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莎
一、高效课堂与任务驱动
《2018北京市中考改革方案》中提到:“推进考试内容与形式改革。严格按照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注重考查学生九年义务教育的积累,注重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能力的考查。重视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在各科目考试内容中融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考查。扩大选材范围,突出首都特色,贴近生活,注重实践。”从这份改革方案和近两年的中考试题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考变得更加注重“趣、活、宽、实”,这是在给我们指出教学的方向: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阶段的知识掌握不必过于精深,但要懂得灵活运用,知识面要非常宽,同时也要格外重视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也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这样的改革,使得我们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和升学需求的教学目标能够统一起来,我们的课堂也可以更加开放更加高效。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在《课标》的引领下,我在教学中努力地探索和思考,发现“任务驱动法”正是这样一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各方面潜能,也能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成就感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它的核心就是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再现式教学,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探究学习。
2010年至今,我做了一系列关于任务驱动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研究。研究伊始,查不到任何这方面的文献,因为“任务驱动法”开始只是被用在信息技术等可操作性极强的课程上,于是我就自己找建构主义的理论,学习任务驱动的知识,在教学中多方探索和尝试,经过无数次的打磨,形成了《丑小鸭》《黄河颂》《狼》《苏州园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时代语文·游西南》几个颇受好评的课例,“任务驱动法”这种教学方法较好地契合了初中学生的特点,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其中,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之下,动眼、动手、动耳、动口、动脑,能够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同时,对于其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习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建立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等也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任务驱动式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建设
任务驱动式的课堂一般有以下流程:1.创设情境、明确任务;2.分解任务;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4.评价反馈。下面,我将结合几个课例来做具体介绍。
1.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任务是任务驱动式课堂的首要而又关键的环节,教师应在认真分析教材、教学目的、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将教学目标结合真实情境合理地转化为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之下,激发学习兴趣,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丑小鸭》,我设计的是拍电影的任务;《狼》是配合艺术节课本剧的比赛设置的改编课本剧的任务;学习《黄河颂》的时候我们要准备大合唱中的诗朗诵,因此设置的是设计“群诵”方案的任务,学习《苏州园林》的时候,学校正好要重新修建小花园,所以就让学生尝试模仿苏州园林的特点来设计学校的小花园;《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经典的驳论文,初三学生正是热爱辩论的时候,于是指导学生在课堂上尝试还原当年这一场激烈的辩论;编写《时代语文》时,我分到的是九年级阅读结合西南地理历史文化知识的部分,于是根据内容安排了设计毕业旅行方案的任务。
通过以上这些实践,可以总结得出,在设置任务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几个原则:(1)目的性:所设计的任务需反映明确的语文教学目标,才有实施的价值。(2)真实性:任务设计要结合真实生活情境,这样的任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实用性:任务必须有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形成,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并且让学生觉得学会了这些知识掌握了这些能力对自己将来的学习生活是非常有用的。(4)多样性:多样的任务使得语文课不枯燥不重复,同时也要注意,设置任务的时候要关注课文本身的特点,比如故事性比较强的就可以拍电影、演课本剧,逻辑性比较强的就可以改成辩论会,还有遇到说明性质的可以变成导游词、纪录片和设计稿等等。(5)渗透性:设计任务时可考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更应关注各种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使学生的文化素养能得到提高。
2.分解任务
面对以上提出的各种任务,学生往往会不知道該从何下手,因此,在备课的时候,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将大任务分解成几个环环相扣的小任务,我们也可以形象地将这一系列任务称之为“任务环”。
任务环要形成一个系统。布置的任务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巩固已学过的内容,又探索新知识,这样逐步提高,并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最终实现总体的教学目标,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例如《丑小鸭》的任务环我是这样设置的:
任务一:你的电影将以什么为主题?
任务二:为了表现这个主题,你将选用童话《丑小鸭》中的哪些故事?
任务三:你打算用什么作为线索把这些故事串起来?
任务四:为了突出你的主题,你打算强调故事里哪些细节?
任务五:你打算怎么拍这些细节(用什么镜头、色调)?
任务六:你会为你的电影选择一个什么样的结尾?
