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堂教学是第二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是学生理解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的主要场所。在外语教学中,借助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指导外语教学,对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着重对年龄,沉默期,学习动机,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等方面加以论述,探讨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英语教学;年龄;沉默期;学习动机
我国各小学已于2001年秋季开始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英语课。这是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现状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当前条件下,小学英语教育要取得成功,英语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及对我们小学英语教育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系统地研究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包括心理过程、认识过程和语言过程。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借助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如语言学、神经学、社会语言学、教育学、统计学等等。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这一学科近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这一领域以学习者特征及其在习得过程中的作用为研究重点,主要研究两大方面的问题:一是探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共有的特征;二是探讨学习者的个人差异。具体地讲,这些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主题进行:母语与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输人与第二语言习得、认知理论与第二语言习得、普遍语法理论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个人差异与第二语言习得以及课堂教学与第二语言习得。
二、第二语言习得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有人认为,外语教学界必须从中国外语教学的具体情况出发,建立自己的外语教学理论体系,对国外的外语教学理论应该采取慎重的态度,在吸收和借鉴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特殊情况。虽然外语界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学的作用褒贬不一,仁智互见,但值得肯定的是不能因此而忽略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我国外语教学,尤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积极指导作用。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的理论探讨中发现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可以用来指导小学英语教学的。
(一)注重年龄阶段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年龄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变量因素。从理论上讲,外语学习开始得越早,成果越明显。第二语言习得的有关研究表明,移民的外语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外语学习的起始年龄;外语学习开始得越早就越成功。研究者通过对儿童母语习得的观察提出了 “关键期假设”,认为人的一生中有一个固定的时期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容易习得语言,过了这段时期以后,一般很难习得完美的母语。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Lennerberg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将这段时期与大脑的 “侧化期”( Lateralization)等同起来并据此推断: “关键期”大约在12岁至13岁。
虽然关键期理论还停留在假设层面,但是却似乎已经被国内的很多英语教师和家长奉为金科玉律了。如果“关键期”的假设成立,那么它应该同样适用于第二语言习得,即过了关键期第二语言学习者就不能获得接近母语水平的第二语言。因此,抓住关键期开展英语教学十分必要。我国已开始的小学英语教学是针对年龄在十岁左右的儿童,符合上面所说的“关键期”年龄。与成年人相比,该年龄阶段的儿童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也就占据着关键性的优势了。在自然习得环境中,儿童具备以下优势:从心理因素看,儿童记忆力比成人强,更善于学习句法;儿童在语音语调和口语能力的发展方面比成人更具优势,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发音器官适应新的语言能力逐渐下降。有关研究认为儿童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能更多地依赖语言习得机制,儿童的大脑有着较强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可塑性。小学生作为英语学习者在语言输入以及神经系统方面都具有优势,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状态都更适合于语言的学习。因此,在开展教学前,我们有必要充分了解这些优势,重视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的积极作用,以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这些优势,切实搞好这一阶段的教学。
(二)根据沉默期规律使小学英语教学收效最大
根据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的理论,儿童在习得母语时,总是经历一个为期大约一年的“听”的过程(沉默期),然后才开口说出第一个词。沉默期 ( Silent Period)现象表明了语言输入与产出的关系: 语言产出以语言输人为基础,语言输人先于语言产出,这一规律同样适合于第二语言习得。在沉默期这段时间里,婴儿通过听来建立语言能力,儿童通过 “听”来提高語言能力,而成人也通过使用句法比较简单的“简化语言”(即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来习得提高,也就是说,通过接受可理解的语言输人来发展语言能力,在听形成足够的能力之后,说的能力便自然地出现了。沉默期反映了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语言输入是语言输出的基础,语言输出是语言输入的目的。因此,学习者是不断地接受语言输入而习得某种语言的。“听”是儿言习得的重要形式,通“听”儿童可以积累大量地语言材料,并能以加工的方式内化输入的语言。
