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道家精神与教学思考

2018-09-24 09:08刘美辰
课外语文·下 2018年8期
关键词:道家思想无为语文教材

【摘要】儒释道三种主流思想体系从唐代开始并行,到宋代三教合一,这种文化交融趋势影响了大多数唐宋时期的文学创作,李白、李商隐、李贺、陶渊明、苏轼等人都深受其影响。语文教学可以从教材中挖掘唐宋时期作品中丰富的传统哲学宝藏,间接阐述老子、庄子哲学“自然无为、和谐不争、自由逍遥”的思想体系,在学习文学之美的同时弘扬传统哲学精神,丰富课堂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关键词】道家思想;语文教材;逍遥;无为;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林语堂说:“中国人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绝望时是佛家。”以孔孟为核心的“内圣外王”儒家思想固然可以鼓舞青年人心怀天下,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也在滚滚历史中慰藉、滋润了无数中国人的心灵,它以恬静、平和的智慧教导人们保持内心的本真、纯粹、清静,以逍遥、自由的精神状态遵从真我的天性。

一、自然無为、万物齐一

初高中语文教材选了东晋陶渊明的《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四篇课文,他寄情田园,诗作充满了朴素真挚、恬静淡泊的自然情怀。道家思想对他最大的影响是崇尚自然,道家倡导的“道法自然”是一种非人为的、自然而然的真实状态,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遵循其固有规律。“少无世俗韵,性本爱丘山”,道出了对内心真实追求的尊重,寄情山水,纵乐自然,顺应本心,生命就回到了最本真的状态;“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挣脱掉凡尘俗事的羁绊,自然之乐才最令人舒适、喜悦。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脱离仕途,归隐田园的宣言,“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陶渊明一开始就阐述了自己为官的原因是家境困苦,然而在生活如此潦倒的状况下,他还是不愿违背自己的心意与世俗同流合污,“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面对精神与物质的两难选择,毅然选择了归隐和自由,“曷不委心任去留”,这正是道家思想强调的回归纯真本心。

与陶渊明一样遵从内心自然诉求的还有李白,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吟诵出了千古名句“安能摧媒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荣华富贵又如何能改变我内心的傲骨和追求呢?《独坐敬亭山》中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传递出的“无为”“虚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的精髓,它教导人们不让欲念充塞于心智,通过自身的修行来达到清明虚静、无思无虑的境界,返璞归真。

《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秋水》中有“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可见庄子秉持“万物一齐”的物我观念,人与自然具有同样的价值,谁都不是对方的中心,人与万物是平等的,道家推崇把自己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融入自然之中。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曾发出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但随着自我开解的进行,“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以超然物外的视野认识到了“万物与我为一”,既然万物本质相同,又何必站在对立的位置羡慕自然呢?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远离世俗的尘染,东篱旁悠然赏菊,漫不经心一抬头遍瞥见南山;“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花木、炊烟、犬吠、鸡鸣,万物都是平等、祥和、仿如一体的;“木欣欣以向荣,泉消涓而始流”充满对自然的赞美和神往;“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更是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相谐的诗意人生,将自我的意趣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让自己的生命顺应自然之道,这种人与自然合一的意境,以及所表现出的无我之境,正是道家物我合一的体现。

通常教师在讲授陶渊明作品时会更加关注其归隐作品的文学、艺术特色,和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与隐逸精神,而万物齐一,返璞归真的道家思维鲜少传递给学生,这类哲学理念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万物的联系,热爱世界也爱自己,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仍能坚守内心的本真。

二、和谐不争、淡然豁达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亦描绘了无阶级、无剥削、自给自足、恬静祥和,安居乐业悠然自得的理想乌托邦,“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与老子在《道德经》中推崇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图卷异曲同工。“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构想有其消极成分,且这种类似共产主义的社会在现阶段不可能实现,但构建一个恬静祥和、人人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是任何时代都迫切渴望的,若要实现它,道家思想提供了几条指引:

(一)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道德经》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道家提倡少欲寡欲,但不是无欲,面对光怪陆离社会的种种诱惑要能坚守本心,懂得知足,不被欲望蒙蔽双眼,不虚荣、不贪婪,保持清醒的认知,人们少了欲望,社会自然就少了纷争。

