧逼情况下,要做好充分的反制应对准备,在斗争中求团结,并在进一步拓展“一带一路”建设中寻求广泛的统一战线,寻求更好的发展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