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囡
在语文教学中,一堂好课的标准有很多。其中课堂的效率及流畅程度应是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组织好学生课堂活动,提高课堂的效率呢?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语文老师。在多年的语文教学经历中,我也经历过这样的困惑,为此我总结了一些有关课堂组织中教师用语的技巧,现与大家分享。
一节课40分钟,很难有学生能做到注意力的持续集中。这是每一个老师都要面对并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教8年来,我一直被这个问题困扰着。刚发现这个问题时,心里很着急,不知道怎样才能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因此,我做过许多尝试。比如:厉声提示“坐好!”“某某坐好!”或者干脆向那个没听课的孩子丢一个粉笔头,以示警告。受到提醒的同学马上就坐得板板正正。这个方法似乎是很奏效,但反观其课堂效果却是有悖于我初衷的。
首先这样生硬的提醒会打乱课堂节奏,影响课堂的流畅程度,多数同学都会下意识的把注意力集中在受到提醒的学生身上。其次被提醒的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程中来时,他们多是惊慌失措的,无法马上进入学习状态。显然,这种打压式的课堂与当前课改的理念相悖。所以本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理念,课程设计中我们要努力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全班同学参与到课程中来。但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原因,有些同学走神,溜号。这样个别学生的溜号现象是无法完全避免的。
这个问题怎样来解决呢?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让我找到了有效的措施。我所听得是一节一年级的语文课,课上当老师发现学生坐不住时,她会很亲切的对学生们说:“小眼睛?”学生们响亮的齐答:“小眼睛,看老师;小眼睛,看黑板!”简单的一个对话就在愉悦的氛围中解决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这位老师的创意,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忽然明白了,一节语文课这种组织语言的设计很重要。一些精妙的组织语言会让语文课更连贯,更精彩。
指导语言的使用要做到言简意赅、内容具体、时机恰当。
教师的组织语言是贯穿全课各个环节的粘合剂,在关于学生学法指导的组织语言方面,同样要精心设计。比如同样是用识字六步法进行识字,可识字效果却迥然不同。问题出在哪?按一课11个字来算,假设每个学生在预习之后还有六个字不认识,那么其实每个环节只要记住一个字就能很好的完成本课的识字任务。可为什么往往就有一些学生完成不了呢?再比如书写环节,老师都要讲授双姿的要求,为什么课堂上反应出来的结果是有的班双姿很出色,有的班不管老师怎样强调双姿还是一塌糊涂?同样是要求学生认读音节词。有的学生只是停留在读的层面上。而有的学生是在读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不认识的字,并借助音节和字的组合来记忆这个字的音和型。所以识字效果就大不相同。这就需要老师来指导学生在每一个环节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才能有收获有价值。在书写环节,有的老师会在学生拿笔写字之前先有简要顺口的语言来做双姿提示。如:师生对答“头——正;身——直;两臂——端平;两脚——平稳,一拳一尺一寸”。在对答的同时生自然而然的就把雙姿摆好了,这时老师再说可以写了。而有的老师只顾着讲书写要领了。当发现学生双姿出问题时才开始强调双姿。可是此时学生们已经在书写了,一方面他需要分散注意力来改正双姿,另一方面他会在心底产生双姿不那么重要的暗示。因此有的学生可能会仍然保持原样书写,乖巧听话的学生可能会调整一下双姿。这样就不难看出同样都在强调双姿,而效果却不同的原因就在于这样的一个细节——指导语言是否言简意赅、时机恰当。
在语文课中教师组织语言方面,艺术地使用激励性言语反应了一个语文教师的综合水平。恰当丰富的激励语言,有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作用。但激励语言的使用也要注意技巧。
激励语言的内容应该具体,才能更好的发挥导向作用。
因为班级同学素质的不同,所以教师通常会分层次的设计课堂问题的难易,并有所区分的启发学生回答。同学回答后教师多会说些“你真棒!”“你太了不起了”“你真聪明!”“你的进步真大!”“你读得真好!”……这样的激励性语言。然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样千篇一律的表扬所起到的作用不大。这样的表扬只是让学生有种虚荣的满足感,显然这样的满足感是短暂的。我认为好的激励语言应该更为具体,让学生真正知道回答好在哪,同时也能明确他们日后努力的方向,起到一些指导作用。
如果把上述表扬性的语言换成“你能通过努力把这么难认的字都记住了,真棒!相信只要你努力就不会有什么字能难倒你了!”“你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想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你太了不起了!”“你真是一个善于动脑思考好孩子!”……之类激励性的语言,即指明了成功的原因和日后努力的方向,又满足了他们想要被肯定被表扬的心里。
课堂组织中教师的用语极易被忽视,然这些易被忽视的细节往往对上好语文课起着意想不到的作用。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各位老师让我们从点滴做起吧!