可以看到,这些任务关联到学生熟悉的写作问题,如主题、选材、线索、详略、描写、升华等,在这些旧的知识基础上,学生来进行一个电影的构思,用这种方法解构《丑小鸭》这个故事,然后又在课堂上通过对文章的深度理解和共鸣重新建构起自己的一个《丑小鸭》电影。这样的课堂,会有令人惊喜的生成。
同时,设计任务的时候要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让它们之间形成子任务和母任务的关系。例如《狼》这一课中,我使用一个大的“任务”——排演课本剧来统率全文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统合性,能够统观全文,同时,在大任务之下又分为“原汁原味版”、“锦上添花版”、“画龙点睛版”三个小任务,这些小任务之间有着“翻译全文——理解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的关系,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由浅入深的、有序的过程。
任务环要分成几个层次。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基础的不同,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要将任务分为不同的层次让学生可以有选择。这是为了让所有的学生在每次学习中都有所收获,从而一步步地提高。布置任务的时候最好能分为基础和提高两个任务,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基础任务,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做好提高任务,任务的分层也可以是分层教学的一种形式。在《时代语文·游西南》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任务:
以下两个活动任选其一。
(1)有同学建议你提前将一些特色音乐制作成CD,可以在旅途中播放,使同学们能够充分感受西南文化。他为CD的选曲提了一些建议,纳西古乐、侗族大歌、电影《刘三姐》里的山歌、彝族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傣族葫芦丝曲《月光下的凤尾竹》等。请你选曲制作CD,并为CD盒设计封面,在封面上用文字介绍你所选音乐的文化内涵。
(2)班里要开一个西南音乐欣赏会,请你写一段串场词,在欣赏会上为同学们介绍纳西古乐和侗族大歌这两种民族艺术的异同。
在阅读材料中有侗族大歌和纳西古乐的介绍,第一个任务落脚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即需要学生介绍所选音乐的文化内涵,同时还需要拓展到别的类似知识,如《刘三姐》《月光下的凤尾竹》等。第二个任务不需要学生进行拓展,但要学生能够比较两种民族艺术的异同,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两个任务的能力层级不同,但不管选择哪个任务,学生都能够有收获,并且可以交叉选择,挑战自己的不足,提高自身能力。
任务环要兼顾三维目标。在设计“任务”时,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科学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关系。比如,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课中,我就设计了“介绍辩论双方”“立论陈词”“质辩攻辩”“自由辩论”“观众点评”等小任务,这些任务都是结合课文内容,根据辩论赛的环节进行设置的,既能引导学生进入辩论赛的情境,又能形成课堂的一个系统,同时有效地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教学目标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课堂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如果任务环能遵循以上原则科学合理设置,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循序渐进,在最少的时间内,激发最大限度的思考能力,获得最大的成效。同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关于任务的表述越精准越好,如果有学生不太了解的领域,最好提前准备好导学案,尽量简洁明了的提供相关的知识,另外,设置任务环的时候不必太“满”,应适当为学生留点空白,“留白”的艺术核心在于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这样有利于课堂上的互动激发和新的生成。当然,任务环的设置还要避繁就简,操作简便,否则再科学合理的任务,也只能是摆设。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这是一个全开放的教学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帮助者和引导者。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完成任务,例如通过书本等渠道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完成学习任务;或者成立学习小组,小组成员根据各自特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目标等。这个过程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有学生在课后这样描述我们的《丑小鸭》那节课:“我们的课堂气氛非常好。最有趣的是xx发言的时候——我们都聚精会神地听着,生怕漏了一个点子似的,在他回答完时,不用老师说‘谁要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立马就会有十几只手腾空而起,‘我要反驳他!‘我觉得他说的不成立……‘我认为……议论声四起,简直就是一场辩论会!有时竟从拍电影说到了票房!个个神采奕奕,信誓旦旦:‘如果是喜剧结尾,那么就没有爱悲剧的人的票房!如果是悲剧……这时只好由老师把我们从‘荒郊野岭带回到丑小鸭拍摄现场。老师很少评判我们谁对谁错,她起到领路人的作用,给我们一个引例,一个方向,有时给我们阐述一些我们不懂的字眼,也起到了黏合剂的作用,把我们的精彩言论用她更经典的话组织在一起……”
