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
【摘要】毛泽东诗词豪迈奔放,《沁园春·长沙》是公认的代表作。本文旨在通过文本挖掘,探讨其词背后的意蕴,体悟豪情,欣
赏壮景,品味格调,感受理想。
【关键词】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意蕴;格调;理想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词以婉约为正宗,自苏东坡始,豪放词才正式开宗立派,继之以辛弃疾。“苏辛”以降,真正以豪放见长者,或者专工豪放者,未有也。盖因作豪放之词,须有大胸襟、大气度、大抱负。毛泽东无疑三者皆有。
一、豪情
《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词人置身于广袤的时空背景中,天地如此广阔,往往衬托出个体的渺小与孤独。如登幽州台时“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的陈子昂。然这里词人虽独自一人,却并未显其渺小,反显其伟岸之姿。关键在于一个“独”字,写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气概,是一种于天地间昂首挺立的姿态,更是一种放眼乾坤舍我其谁的气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面对北去的湘江水,青年毛泽东自然不会有杜甫那般年老困窘的沮丧,反而更激发一种珍惜时光、誓将有所作为的壮志。而这份情怀早在1910年所作的《七绝·改诗赠父亲》中就显露无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二、壮景
这份情怀寄托在哪里呢?当然是眼前的大好河山和脚下的这方热土。远看有群山蜿蜒,近看有江水静流,仰视有雄鹰展翅,俯察有鱼儿悠游。时至今日,我们仔细咀嚼这几句,仍然觉得就算放至浩瀚的中国诗词海洋中,也不失为一颗璀璨的明珠。
第一,视角转换有序。由远及近,万山、层林到漫江、百舸的长镜头;从上到下,雄鹰箭飞到群鱼悠游的聚焦,六句四镜头,有面有点,层次分明。第二,色彩渲染强烈。中国文人自古伤春悲秋,到毛泽东这里全然没有。没有枯藤老树昏鸦的冷色调,只要枫叶的红,江水的碧。不仅如此,更要红得遍及万山,碧得透彻江底。第三,动静结合自如。这里有静景,山、林成为色彩绚烂的背景板,这里有动景,江、舸、鹰、鱼甚至万类都成为舞台上的演员。当然,这些静滞的背景板也就更好地衬托了天地万物自由自在生长的状态。
三、格调
面对如此色彩绚烂、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一位有雄心壮志的青年怎能不发出感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伟人的胸怀到底是不一样,青年毛泽东没有就景而叹,而是融情于景;他不只是抒发对深秋万物的喜爱,还有强烈的宇宙意识、责任意识。一个“寥廓”,视野已不在一山、一水、一家、一国,而是放眼寰宇、心怀天下。汉代的刘向在《说苑·至公》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必求焉?”仲尼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仲尼所谓大公也。
对比楚共王,我们不难发现,青年毛泽东才能称为“大公”。当然,这只是他境界高的第一点。再看这首诗词的创作背景。1925年,32岁的毛泽东和妻儿一起回湖南韶山老家疗养,迎接他的不只是家人的微笑,还有当地军阀赵恒惕的一纸逮捕令,迫不得已,于当年的9月初返回长沙。中国人讲“达则兼济天下”,而此时的毛泽东可谓困厄潦倒,通达时胸怀天下已属难能可贵,落魄时心系苍生可見境界至高。
四、理想
到底“谁主沉浮?”青年毛泽东想到了和自己一样的同学们。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意境,表现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他们“同学少年”,年轻;“风华正茂”,才华横溢;“书生意气”,儒雅;“挥斥方遒”,有激情;“指点江山”,有担当;“激扬文字”,有正气;“粪土当年万户侯”,疾恶如仇。这是一群怎样的青年啊?他们年轻儒雅,才华横溢,富有激情有担当,疾恶如仇讲正气。不是暴徒,是儒生,没有暴力行为,只有家国情怀。再看毛泽东1910年所写的《七古·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相比较少年毛泽东的霸气外显,青年毛泽东此时可谓含而不露,有傲骨无傲气。到底“谁主沉浮?”且看这几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能到中流足见勇气,浪遏飞舟倍显强力。当然,光靠这些不够“主沉浮”,还得有志。何志,请看下文: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闻鸡起舞的祖逖,在上文中出现了一个著名的典故——中流击楫,意思是说立誓收复失土,报效国家。毛泽东笔下的革命者“中流击水”,可以说同祖逖异曲同工。于是,一群年轻儒雅,才华横溢,富有激情有担当,疾恶如仇讲正气,胸怀家国,心系苍生的革命者才是改造旧中国、创造新世界的希望。
“湘江北去”像一句预言,(虽然湘江要东流入海)从南国到全国,从“而立”到“不惑”,从疑问到肯定,从无权到有权,词人豪迈之气越来越盛。这是苏辛豪迈无法企及之处,因为他们的人生理想只是做忠君爱国的贤臣良将,而毛泽东的人生理想则是要作改朝换代——“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 到韶山》)主宰沉浮的为国为民的领袖。
参考文献
[1]林语堂.苏东坡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