(二)上善若水

《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福泽万物却不争名利,谦卑地处在万物的最下方,它至善至柔,又兼怀万物,是道德的最高境界。道家提倡以如水一样广博、豁达的胸襟面对人与人的相处,也以淡然、豁达的人生态度面对自我的生命价值。苏轼在《定风波》中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道“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面对人生浮沉和漂泊境遇,他欣然接受、淡然处之,不争不怨,以旷达的胸襟静待人生的风雨洗礼,平和、坦然。

为何陶渊明要构建这样一个理想国?为何苏轼能在雨中毫不狼狈地“吟啸徐行”怀有“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心境?以道家思想做辅助,不仅不会把文学作品变得艰涩难懂,反而会揭示它亘古不变的哲理智慧,并赋予它全新的时代意义,让学生一生受用。

三、超然物外、自由逍遥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理想,无己,即忘记自我、进入物我齐一的境界;无功,不在乎功名利禄;无名,不拘于世俗荣辱。忘却了外物的束缚之后,再进一步追求精神、人格的独立,这样就能从人世困苦中解脱出来,保持精神上的自由逍遥。庄子在 《人间世》中提出了“乘物以游心”,意为“顺应自然而使心志自在遨游”,这是典型的道家理念,在庄子的思想体系中,“物”与“心”既是对立的,也是能够调和的,能在二者间寻到平衡的当数苏轼。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创作在思想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前期作品更多表达他的政治理念和忧患意识,有着明显的儒家济世思想,被流放贬谪后他更加关注哲学层面的人生感悟,开始崇尚佛、道哲理,并寄情山水,观赏“物”并超脱“物”,凭借“物”来实现精神的逍遥。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定风波》等名篇都“乘物以游心”,带有鲜明的道家哲理。“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在缥缈宁静的江上飘飘欲仙,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心无俗世杂念,人在尘世间却能任思绪自在畅游,这种精神极度自由的逍遥之感,就是道家逍遥精神的表现。同样创作于黄州时期的《念奴娇》境界壮阔豪迈,展现了苏轼非凡的胸怀气度和壮志未酬的积极入世心态,但《念奴娇》的情感是矛盾的,当入世情怀被现实境遇击败后,他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矛盾徘徊,“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指出既然人生恍若一场虚晃的梦境,何不摆脱苦闷,还精神以自由呢?可见其不拘泥于人生功名得失的豁达胸襟。若教师在讲解《念奴娇》豪放风格和壮志未酬之感的同时,也能关注到苏轼精神上的超脱、逍遥,那么便能把苏轼的作品提升到另外一种层次高度。

同样具有逍遥自由境界的代表人物还有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诗常常充满大胆奇幻的夸张想象,行文跌宕,气势恢宏奔放,视角广博,奇异豪迈,他不羁狂放、渴望自由的精神状态正源于道家思想,《蜀道難》《将进酒》等初高中时期收录的作品不仅传递出李白洒脱豪放的人生态度,更具有审美视野上的恣肆纵横感,其内容超越时空限制,任想象自由放飞,神话、传说、想象都能与客观事物融为一体。“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功名利禄、才能未展对李白来说还不如随心所欲地开怀畅饮,摆脱了物欲和束缚。“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蜀道难》引用神话传说和大胆想象的宇宙视野使人身临其境,使心灵肆意驰骋。“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梦游天姥吟留别》大胆地描绘梦境中的仙界,他写熊咆龙吟,写雷电霹雳,写空中楼台,写霓衣风马,描绘出一幅缥缈神奇、瑰丽凄清、烟水迷茫的梦幻景象,并使用瀛洲、天姥山、金银台等道教圣地或仙境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洞天福地的心驰神往,借此来表达其想要效仿仙人、超脱人世纷扰羁绊的强烈愿望和自由逍遥的精神追求。

这样的超然逍遥态度对于学生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呢?在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蠢蠢欲动的当今社会,学生为了升学和前途容易将视野局限在课本、分数、考试等渺小的得失之上,在应该追求自由、洒脱的年纪早早地把思维禁锢在小小的牢笼里,甚至有学生因为压力过大而产生暴力或自杀倾向,迷失自我。通过苏轼、李白作品的讲授,可以引导学生勇于追求思维的超越,获得更加博大的眼光和视野,树立独立的精神自由,不为外物所左右。

道家思想历经千年传承在当今仍然具有非凡的指导意义,语文教材是教师可以不断挖掘的文化宝藏,让道家思想成为学生求学征途中的一段精神清流。

作者简介:刘美辰,女,1993年生,辽宁铁岭人,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文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道家思想无为语文教材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简论李白诗歌中的道家思想与人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