由此可以看出,课堂上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的“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为了达成这样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转变观念。任务驱动式语文教学模式,必须首先打破以往语文课堂以老师讲课、学生听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这是基础和前提。所以教师需要时时克制自己“讲”的欲望,在此过程中,不仅老师要时时注意克制自己“讲”的欲望,学生也需要转变观念,改变学习方式,因为仅仅习惯于听老师讲课的学生对任务的完成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收放自如。整个教学过程中,会有学生特别兴奋以至于“收不住”的情况,这时候老师需要及时打断,引导学生回到正在解决的问题上来,以免过于“旁逸斜出”,影响课堂效率。同时,也会遇到任务有一定难度或其他问题导致的学生沉默太久的情况,这时候老师应及时给出指导,或者抛出预设的一些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人人参与。高效的课堂应该是每个学生的课堂,应该力争让不同层次的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都能提高,因此我们在设置任务和课堂安排上要非常关注“人人参与”的原则。比如,在《狼》这一课中按剧情需要将学生进行分组,根据“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四个部分,将学生分为四组。每组大约10人。组内又分为两个小组,一个小组负责“原汁原味”版的表演,一个小组负责“锦上添花”版的表演,组内五人分工如下:生一读原文;生二說翻译(也可称为“旁白”);生三表演屠户;生四、五表演狼。其他组在表演时,每位学生都需认真观看并在他们表演后做出点评。这样做能够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且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将分工细化,使学生在表演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产生成功体验。
句句经心。在任务驱动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更多表达的自由,有时候会有一些“奇谈怪论”出现,这种时候不必急于否定学生,学生的每一句话都要用心倾听,也许这些学生突然有了非常好的想法,内心很激动,以至于语言的组织没能跟上思维的发展,很多令人惊喜的美好生成就蕴藏在这种“阴差阳错”的表达之中。
4.评价反馈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反馈是课堂高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务驱动法的课堂中,评价反馈要做到“多角度、多方法、多肯定、多指导”。
多角度。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完成任务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针对初中的学生,在评价时要特别注重肯定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课前准备的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自觉摘记的习惯、勤思好问的习惯、大胆质疑的习惯、合作探究的习惯等等。
多方法。评价反馈的方法很多,为了落实学生的双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在学生展示之后设置小的检测环节,以督促学生落实。在做好落实的基础之上,还可以采用自评互评结合的方法来进行评价。有一次在课堂之上我们进行了非常充分的讨论,也有自评和互评,下课之后,学生意犹未尽,还追着问我对这节课是什么样的评价,我于是写了一首诗,下节课展示给学生:
课后赠诸君
今日课堂实堪夸,表演评价总无差。
落落大方能展示,彬彬有礼不喧哗。
伶俐口中吐珠玉,缤纷笔底生云霞。
读书长记须三到,才思他年胜八叉!
(注:“三到”指读书学习时“眼到”“口到”“心到”;“八叉”指唐代著名诗人温庭筠,后也用来形容才思敏捷的人)
这种新颖独特的评价方式也使学生感到很受鼓舞。
多肯定。教师一旦发现学生有创新作品和思想,应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从而激励学生形成一种积极探索的氛围,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多指导。当然,我们的评价也不能一味地肯定,学生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也需要正确地指出。但只是指出不足还不够,最好能够在指出不足的同时给出正确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有机会迅速改进,取得更大的进步。例如,在《苏州园林》上完之后,学生交上来的设计作业良莠不齐,于是,我设计了互评自评的表格,指导学生进行修改。经过实践、互评、指导和事后的修改,学生对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说明文的写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自己的设计和创作能力产生了自信。到这个程度,这一课才能称得上是高效。
三、我对任务驱动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一些思考
这是一种师生关系无比融洽的课堂,这是一种给了学生更多发展空间的课堂,这是一种有着无限可能和惊喜的课堂……
这样的课堂,对老师的能力也有着很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争做“四有新人”,即有准确的教材把握能力、有灵活的环节把控能力、有机智的课堂管理能力、有不懈的探索研究精神。
六个精心打磨的课例,五年的倾心研究,四篇或稚嫩或成熟的案例和论文,这三个数字可以概括我对任务驱动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研究过程,其中的快乐远远超越了辛苦。因为会听到学生这样的评价:
“这真是一节完美、理想的语文课。”(《丑小鸭》课后)“老师,咱们的合作真是太棒了!”(《黄河颂》课后)“学了这一课,我意识到说话要有严密的逻辑,同时我们看问题的时候不能偏听偏信,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更要有深入实际的调查,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后)
我这样想:能够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在分享、体验、探究、合作和感悟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而学的过程甚至不自觉,这真的是一种很美好的感受。我很希望通過钻研,通过不懈的学习和探索,能够成为一名研究型、学者型的教师,让每一节语文课都能够使学生感到享受,这,可能就是我终生的事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