同样,外语学习者也需要“沉默期”,它是使学习者建立语言能力的一个非常必要的时期。外语学习者需要一段时间的内在积累和消化,才能逐步培养第二语言的能力,然后才能够使用这种能力表达自己的思想。研究表明:外语学习中,进行过大量听力练习的学习者经过一段时间后,会比那些只进行口语训练的人的说话能力要好得多。而我国的英语学习者,从刚开始学习英语起,他们就要说出单词、句子,甚至对话,缺少了“沉默期”。由于学习者的大脑中没有关于英语的任何积累,有些学生利用读音相近的汉字来替代单词发音,或者干脆用汉语拼音来拼单词发音以达到记忆的目的。这种汉语化现象给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的负面影响极大。而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硬性禁止收效甚微;最有效的方法是须尊重语言习得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沉默期”的缺乏还可能导致远期后果 :学习者到了大学阶段,即使英语专业的学生,其学习的难点依然是听力和发音(包括语音、语调、节奏、重音、语流) 。
“听”是儿童习得母语的重要形式。儿童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听”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是因为儿童听觉灵敏,辨音能力较强,善于模仿,记忆力强。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经过研究,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语音的接受、分析以及发音都变得困难起来。也就是说,年龄越小,听音、辨音能力越强。音听清楚了,辨别清楚了,模仿起来就容易。九岁进入哥廷根大学的卡尔·威特八岁时已经会用六国语言(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阅读和交流。他的父亲兼老师总结的第一条经验就是用“耳朵”学外语。以拉丁语为例,在卡尔·威特的摇篮时期,他父亲就利用听的办法教他拉丁语:用清晰而缓慢的语调对他朗诵威吉尔的《艾丽绮斯》,从而给他打下了良好的学习拉丁语的基础。当卡尔·威特七岁正式学习拉丁语时,他感到很轻松,很快就能背诵《艾丽绮斯》,并且能用拉丁语交谈,克服了学过拉丁语的人只能看书不会说话的弊病。可见,只听不说的“沉默期”对儿童学习外语作用巨大。
(三)激起学生积极参与英语学习的动机
学习动机在语言学习诸个体因素中是最具能动性的因素之一,是第二语言习得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学习动机越高,语言习得越快,学得也越快。具备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学习者的学习实践就可能是自主地,独立地,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由于外界各种压力要求下被动地从事学习实践或需要外界来管理自己的实践活动。学习者也因此会抓住各种机会,积极主动参加各外语学习活动。一般来说,外语学习动机越大的人,在外语学得上花的时间就越多,当然外语的输入量也就越大。
小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对学习的态度与参与程度完全取决于对学科的兴趣.对小学生来说,英语是一门新鲜的课程,刚开始学生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强烈的参与动机,但如果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氛围枯燥,小学生容易最初对英语学习的那点热情随着教学的枯燥与无味而消失殆尽.学生没有了学习兴趣与参与激情,在英语课堂中就无法获得身心娱乐的发展,教学效果也无法达到最优化.而由于受儿童的心理和认识的发展程度的影响,儿童的外语学习动机与成人学习者不同,他们的学习动机受到情感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教育者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影响学习动机的各种因素,探索提高外语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
课堂是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场所, 而我国还是以教师为主导的,以语法知识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往往是因没有融入课堂获得语言习得的机会而提高语言习得能力。小学生正处于外语学习的“关键期”,这对语言学习十分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的为学生提高可理解性语言,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才能有利于生语言技能与语言知识的共同发展。
学习语言学尤其是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知识,不但有助于提高小学英语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而且可以帮助教师根据语言学习的自身规律,根据学生的不同语言能力水平来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和目标,保持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加积极有效地学习英语,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作者简介:曾凯(1987-),女,广东梅州,学士学位,小学英语教师,小学英语二级教师。
参考文献:
[1]张淑萍;谈儿童英语学习中的“沉默期”[J];山東外语教学;2001年01期.
[2]孙蔚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课堂教学[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3]楼青青;Krashen二语习得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马骏;第二语言习得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D];黑龙江大学;2001年.
[5]刘天平;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我国小学英语教学[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孟海飞;谈小学英语有效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22期.
[7]屈社明;个体对母语和第二语言认知差异性分析[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8]高霞;年龄差异与第二语言习得[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马真;《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 第4期 126-1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