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语文课堂的本真

2018-09-25 04:44张讯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紫藤萝本真语文课

张讯

一年一度的百花奖教学竞赛是我们青年教师竞争、学习、成长的舞台。在教学竞赛的过程中,我们探究文本,分析学情,揣摩语言,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设想,在课堂实践中学会尊重学生、尊重自主、尊重规律。

《紫藤萝瀑布》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散文。执教的两位老师对文本的开掘都从对紫藤萝花的描写入手,逐渐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从而获知文本背后传达的正能量: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和痛苦,投入全新的生活。但是两位老师在课堂引领、板块设计上有自己独特的构思。

结合两节同课异构的比赛课,笔者就语文课堂的本真来谈自己的收获和思考。

一、 语文课堂的本真之一:抓住文本研读是语文阅读的根本

语文课是教师引领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阅读的过程就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对话,实际上是和作者对话,和时代对话。语文课堂的环节往往分为三个部分,即:整体感知、文本研习、拓展探究。而文本探究是语文课堂最重要的部分。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情感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找依据的习惯。例如教师引导:请你结合文中具体的语句,说说为什么作者把紫藤花比作瀑布,这个比喻合理吗?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文章描写紫藤萝的语段入手。《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的精彩之一就是对紫藤萝花进行了精彩的描写。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从花形、花色、花香等不同的描写角度欣赏,又从修辞、用词等写作方法上解读了作者精湛的语言。对紫藤花的意象从赏析到领悟的过程自然又贴切,可谓是水到渠成。在抓住文本的过程中,执教老师充分利用朗读的手段,使感知文本从浅层进入了深层。课堂上教师示范朗读,师生合作朗读,个别展示朗读,小组比赛朗读等多种形式,让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浸润在文本文字之下的情感中。朗读是审美体验,人生的哲理、生命的感悟都是用朗读开掘文本来获得的。

二、语文课堂的本真之二:基于学生视角是语文课堂的核心

语文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引领非常重要,但是基于学生视角的教学原则必须遵守。课堂从来不应该是教师的主场,只有把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到极致,才是语文课堂的生命之源。本真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舞台。教师的深度、学生的参与度决定了语文课堂的深度。教师在课堂中有序地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创造朗读展示的机会,甚至观察每个孩子课堂细微的变化。例如:课堂上有个男孩子怯懦地举手要朗读,教师的鼓励让这个孩子越来越大胆,多次展示的机会让孩子找到了自信,朗读的水平快速提高。相信这节课带给这个孩子的不仅是这篇优美的课文,更是自信的力量。教师交给学生研读文本的方法,更是着眼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例如:有位老师设计“寄花语”这个环节,让孩子们通过写小诗的形式展現自己对作品的解读和感悟。学生的作品呈现了多元化和深度。

三、语文课堂的本真之三:打造读写两翼是语文发展的未来

语文课不是单调的文字欣赏课,也不是纯粹的朗读课,更不是写作方法,文章主旨的探究答案课。语文课的核心在于“授人以渔”,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带领学生解读每一篇作品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语文课是兼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学生不仅要理解美,还要有书写美的能力;学生不仅要感悟人生,还要有表达感悟的能力。所以语文课堂不可忽略的是对学生阅读之外的写作能力的培养。例如: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写小诗,带领学生从作者的人生感悟中获取自己的感悟,形成格言等形式,都是训练学生写作的方法。从部分文字的仿写到对整篇《紫藤萝瀑布》的仿写,才是完成了整个学习任务。但是,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写作的要求在提高。语文教师如何利用课堂完成对孩子写作能力的提升?

笔者认为,初中三年,必须要结合阅读的文本进行。初一年级要进行摘录、赏析和局部仿写。初二年级要在教师引领下完成完整的读本阅读,并对优秀作品进行研究和仿写。初三年级要在仿写的基础上提升,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作品要充满意境,情感的表达要真挚、自然。语文教师要开设阅读专题课,以作家为专题,以内容相近为专题,以情感表达相近为专题,以习作手法相似为专题都可以。特别注意的是阅读课要重视名著阅读,指导学生精读、跳读、品读。在多读的基础上要多写。

语文课堂是一门永远探究不完的学问。只有在学习中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吸纳优秀的教学思想,更新超前的教学理念,我们的语文课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们的语文课才会实现高效和智慧。正如《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宗璞先生所说的那样“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我也在一次又一次的观课、议课中加快了追求语文本真的脚步!

猜你喜欢
紫藤萝本真语文课
本真
坚守本真做教育 履职尽责显担当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美丽的紫藤萝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美丽的紫藤萝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想念那年盛开的紫藤萝
论贾宝玉之本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